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问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问茶,爱茶人和不爱茶的人到了杭州,都自然会关心起茶来。那茶不是别种,是龙井。名

  爱茶人和不爱茶的人到了杭州,都自然会关心起茶来。

  那茶不是别种,是龙井。名茶。

  龙井问茶。

  是杭州的一景。

  熟悉的人告诉我,如果真要去问茶,少不得要开上风篁岭。一上了岭,满山都是茶,茶海中有小亭,名字极雅――涤心亭。亭上有联,曰:萦云细路杳无尽,落石飞泉静有声。然后还有龙井八景可观。

  可惜,我们的导游没有带我们去。

  不过茶倒是“问”到了。

  其实来的是一个购销部,据说是龙井村里最大的一家,才入院里,左边有亭,亭并不起眼,导游却轻笑,说那里你可不能小瞧。真的走过去,果然不能小看,竟然是毛主席亲手种的。一队人急急就或倚或靠或采或嗅地拍照留念了。我却循道上了楼,二楼正是“问”茶的地方,但是屋里摆的却是各色陶器书画类的古董。内里两个女孩,靓丽而微笑着。原来是她们来教大家如何“问”茶。其实龙井对于我来说,虽不十分熟悉,倒也并不陌生。并不是因为曾在南京长大的缘故;自然也不是从路上导游所谓的“姑娘茶”“嫂子茶”“婆婆茶”这些猎奇式的介绍中来的。平日里也喜欢些玄而不实的东西,故作清雅,时不时就找些另类的地方,茶馆是经常去的所在。去得多了,老板也凑个热闹,讲些茶经。老板自说是曾在浙江的一所茶校学习过的,说起茶道就喜欢摆古人气息。那次,心情好了,老板竟然从家中带了一小袋的龙井来。

  “知道吗,这可是明前龙井啊。”

  龙井按摘的时间来分,最好的是明前龙井,即清明前摘采的龙井为最佳,最能体现其翠(色)、悠(香)、甘(味)、美(形)四绝。读何满子录元人虞集诗云:烹煎黄金芽,不敢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就知道明前龙井的佳处了。老板的那茶很少,他说这是专门在清明前后跑到杭州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去要的。当地每年明前仅产得不到几十斤,全要交给国家。因为那个摘采的老农认识他才卖了这点儿。我们听了不觉咂舌。据说龙井有出名的“碑阴十八株”,是野生从不施肥,所以保持了天然野生风味,非常珍贵,不知老板说的是不是这种。但看这茶青翠中有些许金黄,条条如鸟啄一样大小,齐整无比,隐隐有光泽罩着一般。见我们惊叹不已,老板得意,竟然大方起来,当即要了茶具请我们试饮。

  “等下你们才知道龙井的美呢!”老板说。

  他竟不用紫砂,也不用其他陶具,单拿了几个玻璃杯。用茶匙舀起一片,放入杯中,将刚开的矿泉水略放了片刻,才注入杯中,然后轻喊了声:“看。”奇了,那片茶叶渐渐地浮了起来,到了水中央停住,悄悄地悄悄地竟然缓缓打开了,如果一朵花儿一样的打开了,一瓣、老瓣、三瓣。老板得意地笑了:一朵三瓣,这是龙井茶中最先摘的了,而且摘的仅仅是芽尖这一点呢。好茶是要细品的。我们在龙井村的那间购销部其实并没有怎么地品。不过那些姑娘们把几箩的龙井拿来,耐心地介绍着龙井的特色和辨别,同时每人泡了杯龙井茶。旁边的一个老人问:是不是真的好茶?

  我轻抿一口,沁香入肺,说:“好茶!”

  只要是龙井其实都是好茶,我认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龙井茶小考
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诗云: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不然的话,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除了春茶,另外夏秋两季的茶,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春茶共分四挡,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称“明前茶”,其茶嫩芽初迸,如同莲心,就称之为“莲心”,这是珍品中的绝品。制作“莲心”,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谷雨前采二春茶,又称“雨前茶”,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其形似旗,茶芽捎长,其...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之忆.西湖龙井
门前有颗美丽的树,如伞。初秋叶子渐落,在阳台上望去,整棵树薄如蝉翼,纤细的枝桠间是湛蓝的天空,云在缓缓地飘。放了桌椅,桌是天的蓝,椅是云的白。午后或黄昏,茶新沏,坐在那里看云来去听风浅唱。这是多年来最恬适的生活。一直对自己说,就算是旅人,那么也该做安静的旅人啊。然而没有。使得我永远无法与前尘旧事隔绝的,恰是那些深爱而不能割舍的,如评弹,如书,如茶。如龙井。(一)初识龙井,还在江西。父亲从南京回来,抱着一个大纸箱,又拿出一个小包,让母亲,弟弟和我猜猜是两样什么东西。如今已不记得我们猜了什么,那大箱子里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小包里的,是扁平挺秀的龙井茶叶。在那家境艰难的时候,这是怎样天大的惊喜啊。弟弟绕着电视欢欣雀跃,我则摸着龙井光滑尖削的叶子发呆,想起再未寻到的庐山云雾。那时已有了玻璃杯子,虽是印着繁复的花纹,仍可见碧清明亮的汤色和嫩绿的叶。父亲的眼睛亮亮的,说这是西湖边的茶呢。现在回想起来,父...
· 茶文化―茶文茶诗―正宗龙井茶会绝迹?
龙井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面旗帜,其地位就象是中国酒业中的茅台。按理说,处于这样地位的茶叶一定会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但是一些专家理智地告诉我们,真正的龙井有可能会绝迹。《华声报》99年7月载文《正宗龙井茶廿年后绝迹》,文中说:杭州市茶叶协会的一些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种植面积被蚕食的速度发展下去,老字号的龙井茶园将在二十馀年后消失,到时地球上再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西湖龙井了。西湖龙井产地一带属于石英砂岩,硅、钾、磷元素含量较高,而钙、镍、锰元素含量较低,十分适合茶树生长。据中通社报道,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中,老字号龙井茶园从4598亩锐减到2698亩,年产量从四千多担减少到二千多担。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二十余年后再也喝不上老字号西湖龙井茶了。杭州市及西湖区的农业部门眼看老字号龙井茶园面积越来越小,近年来就把西湖龙井的产地扩大到生长环境相似的整个西湖乡、龙坞乡和留下镇、转塘镇的部分地区...
· 茶文化―茶文茶诗―马连道与龙井山
北京市的南城有个地方叫做马连道,长长的一条街上,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我曾经穿越了大半个城,在那些冷清的店铺之间逡巡,常有热情有余的店主扑近身前,说您平时喝什么茶?茶具看看吗,可以便宜的……不忍拂她们的好意,便答话,便喝她们端上来的茶,最后总要称个散碎斤两,看到自己给枯坐一天的小店带来些微不足道的收入,也就欢喜安心地离去。因为自己在这种生意场中比较迂,所以很少讨价还价,或者揣测对方的机心。所以买回来的茶,常常有赝品。龙井便是其一。当然也有很好的,如冻顶乌龙,一家专卖台湾茶的小店,那个打理店面的姑娘,沉静自尊,招呼你来喝茶的时候,清清淡淡地,你的来去都不会影响她泡茶的那份恬然心境。所以,愿意在她的店里久坐,因为品味和琢磨的心思不被打扰。在她那里,学会了怎么看茶的色,闻茶的味,品茶的质,她细细心心地演练,我静静地聆听。离开马连道的时候,称了三两,都是抽真空包装。回到家后,厌倦了喝那些赝品,在...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诗
《尝茶》[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峡中尝茶》[唐]郑谷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尝云芝茶》[元]刘秉忠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对茶》[唐]孙淑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