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具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具,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本文就茶具的发展历史、种类和产地、选择和使用及各茶类所用茶具作简单介绍。其中,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因普遍使用,将得到较多的篇幅。

本文整理自:
1.港台茶事 陈文怀 浙江摄影出版社
2.现代茶艺 蔡荣章 (台湾)中视文化公司
3.中国茶典 贵州人民出版社
4.中国茶经 陈宗贸 上海文化出版社

茶具 之茶具种类和产地

  茶具,按狭义的范围,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更能衬托茶汤的色泽,保持浓郁的茶香。我国茶具品种丰富,质地迥异,形式复杂,现介绍如下:

(一)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作为人类早期的食器,在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被用以煮茶或饮茶,应是较早的茶具。后因瓷器的兴起,陶土茶具逐渐衰落,直到宜兴紫砂茶具的出现。

  宜陶崛起于北宋,盛行于明代,以茶壶最受推崇。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耐用,还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世间茶具壶为首”之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紫砂壶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加之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特别是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美术品。历代名家的成就,构成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简述如下文:

1.明正德年间
  紫砂壶正史始于此时。紫砂壶之父,供春(龚春),成为第一位著名制壶大师。因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使得紫砂壶成为壶中之,开始了宜兴紫砂茶具的兴盛时期。

  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宜兴罐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现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系供春的传器。

  自供春之后,与其同时代的制壶名家,有被誉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还有李茂林。董以文巧著称,赵、元、时以古拙见长,李则擅长小圆壶。

2.明万历年间
  活跃于此时的名家,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蒋伯(上艹下夸)等,其中以时大彬为最佳,余者则皆乃其弟子。

  时大彬自幼从父时朋学制壶,模仿供春,并自创一格,多做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之趣味,故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

3.明末清初
  这个阶段,宜兴紫砂壶业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而且多产的制壶艺人,知名者有陈仲美、陈用卿、陈子畦、惠孟臣、陈辰等。

  陈仲美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

  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

  惠孟臣是对紫砂壶在欧洲的流行有最大影响的艺人,他第一个制造梨形壶,其中一些随中国茶叶初次介绍到欧洲的同时就远销欧洲,以致于英国陶工开始自行制造茶壶时,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壶。

4.清初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出现的制壶名家较少,以陈鸣远最富盛名,其才艺是历代紫砂壶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亦雅健,至今被视为珍藏。其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

5.清嘉庆年间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文人的参与和重视,宜兴紫砂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著名的曼生壶即其杰出成就。

  曼生壶是文人和制壶艺人共同创作的产品。当时的宜兴知县陈曼生,爱好紫砂壶,精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为振兴陶业,自创壶式,即曼生十八式,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壶,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这个时期在壶身题款成为风尚。

6.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
  紫砂壶的壶形和装饰,在该阶段愈加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何心丹仿效陈鸣远,工艺追求简洁,壶式结果取材于自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精巧。

  邵大亨创作的鱼化龙壶灵巧可爱,盖上龙头可活动,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瓜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

  黄玉麟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色融化到紫砂壶的制作中,技艺精湛。

7.近代
  近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转入商业化,并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获奖,刺激了紫砂壶的商业市场。历代紫砂壶式均有生产,并有新的创意出现,如南瓜壶、松鼠葡萄壶以及以松、竹、梅为主题的壶式。名家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

  紫砂壶乃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品,缘茶而兴。随着茶艺兴盛,闲时品茗玩紫砂之人日增。作为一件完美的紫砂壶作品,一方面需满足其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但是,由于审美观、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等因人而异,对紫砂壶的鉴赏,也是各人自有择重,各有所好。然而,诚如现代制壶大师顾景洲所言,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性灵,百玩不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具诗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苏轼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尝茶和公仪梅尧臣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汤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和梅公仪尝建茶欧阳修溪山击豉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馀清。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具馆
茗茶,不单要注重形、色、香、味,同时还需配合一套合式的茶具.而茶具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长远.茶种虽多,但茶具也不遑多让!茶具在外表不谨要有美态,也要陶土质素好才配衬得宜.而中国不少古代诗人在茗茶中常呤写有关描绘茶具的诗,好像苏东波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内文都是赞扬茶具的优美.自从陶器在石器时代出现,由最初粗糙的土陶,跟�舴⒄刮�敷釉的釉陶,后来陶商发现将烧陶的温度提高,就可烧成瓷器.自�蕹�开始,瓷器已逐渐取代陶器茶具.而唐代更是饮茶之盛的时代,长安、洛阳等主要城都,茶铺��多,更促进生产茶具的�隐o迅速发展,互相竞争.到了宋代,烧瓷技术大有提高,官、哥、汝、定、钧五大名�揖褪怯纱硕��幔�而且福建在宋代其间,斗茶风气十分盛行,当时许多斗茶人士更多数认为建安�宜�烧制的黑瓷茶具来斗茶最适当,所以在当时是十分着名.有"瓷...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具
近来喝观音较多,初初开始分辨滋味。茶之味与神万万不敢说个知字,“功夫”还算练了千把遍,大概算入门吧。本来这水平论茶,功夫深的人会认为我浅薄,不常接触的人又会觉得我的“功夫”麻烦做作,真真是半瓶水晃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不讲功夫的居然也大有人在,(见谅见谅,不要生气:)),不敢说指教,只是希望自己走的冤枉路各同好不必重蹈。福建,潮汕,台湾各处的乌龙,制法滋味冲泡技巧各有不同,但基本“功夫”是一致的,因为大家都叫功夫茶嘛。如果基本功夫不齐备,茶味就出不来,神韵、意境就有点空中楼阁了。废话少讲,我认为必备的茶具有:1茶壶,紫砂或朱泥的150元(下50,上不知数)选出水量为三杯或四杯的(干茶1/3壶,完全泡开时的出水),多了少了都难控制。这里的考究多了,大家自己找文章看吧。2茶盘,宽,平150元竹,木皆可,最好不用塑料的,有异味。它提供的方便在泡第一,二道茶不可或缺,因为那时的时间控制是论秒计的,一...
· 茶文化―茶文茶诗―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江西景德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白瓷是最为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赵恒下旨,在江西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时景德镇生产的瓷...
· 茶文化―茶文茶诗―功夫茶对茶具的要求
功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一、茶壶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