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7
转发:0
评论:0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平生不嗜烟酒,无从领略吞云吐雾的快感和醉生梦死的迷离。幸好还喝茶,不然还像真同事

平生不嗜烟酒,无从领略吞云吐雾的快感和醉生梦死的迷离。幸好还喝茶,不然还像真同事们所说的那样:这人活着还有什么趣味呢!

过去的喝茶只能称之为喝茶,因为既不讲究水,也不讲究茶,不论什么茶叶,放在杯子里用水一冲,渴了便是咕咚咕咚一大杯,有人把这种喝法称之为“牛饮”。

如果喝茶仅仅是一种解渴的需要,那么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便无从谈起了,其实喝茶的最大乐趣在于品茶。说起品茶,有这样的兴致时间并不长。二OOO年去云南,除了游览景点以外,几乎天天要观摩一次茶艺表演,同行者或许走马观花,我却是很认真地体会了茶道。从选茶、烫壶、温杯、冲水、闻香一路下来,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后来所居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茶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程序也基本大同小异,都要经过蜻蜓点水、关公巡城等等关口茶才能到口中,一杯解渴之物,竟能有如许的道理在其中,所以对于品茶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其实稍微翻翻有关茶的书籍,便会发现中国茶由来已久,关于茶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尤其唐代陆羽一部《茶经》问世,把喝茶从生活需要上升为文化范畴,品茶也成了诗酒之外另一项文人功夫。

品茶说白了也就是对茶、水、壶的享用和鉴赏。品茶当然首选茶叶,茶叶好,这茶品着才有滋味。然而作为工薪阶层人士,一味追求茶叶的高品质似也无此必要,中档或偏上品级足够了。茶叶一般分为绿茶、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等多种,而市面上常见的主要有绿茶、黑茶、乌龙茶几种,近年来白茶又开始流行。绿茶如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黑茶常见的有普洱茶,乌龙茶主要有铁观音、大红袍和武夷岩茶。

一般来讲,茶叶以新为贵,比如像龙井、碧螺春、毛峰之类的绿茶都以当年新茶为佳,近年来不少茶叶店推出了以新鲜茶叶现场炒制的新茶,其实这类茶叶并非饮用佳品,当年新茶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和氧化以后,才能使香气馥郁醇厚,达到最佳口感效果,新制作的茶叶反而会有一股青草味。也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以新茶为好,有的茶叶隔年以后反而更佳,例如福建武夷岩茶等。云南普洱茶只要贮存得当,是越放久远越好的。

有了称心的茶叶,用水也要有所讲究。古人用水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讲究水的“清、轻、活”。如今环境恶化,即山泉都难免污染,更不要提江水井水了。说到这里,不免想起来《三言两拍》中王荆公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苏东坡入京打从三峡过,王安石(荆公)要他帮忙取些中峡(巫峡)之水供烹茶之用。谁知苏大学士因舟船劳顿加构思词赋未得,困倦上来不觉睡去,一觉醒来船已到下峡,想那三峡之水“一日千里,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再想返回已不可能。遂停舟询问土人三峡之水异同,答曰:一江之水,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何异之有。于是暗笑荆公胶柱鼓瑟,遂竟取下峡之水储于瓮中带至京师。王安石用此水烹茶,久之乃现其色,便问水从何来,苏强答中峡之水,荆公不悦:明明下峡之水,何以欺老夫? 东坡居士大惊,复以土人一江之水回复,并问何以辨之?荆公说:上峡水急,茶色浓,下峡水缓,茶色淡,唯中峡之水适中矣。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水之鉴别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今天的我们限于地域水质,不可能讲究泉水、溪水之清冽,一般只能采用生活用水,有条件的使用桶装纯净水或矿泉水就行了。

不过家庭使用的桶装水大都使用饮水机加热,若是用来冲泡绿茶尚属可行,若是冲泡乌龙茶,建议最好另用水壶烧开,因为乌龙茶冲泡需要的水温较高,饮水机所加热的温度达不到乌龙茶需要的水温要求。有一笑话可为佐证:一北方小伙与一广东女子谈恋爱,未来女婿初次登门时,准岳父便以乌龙茶招待,刚呷一口,准岳父便问小伙口感怎样,因为茶太烫,小伙尚未品出滋味,所以随口回答:“热”。谁知准岳父象是遇到了知音,马上夸奖未来女婿会品茶。却原来乌龙茶要的就是这个“烫”。

对于品茶有所讲究的人来说,茶具也是不可忽视的。古往今来,大凡喜欢品茗之人,无不注重品茶韵味,讲究“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有好茶还须好壶相配,方能如红花绿叶般相得益彰。目前常见或者常用的茶具不外乎陶器、瓷器、玻璃三种,而说到陶器一般就是指紫砂壶,其中又以宜兴紫砂壶为上品。

冲泡乌龙茶一般以紫砂壶为上选。这是因为乌龙茶对水温要求较高,一般要用 100°C 沸水冲泡,有时还要在壶外淋开水,而紫砂壶因为高温烧成,不怕冷热剧变,所以适合冲泡对水温要求较高的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从外形上说,紫砂茶具有造型奇巧、古色古香、典雅精美、集金石书画为一体的特点,尤其名家所制之壶,兼具极高的收藏价值。从使用上说,紫砂茶具因有良好的吸湿性和保味功能,不但沏茶时不失茶之原味,而且经久使用还能吸附茶汁,使茶壶越发显现古雅光润,因此古人对紫砂有“珠玉”之美誉。

瓷器茶具曾经是最为普遍的饮茶器具,因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且具有保温适中、质地细密的特性,适合冲泡各种茶叶。

玻璃器皿质地透明,晶莹剔透,是冲泡绿茶的理想茶具。像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茶叶用玻璃杯冲泡出来,杯口绿雾氤氲,香气四溢,杯内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别有一番风趣。

虽然茶馆到处都是,但真要到那样地方去喝茶,一般人怕也吃不消。所以喝茶的人倒是在家里自斟自饮者居多。为了方便,我自己便买了一套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陶瓷盖碗,还有茶海、茶托、茶碗之类,茶叶更不用说了。

品茶须待心静神闲时。或月明星稀之夜,或假日休憩之时,心中了无牵挂,室有好水佳茗,此时不妨置壶于案,撮茶于壶,煮水以冲之。即便没有称心电视可赏,没有如意书籍可读,只需寸柄之壶,盈握之杯,一样便可神仙一般逍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诗与品茶
有位做编辑的朋友嘱我写一篇谈诗的文章,我一直没有动笔。说真的,这两年我对诗歌越来越感到困惑和迷茫。每每忆起当年自己那些关于诗的慷慨陈辞,总有一种羞愧感,我越来越意识到,对于诗,我们许多人仍限于一种表层的理解。也许我们太急功近利,太注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流派的分野,而忽略了诗歌最本质的一些东西,以至我们刚刚拓展的目光又被我们自己划定的藩篱所封闭。那些争雄一方的旗帜,那种近乎手淫一般的自我陶醉,使我们失去了诗歌本质的通道。蓦然回首,我发现我们许多自以为献身诗歌的人却仍被关在诗外,诗仿佛离我们更远了。我们的头顶被一种悲剧的弧光所笼罩。这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有朋友从成都给我寄来一包刚出厂的特级茉莉花新茶,冲泡之后香气扑鼻,饮之则沁人肺腑。适逢几个弄文的朋友来访,便以之待客,熟料朋友饮后并不以为然,并声称非砖茶不饮。起初我迷惑不解,几块钱一斤的砖茶怎么能优过这上等的茉莉花?然而,细想之后忽茅塞顿开,原来...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论茶
茶,可谓人人会喝,若说品茶,可不是人人会品的。宝玉、黛玉,是大宅门的贵族男女,品茶当不成问题吧?实际也不尽然,妙玉请宝玉黛玉喝茶时,沏的茶叫“老君眉”,那茶的嫩芽细如银针,那茶的汁水青碧如玉,至于用的水更是不同凡响,乃是从梅花上收集来的雪,藏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经五年之久才开启饮用的,雅致的黛玉品不出这茶的风味,居然被妙玉讥为“大俗人”;至于刘姥姥“品”茶的水平,更差十万八千里了,她在地头上喝惯了凉水,偶尔吃茶是熬成浓浓的绛红色,喝到嘴里又苦又涩才解渴。茶这玩意儿,不品很难感受,如若喝茶时做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状,是万万感受不到茶的美妙的,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鲁迅平时除在家喝茶外,还爱去茶馆啜茗,以茶联谊,每次他―般都邀三两友人或亲属同行,他往往与人边品茗,边谈心,乃至研究写作。1926年夏天,他与齐寿山合译的德文小说《小彼得》一书,就是在北海...
· 茶文化―茶文茶诗―闲趣品茶
如果有人问我会不会喝茶,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茶在中国,已经升华到一种“道非道,非常道。”当茶被引入“道”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后,谁还敢在茶道面前张扬放肆呢?陆羽穷毕生精力,写了《茶经》,被尊为茶圣后,在茶面前还谦虚得像个低年级的学生呢。我曾驱车到漳浦中国惟一的茶文化博物馆,流连大半天,才发现每一片茶叶的背后,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出自对茶的喜爱,家里也装修一间榻榻米风格的茶室,搜罗了众多的宜兴紫砂壶,有四把中国邮政监制的邮票上印着的历代名壶的仿制品,也有精致得让你惊叹的手制壶。我属牛,有好友幽默地送我把春牛造型的紫砂壶,壶底戏题:“不可牛饮”,不知道是提醒还是告诫。装备了不少泡茶的行头,茶洗、茶盘、茶罐、闻香杯、随手泡,一应俱全。但这充其量只是茶艺而已,徒有中规中矩的表面形式。进入茶道则要具备与茶有关的丰厚知识。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茶杯;不同的温度,浸泡的时间也各自不同,春天和秋天的茶...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人
“谁能寻得观音韵,不愧是个品茶人”。茶叶,被视为我国的国饮,也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日常饮料。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产茶大国,出产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青茶就是乌龙茶,它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既有绿茶的芳香清爽,又有红茶的醇香甜美。在品种繁多的茶叶王国中,乌龙茶中的极品--铁观音出类拔萃,饮誉全球。铁观音,被誉为“茶中之王”,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长期以来,铁观音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韵味(“天真味”和“圣妙香”)蜚声国内外,成为款待嘉宾、馈赠亲友的佳品和茶行的镇行之宝。1916年以来,在历次国内外举办的茶叶比赛中,铁观音几乎战无不胜,摘取了一顶顶桂冠。彭真、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欣然挥笔,为铁观音题词,1995-1998年,铁观音创造了中国茶叶拍买"四连冠"。在七、八十年代掀起的乌龙茶热潮中,铁观音以其抗癌、防衰老的奇异功效风靡全球,被誉为“长寿茶...
· 茶文化―茶文茶诗―品茶生活:儿时的茶
很久以前读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其中两句是被爱茶人多次引用的诗,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我生活在乡下,乡下没有诞生佳人的土壤,我印象中佳人只存在于莆仙戏剧舞台上,是用脂粉涂抹出来,如果仔细一瞧,那泥土色的脖颈总把底细泄露出来。说到“土”,我总联想到乡下姑娘的脸色,她们长期劳作,那些泥土仿佛顺着她们长满茧子的手,沾染到她们的脸庞上。我所认识的乡下妙龄女子的样子,并不像诗人们凭空想像的那样淳朴美丽,她们的脸色因为晒多了阳光,显得黝黑,仿佛肥沃的黑土,脸上偶尔透露出一点红晕,那颜色也只是黑里透红。并不是我看不见乡村少女的美丽,作为一个资深的乡下人,我眼中所见的就是这样,我不会为了写一篇轻飘的文章,而忽略自己的生活经历,肆意加以粉饰。当然,我要说明,我说的是我的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没有洗面奶,唯一能够称为化妆品的是“华士连”――一种防治冻裂的药品,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