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敦煌研究―探秘敦煌“藏经洞”
敦煌居中亚地区的最东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建郡起,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祆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数朝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一百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才让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重新为人所知,并享誉世界。
是谁发现了藏经洞?
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用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头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
王道士本名圆篆,是湖北麻城人。因家贫四处逃生。又信奉道教而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居住在窟南区北段,清理沙石,供奉香火。
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王道士并没有认识到文物的珍贵价值,而将它作为巴结交识官吏的赠物礼品。他从藏经洞中取出部分写卷、佛画等,分赠肃州兵备道廷栋及本县官员乡绅,此为藏经洞文物流出之始。
谁是最早来到敦煌藏经洞的外国人?
最早来到敦煌藏经洞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1863―1956)。他是俄罗斯重要的地质与地理学家,1905年10月他赶到敦煌,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饵就轻易地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600多卷文书和写经,开启了敦煌盗宝的大门。
接踵而至的是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者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斯坦因先后进行了三次中亚探险。从1900年至1915年期间,斯坦因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文物和文献,总数约两万余件,深受英国政府的赞赏。英国女王授予了他爵士勋号,牛津和剑桥大学赠给他名誉博士学位,还成为维多利亚女王的臣民,获得了无上的殊荣。
继斯坦因之后来到敦煌莫高窟的是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Poul Pelliot,1878―1945)。
1908年2月,伯希和一行人来到莫高窟,对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他用三周的时间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了一遍,王道士最后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将总数约一万余件的文献珍宝卖给伯希和。通晓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包括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着的《往五天竺国传》,分别入藏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和集美博物馆。
日本探险队从藏经洞掠走了多少文物?
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在敦煌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欧洲考察宗教时,决定在回程途中前往中国西北敦煌。
大谷光瑞率领探险队曾三次来到敦煌,其间还在楼兰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大谷光瑞派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洞窟内获取了经文残片等文物,并在洞窟内照相,拓印壁画、碑文。向王道士两次购骗佛经169卷、200卷,并掠走两身塑像。
日本大谷探险队的三次中亚考察活动,其探险队的成员对考古学一窍不通。他们所发掘的东西由于没有很好的记录,也不是科学发掘所得,很大程度上是以盗宝为目的进行的。
谁是最后一个从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外国人?
最早来到藏经洞的是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而最后一个从敦煌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也是俄国人――奥登堡。
1909年6月6日,以奥登堡为队长的俄国考察团,主要是对喀什、吐鲁番、库车等到地考察发掘,收获的文物和资料分存于艾尔米塔会博物馆和东方学研究所档案室。
1914年5月沙俄的第二次考察团来到中国,在敦煌期间,他们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复描、绘画、测绘、考古清理、发掘和记录工作,连同对莫高窟北区石窟作了考古清理。直到1915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带走了测绘的443个洞窟的平剖面图,复描的几百张绘画,拍摄的两千多张照片,还剥走了一些壁画,掠走了几十身彩塑,以及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中清理发掘出来的各类文物,加上在当地收购的文物,如各类绘画品、经卷文书约有20000件装满了几大车,浩浩荡荡地运回俄国,藏于俄国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藏经洞珍宝知多少?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件,5千余种。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后者的内容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水经、地志、历书、星图、医学、数学、纺织、酿酒、熬糖、棋经等一应俱全,还有大量民间买卖契约、借贷典当、账簿、户籍、信札等。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栗特文、文、龟兹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这些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世纪珍宝,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但由于最初发现时的原貌没有一份详细而科学的记录和目录,至今藏经洞珍宝的确切数量众说不一。
由于盗宝者纷至沓来,使藏经洞及敦煌石窟中的诸多珍宝流散在世界上13个国家,至今难以聚首,有的甚至已经佚失,难觅踪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然而以藏经洞发现为肇端,却引发了对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的世界性研究热潮,一百年来经久不衰。
2008年1月,敦煌研究院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展品为复制洞窟、敦煌彩塑临品、壁画临本等数百件艺术,届时观众可有幸一睹敦煌文化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