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生菜会”今昔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6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生菜会”今昔,南海县盐步、官窑、大沥、里水等镇,过去有元月二十六举行“生菜会”的习俗。生菜

  南海县盐步、官窑、大沥、里水等镇,过去有元月二十六举行“生菜会”的习俗。生菜,是本地种植。可生吃的绿叶蔬菜,民间喜用生菜作吉祥物,取其“生”意。如除夕,家家以有头生菜年,喻意来年“生财有道”。正月初一的祭神贡品有一道斋菜,也必用生菜煮斋;年初四,外嫁女回娘家拜年,返夫家时,也必用有关生菜一至两棵,用红纸压面,让女儿带回;佛山的风俗,长辈生日,早上也用生菜粥作早餐;喜庆开张,请狮恭贺,必以生菜作采青用。南海俗例,在开春之际,举办生菜会,家家吃生菜,取其“生财”、“生猛”、“生仔”意。“生菜会”的盛况,以官窑为最有特色。

  官窑水道河畔,有座建于唐代的白衣观音庙,颇有名气,当年,苏东坡曾到此游览,并留下诗句,民间传诵至今。据说这尊白衣观音大士不但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还给人送子。第年元月廿六日是白衣观音神诞,当地在这一天举行“生菜会”,俗例家家拖儿带女前往朝拜观音,祈福许愿,求子者,必到庙前小水池旁,伸手入水中摸,摸得螺者生子(男孩),摸得蚬者生女。朝拜者还观戏、听曲(庙前搭棚演戏,唱八音),非常热闹。午后,人们举家吃生菜宴,南海佛山一带习俗,当天必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生菜包的风味独特,吃法是:洗净生菜,剥成一片片菜叶,炒几样风味小菜,每菜都有个吉利意义,如酸菜炒蚬肉,意为子孙显达;茨菇煮猪肉,喻意生个胖男孩;粉丝虾米,喻意长命富贵;把白饭炒香,用海鲜酱蘸在菜叶内,放炒饭及各样小菜于菜叶内,包成小包即可吃用。生菜包脆嫩爽口,味道香浓,大人小孩都喜欢吃。据说,生菜会之日吃生菜包,一年顺景,生生猛猛,人财两旺。因而,年初的生菜盛会长久不衰。60年代以后,因此习俗被批判为“四旧”,故朝拜白衣观音之举被废,观音庙亦夷为平地,但民间吃生菜包习俗仍一直留存。

  改革开放以来,官窑镇政府复办生菜盛会,时间移至元月十四日,生菜会项目以民间艺术表演为主。当天,彩龙飞舞,百狮争雄,广场上搭起十个表演台,各村的精彩节目云集献艺,人们穿着节日艳装赶到镇上观看表演。镇政府和各部门邀请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回乡共叙乡情,借此交流经济信息,洽谈合作项目,品尝别有风味的生菜包。如今的生菜盛会一改过去膜拜神祗的迷信习俗,成为融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新型的民间文化娱乐盛会。自1986年以来每年一届盛会,形成新的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过桥
粤北山区的庆云乡一带,溪河纵横交错,河面多架有石拱桥。建石拱桥时,当最后一块被称为“楔子”的石块放入拱中后,即标志石拱桥即将完成。这时,禁止任何人通过,而要举行庄重的过桥仪式。第一位踏过拱桥的人,必须由众人推举。此人应是儿孙满堂、家有读书人、德高望重、既富又贵的年长者。此老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至桥中央,由主持仪式者奉上丰厚的“过桥礼”。接着,其他人鱼贯而过,并均可得到一份“过桥礼”。仪式完了后,继续桥面的铺设,直至完工。(张志顺)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苏公笠
苏公笠,是惠州、梅州、潮州及赣南、闽西的客家地区妇女常用的一种竹笠,俗称“凉帽”。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所记“韩公帕苏公笠”一则中说:“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另《潮州志・丛谈志》载:“客族(客家)妇女,晴夏皆载凉帽,制用竹织,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摺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长夏操作,可以迎风障日,名曰凉帽,又曰苏公笠。”据传,当年苏东坡被贬来惠州,日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为使爱妾不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空(孔)”的竹笠给她用。“中开一空(孔)”是为适应王朝云头上的发髻向上通过不受障碍。及后,客家妇女相习而用,及现代妇女已无高髻,自不必再“中开一空”了。这就是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客家妇女的苏公笠。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帕仔
饶平县的新塘、坪,潮安县的凤凰、大山等乡镇山区妇女,历来有戴“帕仔”的习俗。戴“帕仔”,就是取一块一尺见方的蓝色粗布,先将一面摺成两寸过缘,再摺成对半,打系于妇女的高髻上。这一带山高地瘠,男人多往外地或过洋谋生,历来妇女便担负起又耕又织的双重劳作。白天下田劳动,夜里在家纺织,这已形成了一种习俗。男人下田倒会被人耻笑为没出息。戴“帕仔”轻便实用,这里是产茶之乡。凤凰的“单枞”’岭头的“奇兰”,深坑的“白叶”,皆是远近驰名。种茶采茶也多是妇女的事。采茶时节,她们结伴上山,戴着“帕仔”,既不怕风吹又不会挡住视线。低采高摘,十分灵便。戴“帕仔”源于何时何因,众说不一。据老辈人讲,此种风俗来源凤凰山顶石古坪村的畲族人家。传说昔年石古坪村的始祖是狗头王,畲族妇女出门戴“帕仔”是为祖先遮羞的。原来狗头王生下了“盘、篮、雷”三个儿子。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外地妇女都不愿嫁到石古坪。为了传代,他们便向天公祷...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过桥
粤北山区的庆云乡一带,溪河纵横交错,河面多架有石拱桥。建石拱桥时,当最后一块被称为“楔子”的石块放入拱中后,即标志石拱桥即将完成。这时,禁止任何人通过,而要举行庄重的过桥仪式。第一位踏过拱桥的人,必须由众人推举。此人应是儿孙满堂、家有读书人、德高望重、既富又贵的年长者。此老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至桥中央,由主持仪式者奉上丰厚的“过桥礼”。接着,其他人鱼贯而过,并均可得到一份“过桥礼”。仪式完了后,继续桥面的铺设,直至完工。
· 岭南文化—衣食文化—苏公笠
苏公笠,是惠州、梅州、潮州及赣南、闽西的客家地区妇女常用的一种竹笠,俗称“凉帽”。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所记“韩公帕苏公笠”一则中说:“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另《潮州志·丛谈志》载:“客族(客家)妇女,晴夏皆载凉帽,制用竹织,其式为圆箔,中开一空以容顶髻,周围缀以绸帛,或以五纱罗布分五幅摺而下垂,既可周遮头面,长夏操作,可以迎风障日,名曰凉帽,又曰苏公笠。”据传,当年苏东坡被贬来惠州,日携爱妾王朝云莳花园圃,为使爱妾不受风吹日晒,特制“中开一空(孔)”的竹笠给她用。“中开一空(孔)”是为适应王朝云头上的发髻向上通过不受障碍。及后,客家妇女相习而用,及现代妇女已无高髻,自不必再“中开一空”了。这就是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客家妇女的苏公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