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西白戏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西白戏,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两种,主要流行于
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两种,主要流行于廉江、遂溪两县。
清雍、乾年间,廉江安铺镇附近农民以本地民歌糅合钦、廉咸水歌而创为民问说唱;又有民间艺人以杖头木偶表演配合这种说唱,用竹筒配击节奏,时人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乾、嘉之间,艺人以自创的筋古胡琴加上月琴、笛子去代替竹筒伴奏,竹筒戏遂改称白戏。由5、6人组成的半职业戏班,可以演出《春娥教子》、《张翼朋》、《周氏反嫁》等数十个剧目。道光年间,“白戏状元”黄成凤除擅长编演白戏剧目之外,还对木偶杖头及其操作技巧、白戏的唱腔和伴奏进行改革,使各地白戏班发展到40多个。此后100多年,粤西白戏木偶班和作为民间说唱形式的白戏,同时在当地广泛流传。30年代后期,曾有人编写爱国内容的白剧本,并由人代替木偶演出。1963年廉江县成立专业的白戏剧团。农村活跃着几十个半农半艺的粤西白戏木偶班。1971年后,用真人演唱的粤西白戏剧目大量涌现,1974年前后编演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红梅迎春》等剧目,更得到多方好评。
粤西白戏的演出剧目,有取材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高文举》、《槐荫记》、《陈世美不认妻》等,也有根据《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改编的,还曾移植《罗汉钱》、《槐树庄》、《朝阳沟》和创作《青年运河的节日》等现代戏。其唱腔音乐基本上分为长腔、变体板腔和小曲3类,唱词是7字句上下旬句式
清雍、乾年间,廉江安铺镇附近农民以本地民歌糅合钦、廉咸水歌而创为民问说唱;又有民间艺人以杖头木偶表演配合这种说唱,用竹筒配击节奏,时人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乾、嘉之间,艺人以自创的筋古胡琴加上月琴、笛子去代替竹筒伴奏,竹筒戏遂改称白戏。由5、6人组成的半职业戏班,可以演出《春娥教子》、《张翼朋》、《周氏反嫁》等数十个剧目。道光年间,“白戏状元”黄成凤除擅长编演白戏剧目之外,还对木偶杖头及其操作技巧、白戏的唱腔和伴奏进行改革,使各地白戏班发展到40多个。此后100多年,粤西白戏木偶班和作为民间说唱形式的白戏,同时在当地广泛流传。30年代后期,曾有人编写爱国内容的白剧本,并由人代替木偶演出。1963年廉江县成立专业的白戏剧团。农村活跃着几十个半农半艺的粤西白戏木偶班。1971年后,用真人演唱的粤西白戏剧目大量涌现,1974年前后编演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红梅迎春》等剧目,更得到多方好评。
粤西白戏的演出剧目,有取材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高文举》、《槐荫记》、《陈世美不认妻》等,也有根据《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改编的,还曾移植《罗汉钱》、《槐树庄》、《朝阳沟》和创作《青年运河的节日》等现代戏。其唱腔音乐基本上分为长腔、变体板腔和小曲3类,唱词是7字句上下旬句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粤西白戏
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两种,主要流行于廉江、遂溪两县。清雍、乾年间,廉江安铺镇附近农民以本地民歌糅合钦、廉咸水歌而创为民问说唱;又有民间艺人以杖头木偶表演配合这种说唱,用竹筒配击节奏,时人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乾、嘉之间,艺人以自创的筋古胡琴加上月琴、笛子去代替竹筒伴奏,竹筒戏遂改称白戏。由5、6人组成的半职业戏班,可以演出《春娥教子》、《张翼朋》、《周氏反嫁》等数十个剧目。道光年间,“白戏状元”黄成凤除擅长编演白戏剧目之外,还对木偶杖头及其操作技巧、白戏的唱腔和伴奏进行改革,使各地白戏班发展到40多个。此后100多年,粤西白戏木偶班和作为民间说唱形式的白戏,同时在当地广泛流传。30年代后期,曾有人编写爱国内容的白剧本,并由人代替木偶演出。1963年廉江县成立专业的白戏剧团。农村活跃着几十个半农半艺的粤西白戏木偶班。1971年后,用真人演唱的粤...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正字戏
正字戏,广东地方戏,用中州话演唱,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1975年,潮安县从古墓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六月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卷末题:“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正字”,即指正字戏。可见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人粤东。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腔、青阳腔、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驻]、[锁南枝]等。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风]、[泣颜回]、[铁莲灯]等。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福建调来自...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西秦戏
西秦戏是由外地流入粤东后在海陆丰安家落户的剧种,用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簧等。正线是其主要声腔,是正宗曲调;西皮二簧和粤剧、汉剧基本相同,是后来吸收的。西秦戏流入粤东确切年代无可考。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道有“梨园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词;咸丰年间潮州重修田元帅庙时有西秦戏参加的勒石碑记。潮州城乡清未有西秦曲馆。民国时期西秦戏仍在潮汕广为演出,但只有海丰有西秦戏专业剧团,潮汕地区已不见。西秦戏传统剧目有《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有《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还有《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50年代后海丰西秦戏剧团曾整理70多出上演,《回窑》、《斩郑恩》、《徐棠打李凤》及潮州地方故事的《剪月容》、《审冯旭》等剧颇受欢迎。海丰西秦戏,是我省历史悠久的稀有剧种之一。据西秦戏艺人传说,海丰的西秦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西秦剧团...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西秦戏
西秦戏是由外地流入粤东后在海陆丰安家落户的剧种,用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簧等。正线是其主要声腔,是正宗曲调;西皮二簧和粤剧、汉剧基本相同,是后来吸收的。西秦戏流入粤东确切年代无可考。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道有“梨园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词;咸丰年间潮州重修田元帅庙时有西秦戏参加的勒石碑记。潮州城乡清未有西秦曲馆。民国时期西秦戏仍在潮汕广为演出,但只有海丰有西秦戏专业剧团,潮汕地区已不见。西秦戏传统剧目有《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有《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还有《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50年代后海丰西秦戏剧团曾整理70多出上演,《回窑》、《斩郑恩》、《徐棠打李凤》及潮州地方故事的《剪月容》、《审冯旭》等剧颇受欢迎。海丰西秦戏,是我省历史悠久的稀有剧种之一。据西秦戏艺人传说,海丰的西秦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西秦剧团...
· 岭南文化—戏剧艺术—正字戏
正字戏,广东地方戏,用中州话演唱,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1975年,潮安县从古墓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六月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卷末题:“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正字”,即指正字戏。可见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人粤东。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腔、青阳腔、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驻]、[锁南枝]等。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风]、[泣颜回]、[铁莲灯]等。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福建调来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