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元宵风俗撷趣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9
转发:0
评论:0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元宵风俗撷趣,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各地均有举行一些活动做为庆贺的风俗。因一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各地均有举行一些活动做为庆贺的风俗。因一地的风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揭阳市在元宵节也就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的习俗。现采撷如下一二,以飨读者。

    做丁酒

    在揭阳市东山区新河村,凡在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慨慷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人们的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酒”,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也四处借钱,造成,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弟弟沉重的办宴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弟卖阿兄”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也与此时俱进。该村虽仍有元宵“做丁酒”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或酒店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行彩桥

    元宵节,揭阳大都有行彩桥的习俗。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桥祈福,热闹非凡。

    节日期间,揭阳市区彩桥如虹,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位于榕城打铜街的石猴桥是每年最热闹的地方,数以千计的人们将此桥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祈望能够过个丰收、吉祥、安康的年头。尽管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乐此不疲,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表达了人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普宁洪阳,元宵此日,男女老幼争先行彩桥,后生仔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望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成人。所谓“十五夜行头桥”的习俗,“头桥”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其两侧栏杆两端都有两头石狮。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少共同走过彩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元宵节中一些落后、愚昧、迷信、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灯谜、球赛、舞龙、舞狮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元宵风俗撷趣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各地均有举行一些活动做为庆贺的风俗。因一地的风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揭阳市在元宵节也就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的习俗。现采撷如下一二,以飨读者。做丁酒在揭阳市东山区新河村,凡在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慨慷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人们的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酒”,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也四处借钱,造成,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弟弟沉重的办宴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弟卖阿兄”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也与此时俱进。该村虽仍有元宵“做丁酒”...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林半县”的由来
揭阳(揭东、揭西、榕城区)历来有“林半县”之称,然始于何时,则史书无载,口碑无考。但从《林氏族谱》载其林姓的南迁路线来看和《揭阳地名志》、《揭阳人口志》中所载,最早是在宋代以后,诚然,有书可考的林姓入揭创寨,是始于宋,如沟尾、乔林、港口、义和、钱坑等乡村;元代有锡场东畔寨、蛟龙、棉林等乡村;明代为最盛时期,有大瑶、中夏、林乡、江灏、牛仔桥、桐坑、霖田、新路、桂梓、西林、江夏、华清、广美、新林、东园片等村及榕城西郊;至清代,林姓还断断继继有迁移入揭者,如龙角边、欧处等村。至解放后的1984年,揭阳共有林姓15689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可见称“林半县”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见林姓在揭阳世裔之庞大。《汕头方志通讯》于1990年6月曾发出《征稿参考题》,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揭阳有“林半县”之称》,这也可见揭阳“林半县”在潮汕地区影响之深广。然揭阳为何曾称“林半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林...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揭阳“林半县”的由来
揭阳(揭东、揭西、榕城区)历来有“林半县”之称,然始于何时,则史书无载,口碑无考。但从《林氏族谱》载其林姓的南迁路线来看和《揭阳地名志》、《揭阳人口志》中所载,最早是在宋代以后,诚然,有书可考的林姓入揭创寨,是始于宋,如沟尾、乔林、港口、义和、钱坑等乡村;元代有锡场东畔寨、蛟龙、棉林等乡村;明代为最盛时期,有大瑶、中夏、林乡、江灏、牛仔桥、桐坑、霖田、新路、桂梓、西林、江夏、华清、广美、新林、东园片等村及榕城西郊;至清代,林姓还断断继继有迁移入揭者,如龙角边、欧处等村。至解放后的1984年,揭阳共有林姓156891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可见称“林半县”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足见林姓在揭阳世裔之庞大。《汕头方志通讯》于1990年6月曾发出《征稿参考题》,其中有一题是《为什么揭阳有“林半县”之称》,这也可见揭阳“林半县”在潮汕地区影响之深广。然揭阳为何曾称“林半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林...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美食鼠粬粿趣谈
吃的艺术为劳动所创造,是我们古国文明之一。把吃的艺术简言之为美食,已是艺术之艺术了,而把美食文化起来,其边际就更廖廓了。再说,美食的范畴一贯是无法界定的。有一个几乎妇孺皆知的例子,道是朱元璋落难时垂涎三尺的美食“珍珠翡翠白玉汤”,登上皇位时再吃,却完全没了那香甜鲜丽的味道。可见,美食也是与时俱进的,天底下最难侍候的是美食家的嘴巴。潮菜所以能够入主京都风靡全国,并非都以龙虾、燕窝、鱼翅、鲍鱼等名贵菜肴领衔,而是以讲究色、香、味俱佳取胜。但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并非矫情、奢侈之属,而是能够促进你的食欲,饱餐之后仍记忆犹新以至终生念念不忘的食品,这是一种讲究表里双修具备历久不衰品格的美食。我以为,潮汕的传统小食堪称美食。这是祖宗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时年八节家家户户都能做的,老老少少都爱吃的传统小食。潮汕的传统小食是太丰富多彩了,蚝烙、蚝粥、虾丸、鱼丸、鱼卷、鱼册、鱼饺、粽球、炒粿、烙粿、薄饼、春卷…...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斗墟
潮汕人将赶集叫“斗墟”,(这里,“斗”是“凑”的意思,如凑热闹之“凑”),将市场叫墟市或墟场。目前潮汕地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墟。如潮安县的浮洋墟、枫溪墟、意溪墟、普宁县的鲤湖墟、大坝墟等。古人说:“村市曰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逢墟期,万商云集,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潮汕的墟期,有每日一墟的,两日一墟的,但多数是三日一墟。三日一墟者或1、4、7日,或3、6、9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今商业繁盛的城镇已无墟期,但某些专业市场,如猪苗市场、牛市场等则仍有自然形成的墟期。“文革”期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为消灭商品经济,曾通令取消墟期,但没有完全奏效,反而造成市场冷落,连市场里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也因之冷冷清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