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李德意曲不惊人誓不休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李德意曲不惊人誓不休, 李德意,艺名李少俊,生于潮阳县金玉区苏洋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其光
李德意,艺名李少俊,生于潮阳县金玉区苏洋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其光,靠种田为生,膝下四男一女,德意居长。因家庭贫困,他年仅12岁就被卖往戏班学艺,先学小生。
生性聪明的李德意虚心好学,艺术进步很快,加上身材俊美,所以,深得班主和教戏先生赏识。后来,教戏先生令其改扮老生行当,李德意欣然应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老生的唱腔特点和表演艺术。再后来,又改行演净角。
学演净角期间,李德意用“铁杵磨成针”的古训鞭策自己,刻苦学习、磨炼。为了练嗓子,又不影响他人,李德意常用一种小陶罐堵住嘴巴,用劲嘶喊、运气,借以增加声度和肺活量。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磨炼,李德意终于掌握净角吐音的要领,演出时,音色宏亮而清晰,高低音吞吐自如。
曾有一次,乡里有人家娶媳妇。新婚夜深,新郎送客未归,洞房中唯新娘一人,恰遇李德意在乐间练声,新娘不知其详,骤闻其声,当场吓昏在地。
李德意扮演净角除“叱头”好外,演技也独具风格,既擅长演“大袍乌面”,又精通“草鞋乌面”(武净角)。在潮剧《杨五郎》中,他扮演五郎,独脚行走,动作敏捷自如,挥舞禅杖长达 3米,台下只闻风声,不见杖影。当年,潮州府请八台戏演出,李德意所在的“老三正顺班”被评为“潮剧之王”,奖锦旗一面,李德意被誉为“最好戏角”。
1928年,李德意随团到新加坡、泰国演出,时达6年之久。演出剧目有<康王走国》、《妲妃乱纣》、《薛刚哭坟)、《严兰贞》以及《搜楼》、《潘仁美摘印》等。在新加坡演出《搜楼》时,由于李德意响声如雷,瞪眼时,眼珠圆突且活滚,形容确为险恶,导致吓倒一名同台演出的新演员。此事也使李德意名扬中外戏剧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5 分,共有 1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1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李德意曲不惊人誓不休
李德意,艺名李少俊,生于潮阳县金玉区苏洋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其光,靠种田为生,膝下四男一女,德意居长。因家庭贫困,他年仅12岁就被卖往戏班学艺,先学小生。生性聪明的李德意虚心好学,艺术进步很快,加上身材俊美,所以,深得班主和教戏先生赏识。后来,教戏先生令其改扮老生行当,李德意欣然应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老生的唱腔特点和表演艺术。再后来,又改行演净角。学演净角期间,李德意用“铁杵磨成针”的古训鞭策自己,刻苦学习、磨炼。为了练嗓子,又不影响他人,李德意常用一种小陶罐堵住嘴巴,用劲嘶喊、运气,借以增加声度和肺活量。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磨炼,李德意终于掌握净角吐音的要领,演出时,音色宏亮而清晰,高低音吞吐自如。曾有一次,乡里有人家娶媳妇。新婚夜深,新郎送客未归,洞房中唯新娘一人,恰遇李德意在乐间练声,新娘不知其详,骤闻其声,当场吓昏在地。李德意扮演净角除“叱头”好外,演技也独具风格...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李梨丽一曲惊人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有一个被称为“秀才戏子”和“自由童伶”的,他就是名噪一时的李梨丽。李梨丽是潮安沙陇村人,天生一副好相貌和金嗓子。当他在小学念书时,唱歌和演戏便显示出天才。当时老玉梨班的班主,正是沙陇村人,他发现梨丽是个天赋很好的“戏胚”,便心里暗暗盘算,想买梨丽进班作艺伶,但当他一提出时,却遭到家长的拒绝。后来,班主亲自登门说情,并许以特殊的待遇:第一,给予重金;第二,孩子到班后,保证不受打骂;此外,还同意梨丽的哥哥在班监督并照料弟弟的生活。就这样,李梨丽成了“自由童伶”。梨丽进班后,得到名师教习,很快学会了花旦行的戏艺,声名大振,戏迷们称他为“梨丽旦”,甚至有“北梅南李”的美誉。有一年,庵埠柯陇村演谢神戏,特聘老玉梨和中正兴两班演对台戏。那天演日戏时,中正兴班自知名声不及对方,便想出奇制胜,把原来演夜戏的好角都推出来。果然,开锣不久,观众大半被中正兴班吸引过去。这时,两班的班主正...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李梨丽一曲惊人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有一个被称为“秀才戏子”和“自由童伶”的,他就是名噪一时的李梨丽。李梨丽是潮安沙陇村人,天生一副好相貌和金嗓子。当他在小学念书时,唱歌和演戏便显示出天才。当时老玉梨班的班主,正是沙陇村人,他发现梨丽是个天赋很好的“戏胚”,便心里暗暗盘算,想买梨丽进班作艺伶,但当他一提出时,却遭到家长的拒绝。后来,班主亲自登门说情,并许以特殊的待遇:第一,给予重金;第二,孩子到班后,保证不受打骂;此外,还同意梨丽的哥哥在班监督并照料弟弟的生活。就这样,李梨丽成了“自由童伶”。梨丽进班后,得到名师教习,很快学会了花旦行的戏艺,声名大振,戏迷们称他为“梨丽旦”,甚至有“北梅南李”的美誉。有一年,庵埠柯陇村演谢神戏,特聘老玉梨和中正兴两班演对台戏。那天演日戏时,中正兴班自知名声不及对方,便想出奇制胜,把原来演夜戏的好角都推出来。果然,开锣不久,观众大半被中正兴班吸引过去。这时,两班的班主正...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斗墟
潮汕人将赶集叫“斗墟”,(这里,“斗”是“凑”的意思,如凑热闹之“凑”),将市场叫墟市或墟场。目前潮汕地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墟。如潮安县的浮洋墟、枫溪墟、意溪墟、普宁县的鲤湖墟、大坝墟等。古人说:“村市曰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逢墟期,万商云集,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潮汕的墟期,有每日一墟的,两日一墟的,但多数是三日一墟。三日一墟者或1、4、7日,或3、6、9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今商业繁盛的城镇已无墟期,但某些专业市场,如猪苗市场、牛市场等则仍有自然形成的墟期。“文革”期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为消灭商品经济,曾通令取消墟期,但没有完全奏效,反而造成市场冷落,连市场里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也因之冷冷清清。
· 潮汕文化—风情趣谈—斗墟
潮汕人将赶集叫“斗墟”,(这里,“斗”是“凑”的意思,如凑热闹之“凑”),将市场叫墟市或墟场。目前潮汕地区的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就是墟。如潮安县的浮洋墟、枫溪墟、意溪墟、普宁县的鲤湖墟、大坝墟等。古人说:“村市曰墟,……三日一趁之。”这“三日一趁之”就是三日一个墟期。逢墟期,万商云集,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潮汕的墟期,有每日一墟的,两日一墟的,但多数是三日一墟。三日一墟者或1、4、7日,或3、6、9日,各有定日。大抵相近墟市的墟期相互不重复,以利商贸。今商业繁盛的城镇已无墟期,但某些专业市场,如猪苗市场、牛市场等则仍有自然形成的墟期。“文革”期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为消灭商品经济,曾通令取消墟期,但没有完全奏效,反而造成市场冷落,连市场里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也因之冷冷清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