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信仰习俗―妈祖信仰
潮汕妈祖庙甚多,居民历来崇拜妈祖,特别是商民、船民、盐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神诞即隆重祀拜。
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姓林名默,人称默娘。宋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贤良港一渔村。传说她自出生至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她自小聪慧,曾从师读书,过目成诵。她晓天文、熟水性;懂卦爻、知医理;心地善良,且有神力,曾多次搭救遇难船只。于是,她成为船民趋利避恶、逢凶化吉的希望而倍受爱戴。卒后,她更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妈祖拯救海难,除妖伏怪,扶危济困,护国庇民的传说,使妈祖形象更为生动和立体,也更具神格魅力。渐渐地,妈祖信仰演化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寄希望于这些神话传说,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它植根于民众心中,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潮汕众多的天后宫,是潮汕人民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默娘而建的庙宇,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体现。昔时,渔民要祭海,因为大海不仅是他们耕耘的“土地”,也是祖先的归葬地。在潮汕,死在海上的人是没有坟墓的,追忆先人,后人必须到海上祭奠。这种祭海仪式,代代相传。到了宋以后,海神天后宫的出现,成了海的标志。天后宫就在海边,渔船在附近停泊,渔民晒网、补网。天后宫,既是渔民出海前跪拜之地,也是往昔穷人离乡背井拜别之地,更是亲人祈祷平安或呼喊亡魂的地方。妈祖在海上的神力以及扶危济困的人品、神品,让潮汕人民格外景仰。慢慢地,海神天后宫也就成为潮汕人民消灾祈福一个民俗信仰的地方。
我们知道,信仰是对某一种学说、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崇拜、信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对美好操行德性的崇仰。而今天,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远远地超出了消灾祈福的意义。而寻根问祖,眷恋家园的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哪些身在他乡的人们把对妈祖的信仰赋予了更深刻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天后宫不只是他们朝拜的中心,更是他们不忘祖根、思乡念亲的感情纽带。由此可见,妈祖信仰,不只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而且是一种民族血脉。
提倡妈祖信仰,是对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祥、团结互助精神的信仰。同时,也是加强海内外同胞、侨胞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道桥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