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八)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4
转发:0
评论:0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八), 清《江南通志》卷三十四记有:“国朝�O遂有杏花村志。”郎遂(1654-约173

  清《江南通志》卷三十四记有:“国朝�O遂有杏花村志。”郎遂(1654-约1739年),贵池杏花村人。康熙时由诸生入太学,一生布衣,不求仕进。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自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方二十岁的郎遂即起稿撰修《杏花村志》。他“苦心搜辑,不遗余力,凡夫、�|绅、韦布,无不咨询;巷议街谈,无不茹纳。朝考夕思,以成此志”。(卷首・序一)历经11年的艰辛,遂于康熙乙丑二十四年(1685)仲夏授梓成书。“为卷十二,分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汉、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共为子目十有六,可谓富矣。”(村志・跋)除正文外,绘有总图(杏花村景图)、分图(即十二景图)和《杜牧行春图》共14幅。郎遂自撰《杏花村图序》,作了更明确的表述:“池州杏花村在郡治之西,立名不知�P于何代。自唐刺史杜牧行春后,名始著。清明一绝,凡樵夫牧竖无不取而歌咏之。或曰,村以杜牧之诗传,实杜牧之诗以村传也。相传盛时,老杏千万株,连村十里,炫烂迷观,诚胜景也。至今巩井、大塘诸地皆以杏花名村,其村境不只限于今之一区一隅也。”(卷之一十页)笔者曾在上海图书馆阅读多卷本中国古代各地名村志集成,全国那么多“杏花村”只收贵池《杏花村志》入集。而在全国那么多名村志(如“周庄”)中,也只有贵池《杏花村志》,作为惟一的村级志被收进清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此《杏花村志》经总纂官、大学士纪昀(1724-1805年)等人审定,并撰《提要》以示肯定:“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郎遂撰。遂字赵客,号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向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从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会古迹以夸饰土风。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胜、建置,及人物、艺文集为是编,亦志乘之结习也。”

    其二,“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唐宋之后,自明至清,历代留有杏花村的遗迹甚多。州县官吏相继在此筑亭、建坊、葺祠,比较著名的有“杏花亭”、“杏花村坊”、“牧童遥指处”、“黄公酒垆”、“杜公祠”等。在“演武场”前,明嘉靖中郡丞张帮教立“杏花亭”,亭内立有杜牧《清明》诗碑记。撰联曰:“千村紫雾香,纷纷花雨谢太守;万树霞明斗,��餮叹霸∧镣�。”(22)因遭兵乱,明崇祯初郡守顾元镜重修“杏花亭”,顾书亭联:“马嘶芳草地,人醉杏花天”,亭额为“有花有酒”。迹以名重,地以人传。贵池杏花村,自杜牧行春作《清明》后,历代文人墨客、仕宦贤人纷至沓来,访古探幽、饮酒赋诗。自杜牧后,晚唐杜荀鹤、罗隐,南唐伍乔,宋梅尧臣、黄庭坚、朱熹、曹天�v、明佘翘、顾元镜、吴应箕和清吴襄、袁枚等名家,在杏花村各景点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杏花村志》卷之五至八中,就收有自杜牧之后至康熙年间的数百人诗作。在2002年出版的《千古杏花村》书中,除分别介绍杏花村十二景和辑录关于杏花村的古文献资料、记游文章外,收入历代(至清末明国初年)的文人墨客诸多咏吟杏花村的诗词歌赋。笔者粗略地作一统计,计收有317位古代文人所作的诗词歌赋共798首(篇),其中标题点明“杏花村”的就有234首(篇)。贵池杏花村可谓“天下第一诗村”。

    其三,沧桑有变,杏花村名沿袭至今,村里一些古迹仍冠以“杜”字。今日贵池杏花村虽非前比,但“杏花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曾先后叫过“杏花村”、“杏花乡”、“杏花大队”、“杏花公社”和“杏花村居委会”等,村内还有以“杏花村”命名的中学、酒厂。杏花村范围内的一些古迹和地名,至今仍冠以“杜”字,如“杜公祠”、“杜湖”、“杜坞桥”等。《村志》记有:“杜坞在城西四里。”《名胜志》曰:“贵池杜坞以刺史杜牧赏游,故名。或曰,杜牧遗腹子荀鹤别业在焉。”在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诗后,《村志》题注:“顺治间杜坞掘地者赏得古甑,上有唐朝年号。此山居水阁,即杜坞别业,何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隐
罗隐(833年-909年),唐朝诗人、文学家,本命横,字昭谏,生于浙江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本名横,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7岁时入京应进士试,从此拉开了其漫长的科考征途。从公元859年至公元877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唐僖宗乾符四年)的十八年间,罗隐在长安参加了十次考试,均无果,史称“十不上第”。因此改名罗隐,自号“江东生”。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附吴越王钱缪,经历了唐末与后梁两个时期,官身二十二年。先后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后梁梁太祖开平二年,最后一项官职是盐铁发运使(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并终于此任上。开平三年(909年)卒于钱塘,享年77岁,世称罗给事。罗隐为人傲气,不惧威权,经常议论时政,讽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徽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八)
清《江南通志》卷三十四记有:“国朝郞遂有杏花村志。”郎遂(1654-约1739年),贵池杏花村人。康熙时由诸生入太学,一生布衣,不求仕进。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自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方二十岁的郎遂即起稿撰修《杏花村志》。他“苦心搜辑,不遗余力,凡夫、搢绅、韦布,无不咨询;巷议街谈,无不茹纳。朝考夕思,以成此志”。(卷首·序一)历经11年的艰辛,遂于康熙乙丑二十四年(1685)仲夏授梓成书。“为卷十二,分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汉、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共为子目十有六,可谓富矣。”(村志·跋)除正文外,绘有总图(杏花村景图)、分图(即十二景图)和《杜牧行春图》共14幅。郎遂自撰《杏花村图序》,作了更明确的表述:“池州杏花村在郡治之西,立名不知昉于何代。自唐刺史杜牧行春后,名始著。清明一绝,凡樵夫牧竖无不取而歌咏之。或曰,村以杜牧之诗传,实...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七)
盖用李太白淮阴书怀诗,‘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苕溪渔隐曰:鲁直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皆相沿袭也。”(21)其三,明弘治十三年(1500)由卢希哲纂修的刻本《黄州府志》中记有,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有诗,见艺文”。卷六“艺文”中收有杜牧诗11首,查无游歧亭杏花村的诗篇,也未见《清明》诗。在清光绪二年(1876)由郑修华修、潘颐福纂的《麻城县志》(26册)中,未见杜牧游歧亭杏花村的记载;在卷四十八的“五律”、“五排”、“集唐”、“诗余”、“赋”和“五古”、“七古”、“七绝”、“七律”等诸多诗篇中,均无杜牧《清明》诗。《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的结尾写道:“麻城人民正挖掘‘杏花村’这一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这也说明作者将进一步查找和挖掘“杏花村麻城说”的历史依据。四山西的《杏花村里酒如泉》、南京的《杜牧诗吟杏花村》和湖北的《杜牧与歧亭杏花村》等...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九)
另据贵池《茅坦杜氏宗谱》记曰:“其东南(指“杏花村”)有杜公祠,系牧之先生后裔绍先公之孙容辉、容清二人所立也。”谱中有《杏花村屋庐、树木基址记》和《杜公祠记》。祠记曰:“茅坦杜氏司勋子荀鹤之裔也”;“自唐迄今,数百年而杜氏世其诗书,代有仕宦”;“今茅坦杜氏既为池人,又属司勋之后,始足为杏花村庆也”。(23)可见,杜牧与贵池杏花村瓜葛久深,已结下不解不缘。其四,贵池“清明时节雨纷纷”。贵池地处沿江江南,依山傍水,沿江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小于50米。北纬30°51′,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带湿润季风气候。明嘉靖《池州府志》记曰:贵池“春夏亦多雨”。新编《池州地区志》的“气候”载:全区春季始于3月15日,大约70天。此期间南北冷暖气流交锋频繁,常常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春温多变,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9.9天,年平均降水1499.5毫米,其中4月平均降水175.63毫米(最高...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五)
在南京市“文物古迹”和“名胜游览地”的名单里,均未列“杏花村”。在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的12月出版的由萧梦龙主编的《江南胜迹》书中,所列南京市区198处和江宁县32处“古胜迹”,均无“杏花村”之名。该书却将贵池“杏花村”和“杏花村古井”列入江南名胜古迹内,并加有文学说明。1995年3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潘百齐、赵龙祥编著的《唐诗精华365首》书中,在杜牧《清明》诗后注曰:杏花村“即安徽省贵池县西部,以产酒著名”;并称绝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杏花村。三《金陵掌故》书中的《杜牧诗吟杏花村》文中提到“湖北麻城有人提出,麻城宋埠歧亭镇北门外有杏花村遗址”,有人坚持说杜牧《清明》诗指的就是麻城歧亭之杏花村。经湖北省黄冈市委办公室帮助,送我一份《杜牧与歧亭杏花村》的署名文章。办公室同志信中称,这是作者“过去考证文章”。《杜牧与歧亭杏花村》文中首先肯定:麻城歧亭“齐梁间为赤亭县”,唐武德八年(625...
· 微文化—徽学—杏花村实属安徽贵池(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年)所作的《清明》诗,堪称一绝。杏花村也因此声誉鹊起。据悉全国有十多处杏花村,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仅以安徽来说,历史上曾有四处杏花村。究竟谁是杜牧《清明》诗指杏花村呢?地望之争古皆有之。时至现代,纷争又起。自1957年起,山西汾阳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杏花村汾阳说,后相继出现杏花村安徽贵池说、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各执一词,重开了《清明》诗吟杏花村归属何地之争。杏花村地望之争属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和文学等社会科学范畴。亚里斯多德曾说过:“科学具有可证明的品质。”(1)因此,对历史文化的阐释、开掘与发挥应科学有度,不能随意诠释,更不能穿凿附会。但杜牧毕竟是1150年前的古人,那就只好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和古代各级方志来加以考证了。胡乔木曾说过:“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