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安徽山水―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鉴山上的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天台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旅游服务
上九华山游览的路线,一是搭乘长江航船至芜或贵池,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贵池磁口港至九华街52公里,芜湖至九华街167公里。从安庆也有班车通九华山,路程约122公里。轮渡载车过江,旅客不用自己摆渡。二是从南京乘火车到铜陵市,改乘汽车直达九华街,92公里。三是从杭州乘汽车至黄山,从黄山转乘汽车至九华山。从合肥前往,路程约311公里,亦有班车可通。交通还算方便。
九华山的管理工作,几年来一直为人所称道,九华管理处,统管全山的资、源、规划、开发、保护、旅游接待等工作,并鼓励当地人家庭办旅社。现在宾馆、饭店、旅社床位数千张。较好的旅馆,在九华街有九华旅社、九华山2所、佛教协会招待所;东崖宾馆,中国国际旅行社都设在东崖宾馆内;中闵园有九莲社;祗园寺有祗园寺招待所;天台有天台招待所等。
游览九华山最好的季节是3月至11月。
特产有九华云雾茶、黄精、天竺筷、纸扇等。以山笋、冬菇、野菜为原料做的“九华素食”,很受游客欢迎。
九华山肉身菩萨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九华山肉身宝殿金地藏像
金乔觉(696―794年),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国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里面置放三级石塔,内藏金地藏肉身。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面站着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有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磐石常安”四字;北面刻着“神光异彩”四字。
殿前四周回廊上方雕栋画梁,其仙鹤、麋鹿、牡丹等珍禽异卉雕饰,鲜艳夺目。立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楹联。南边两联,一曰:“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另一联曰:“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两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宝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五十六
肉身殿外景
尊大小不一,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级石塔。南北前后均供奉金地藏像。肉身殿内有塔,构造罕见。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不分昼夜,终年灯火长明。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的是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所书。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布雨,云层含有细微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诞期,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逐年增多。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山的游人所必到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