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文学人物-胡宏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4
转发:0
评论:0
古代文学人物-胡宏,胡宏(1105-1161),字仁仲,号五峰,从小就跟随父亲胡安国学习程氏理学
  胡宏(1105-1161),字仁仲,号五峰,从小就跟随父亲胡安国学习程氏理学。20岁时,至京师入太学,从师程门高足杨时,与樊光远、张九成等理学家交往密切。胡宏曾荫补右承务郎,因投降派秦桧当权,胡宏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遂辞官归隐,游学讲道于湘潭、衡山一带20余年,潜心研究和学习理学。他和父亲一起创办了碧泉书堂和文定书堂,还独自于宁乡建立道山书院,培养了一批学问造诣颇深的学生,如张�颉⒈刖诱�、吴翌、孙蒙正、毛以谟、赵师孟、赵棠、方畴、向语等人。

  胡宏在衡山20余年,写作了《知言》、《皇王大纪》等著作。其中以《知言》最为著名。《知言》共有六卷,包括胡宏讲学、读书的随笔和札记,以及同弟子的论学、答疑。《知言》由胡宏的学生、著名理学家张�虮喑刹⒂⌒小U旁谛蜓灾兴担骸啊吨�言》一书,乃其平日之所自着。其言约、其义精,诚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对这部著作作了高度评价,因而使它成了湖湘学派传播理学的一部重要著作。《知言》在“守其家传”的基础上,坦步探讨了“性与天道”的理学主题,从而在理学范畴体系上奠定了湖湘学派的理论基础。所以,《朱子语类》载:“湖湘学者崇尚《知言》。” 

  胡宏的理学思想有许多独到之处,在本体论、人性论、理欲观以及道物、名实诸关系方面的见解,具有非正宗的倾向。

  在宇宙的本源问题上,程朱学派以“理”为宇宙本体,陆王学派以“心”为宇宙主体,而胡宏则提出以“性”为宇宙本体。他认为“性”是“天下之大本”,“性也者,天地所以立也”,性在宇宙万物之先又派生宇宙万物,它独立于宇宙万物之外而又主宰着宇宙万物。没有“性”则无“物”,没有“气”则无“形”,“性”是“气”之本。胡宏所说的“性”与程朱所说的“理”,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但他认为“性”是“天命之全体”,而“理”只是天命的局部,性具万理,性一理殊,二者的关系相当于哲学上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与程朱理一性殊的理性观正好相反。

  在人性论上,胡宏反对以善恶言性,认为性无善恶。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性平等论。他指出,圣人、凡人的区别并不是先天的“性”所决定的,而是由后天修养的差异造成的。宋代理学家多恪守孟子的性善论,因此胡宏的性无善恶说在当时颇受非难,也说明胡宏的人性论并非理学的正统理论。

  在天理人欲问题上,胡宏与宋代理学家绝对否定人欲的禁欲主义倾向不同,他提出了“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的命题。他认为天理人欲同以“性”为体,本质相同,无善恶之分,胡称之为“同体”。及至“性”之发,则有“心”之用:或“发而中节”,或发而不中节,于是有是非、正邪、善恶之分,胡称之为“异用”。同是天理人欲,由于人们主观修养上的差别,同一件事做起来不一样,同一行为而所得到的结果也迥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同行异情”。胡宏“同体异用”的命题,说明了天理人欲是不可分离的,是互相包含的,天理中自有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同时并有,同属天命,无先后主次之别。这些实际上是反对视人欲为恶,承认人的需要的合理性。 

  关于“道”与物的关系,胡宏认为“道”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法则,“道”寓于事物之中,二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即道不离物,物不离道。但“道”从属于物,“道不能无物而有道”。这与历代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的“道不离器”、“道在器中”的观点是相通的。在名实问题上,胡宏强调先有事实,而后才有其名称,两者的先后秩序不容倒置,即“有实而后有名者也”。 

  胡宏运用体用、致知力行等范畴,对道经与致用的关系作了理论说明。胡宏认为,圣人之道,就是理论说明。胡宏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要有体有用。通过学习、研究和思考,准确地掌握儒家经黄中古代圣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即是“明体”,或称之为“致知”,然后以此去指导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即是“致用”,或称为“力行”。明体就是为了致用,致知就是为着力行。没有目的性的治学,或者学而不去力行,都只是一种空谈,毫不足取。胡宏尤其强调“致用”不是去为个人谋利计功的小用,而是为治国安邦利民的大用。“致用”必须从关心现实的政治、经济、生产活动出发。他抨击那些死守书本空谈仁义,而将实际事务视为俗务的所谓清高之人。胡宏一生无意于做官,但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关心,时刻以国家安危为念,他为此曾向宋高宗皇帝上万言书,陈述自己治国安邦的主张。

  胡宏的学术思想,为湖湘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思想观点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后来为王夫之所继承。

  胡宏的大弟子,后来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的张�颍�扩展了湖湘学派的理学思想体的规模,使其向理学正宗化道路发展。张式继承了湖湘学派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也像胡宏那样,要求把内圣的道德精神和外王的政治功业统一起来,将“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以及抗金复仇等一切“天下之事”作为学者必须学习的内容,这便使得湖湘学派的“实学”风格更加突出、鲜明。湖湘学派的开创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宏
胡宏的父亲胡安国是北宋末期的著名经学家,在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名气。胡宏是胡安国的少子,很小就跟随其父接受理学思想,后来又师事二程弟子杨时和侯仲良,“而卒传其父之学”。“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宋史·儒林五》)。后来,由于其父早年同秦桧有较好的私交,秦当国之初,曾致书胡宏之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胡宏不愿与秦桧为伍,回信严辞谢绝了秦桧。当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胡宏说:“政恐其召,故示以不可召之端”。在回书中,他表明了自己已立志专做学问,不求功名利禄。胡宏说:“稽请数千年间,士大夫颠名于富贵,醉生而梦死者无世无之,何啻百亿,虽当时足以快胸臆,耀妻子,曾不旋踵而身名俱灭。某志学以来,所不愿也。至于杰然自立志气,充塞乎天地,临大事而不可夺,有道德足以替时,有事业足以拨乱,进退自得,风不能靡,波不能流,身虽死矣,而凛凛然长有生气如在人间者,是真可谓大丈夫。”(《五峰集...
· 古代文学人物-谢翱
谢翱(1249~1295)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发子。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诗传于今者约200余篇。其中《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宋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如使人亲在短箫鼓吹间"...
· 古代文学人物-罗隐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咸通十一年(870)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旋乞假归。后游历大梁、淮、润等地,皆不得意。光启三年(887)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钱□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为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天□四年(907)唐亡,罗隐曾劝说钱□举兵讨梁,未能用。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亦不行。后钱□表授吴越国给事中而卒,世称罗给事。罗隐生当变乱的时代,大半生又处在流落不偶的境地,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唐才子传》说他"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后世还流传许多有关他这方面的趣闻轶事。罗隐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qu...
· 古代文学人物-洪皓
洪皓(1088--1155)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光弼。徽宗政和进士。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奉命赴金,被羁留十馀年。拒绝金人所授官职,屡次秘密派人返回南方,报告金国虚实,绍兴十二年(1142年)被释归宋,授徽猷阁直学士。屡向秦桧建言不可苟安于钱塘,为桧所忌,贬居英州九年,后徒袁州,至南雄州病卒,工诗词。所著有《鄱阳集》、《松漠纪闻》等。建炎三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既至金,金人迫使仕刘豫。皓不从,流递冷山,复徙燕京。凡留金十五年方得归。以忤秦桧贬官,安置英州而卒。久之始复徽猷阁学士,谥忠宣。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乃其所纪金国杂事。始於留金时,随笔纂录。及归,惧为金人搜猎,悉付诸火。既被谴谪,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寻有私史之禁,亦秘不传。绍兴末,其长子适始校刊为正续二卷。乾道中仲子遵又增补所遗十一事。明代吴�g尝刻入《古今逸史》中,与此本字句间有异同,而...
· 古代文学人物-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生平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