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史之乱的导因:对唐玄宗宠信蕃将的浅释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0
转发:0
评论:0
有闻杜诗:“忆昔开元全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但“福兮,祸之所伏”,盛世之下必定存在着危机,终于在公元七五五年阴历十一月初九,风云突变,一时间“九重城阙烟尘生,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是唐中期矛盾的总爆发,他所体现出的问题和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蕃将受宠是安史之乱所体现出的诸多问题之一。玄宗时设立十个藩镇,即平庐、范阳、河东、河西、朔方、北庭、陇右、安西、剑南、岭南,其中大部分藩镇皆由蕃将任节度使,至安史之乱前,除剑南镇外,其余九镇皆为蕃将节度,如有粟特和突厥的混和血统的杂胡人安禄山领范阳、平庐、河东三镇节度,其弟安思顺领河西、朔方两镇节度,突厥人哥舒翰节度陇右,高丽人高仙之节度安西,以及契丹人李光弼后来节度河东等等,蕃将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其势力十分强盛。那么,玄宗时蕃将缘何如此受宠信呢?(一)统治者的民族意识唐的开国者李渊的祖父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而李虎的祖上并非是其所宣扬



  有闻杜诗:“忆昔开元全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但“福兮,祸之所伏”,盛世之下必定存在着危机,终于在公元七五五年阴历十一月初九,风云突变,一时间“九重城阙烟尘生,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是唐中期矛盾的总爆发,他所体现出的问题和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蕃将受宠是安史之乱所体现出的诸多问题之一。玄宗时设立十个藩镇,即平庐、范阳、河东、河西、朔方、北庭、陇右、安西、剑南、岭南,其中大部分藩镇皆由蕃将任节度使,至安史之乱前,除剑南镇外,其余九镇皆为蕃将节度,如有粟特和的混和血统的杂胡人安禄山领范阳、平庐、河东三镇节度,其弟安思顺领河西、朔方两镇节度,人哥舒翰节度陇右,高丽人高仙之节度安西,以及契丹人李光弼后来节度河东等等,蕃将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其势力十分强盛。那么,玄宗时蕃将缘何如此受宠信呢?

  (一)统治者的民族意识    

  唐的开国者李渊的祖父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而李虎的祖上并非是其所宣扬的李广的后裔,陇西的望族。据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考证:李渊一族实为河北赵郡李氏,这个支派定居在拓拔氏北魏统治下的西北,与非汉族的部落贵族实行广泛的联姻。李虎的先祖中的两个人――李初古拔和李买得,从姓名可以看出,是袭用了汉族的李氏姓,可能是鲜卑人,也有可能是人或者是其他民族的人,身世有点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也许李唐王室本身就是“杂胡人”。    

  正是由于李唐王室本身的不明朗的民族性,其所表现出的汉族正统思想不强,其民族隔阂意识也较弱,其统治的开放性也是历代统治者所不具有的。史载:太宗起兵太原,与酋长结“香火盟”,谊同骨肉,其民族心理可见一斑。太宗时就曾重用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何力等,可见,玄宗重用蕃将也是“祖上遗训”。又由于唐王朝的支柱是关陇和代北两大士族,代北士族大部分是少数族,这也使唐王朝统治者使用蕃人十分自然,没有隔阂。    

  (二)兵制变革的影响    

  府兵之制始于隋朝,唐承隋制设置府兵。府兵制度的弊端在唐初就已显见。《贞观政要・纳谏篇》:“(魏)征曰,‘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这里所说的“国家卫士”即指府兵。太宗时,善用蕃将,因为蕃将多为部落酋长,其统帅的蕃兵的战斗力远优于府兵。到玄宗时,府兵制已经捉襟见肘,宰相张说建议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种堂皇的计划,犯着官僚主义的弊病,以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去笼罩真人实事。随着募兵制的实施,内地与边疆的兵力配置比例发生了逆转,出现了“金字塔倒砌”。    

  由于边区兵员需求量大,在边区的招募兵额随之增大,而边区多为少数族聚居区,所招之兵多为蕃兵,蕃兵骁勇,累战功提升成蕃将的人很多,蕃将又提拔下级蕃将和蕃兵,蕃将在军队的势力日益滋大,如安禄山曾邀准玄宗以蕃将三十余人代汉将。在兵制的改革与完善中,节度一方的蕃将下既有蕃兵又有蕃将,可谓是拥有一支既听话又善战的嫡系部队了,这为蕃将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壮大自我的环境。 

  (三)李林甫的阴谋    


  李林甫

  玄宗时蕃将受宠信的最直接原因,要归结于李林甫的实权固位的措施。《旧唐书・李林甫传》:“开元中,张嘉贞、王p、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李)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矢当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亦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安)思顺代(李)林甫领朔方节度使。自是高仙之、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李)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   

  公元747年李林甫借助安禄山的势力打击了西北藩镇的领袖王忠嗣,并利用太子一案将王忠嗣和皇甫惟明牵涉进去,他向玄宗说明让那些可能有干预朝政野心的高级的和有才能的官员控制藩镇,实属危险之举,硬要玄宗推行一项他精心制订的政策:把边镇将领置于非汉族节度使之下。李林甫认为这些节度使的野心只在军事而不在政治方面。许许多多的蕃将因为该政策终于能够如沐春风、大显神通了。《资治通鉴》载:“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安)禄山,使宫女以彩舆舁之。”蕃将受宠竟如此!    

  《旧唐书・李林甫传》论说:“(安)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其实,玄宗重用蕃将只是安史之乱的背景之一,并非是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黄仁宇教授曾指出:蕃将受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防组织与文官官僚组织性格上的互不相容的形势。简而言之,国防组织是一种需要有组织重点,能发挥迅速确实的功效的一种结构;全国官僚机构的组织则需要先以仁义道德的立场,造成行政的逻辑,一意保全大体,愿意牺牲局部。是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体系的冲突引发了安史之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玄宗宠信奸佞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吗
唐玄宗简介唐玄宗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唐睿宗的第三子,自幼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王,享年78岁,在位期间改革兵制、开拓疆土、任用贤臣,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唐玄宗照片唐玄宗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母亲为窦德妃。因为他的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也称之为唐明皇。在唐玄宗简介中最主要的是其生平经历介绍。唐玄宗李隆基于垂拱元年685年出生于洛阳东都;永昌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李宏为嗣。之后被封为临淄王、楚王。从唐玄宗简介中了解到,唐玄宗登位,唐玄宗于唐隆元年,即710年六月期间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在政变中杀掉了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之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最高的统治权利,并在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初登皇位,任人唯贤,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国家上下一片祥和之象,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
· 作战导因
?初平3年(公元192年)夏,曹操已取得兖州,自东郡进据鄄城。冬,用治中毛玠之策,遣使至长安。初平4年春,曹操击破袁术于封丘。是时徐州陶谦与诸守相共推朱儁为太师(儁此时仍驻军于中牟。),并移檄州郡,共讨李傕,谋迎天子。旋以朱儁受旨入朝,其事不果。谦乃用治中王郎等之建议:“求诸侯莫如勤王”之策,遣使奉贡,谦受诏为徐州牧。夏,曹操自封丘还军定陶后,遣使迎其父前太尉嵩于琅玡。嵩道经黄县,谦别将利嵩资财而袭杀之,及少子德。秋,操乃举兵击谦于彭城,大战破之。谦败走郯。操杀男女数10万口于泗水。又攻虑、睢陵、夏丘三县(即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江苏省胜宁县,安徽省泗县)皆屠之以泄愤。兴平元年春正月,陶谦求救于青州刺史田楷,楷与平原相刘备救之,适曹操亦以军食尽,引兵还。于是谦增备丹阳兵四千,备原自领有兵数千,遂屯兵小沛(令江苏省沛县东)以备操,谦并表储为豫州刺史。是年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陈宫守东郡,...
· 安史之乱的性质揭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他对当时唐朝的影响是极大的,此次战争严重破坏了开元盛世留下的物质基础,同时,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那么,想不想知道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个方面?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影响其一,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
·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因唐玄宗晚年昏聩不堪?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战火之下,不足月余,繁盛中原便成人间炼狱,强极一时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终结。后人在感慨战争残酷之时也时常会反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高居庙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对安禄山在边境上所为一无所知吗?真实的朝堂政治争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即便后期逐渐昏聩的唐玄宗也绝非一个双耳闭塞的无能之辈,“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廷和边境节度使之间关系之微妙更是远超史书所载。一、契丹之变网络配图安史之乱:唐朝盛时终结的号角声要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叛乱发生之前的全国政治动态就极为关键。天宝十一年八月,安禄山率领河东军五万余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袭契丹牙帐之时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夹攻下遭致惨败,全军尽没,连安禄山本人身中数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庆绪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遭到惨败的安禄山极其恼怒,便擅作主张起边军二十万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
· 群雄并起之导因
?中元6年(公元189年)灵帝崩。此时帝有二子,一名辩14岁,何皇后所生;一名协九岁,王美人所生。当帝临崩时,以太子未定,又以皇子辩轻佻无威仪,欲立皇子协,遂嘱托之于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是年4月帝崩,蹇硕欲先除何后兄大将军进然后立协。事为进所悉,进乃屯兵于百郡邸。于是皇子辩即皇帝位,协为勃海王,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袁绍袁术之叔父)辅政参录尚书事。进既秉朝政,忿蹇硕之图己,亦阴图诛之。中军校尉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进悉诛谱宦官。于是进使黄门令诛硕,而悉领其屯兵。是年7月袁绍复劝何进尽诛宦官,进以白何太后,后不听;后母舞阳君及车骑将军何苗(进弟)皆屡受诸宦官赂遣,亦数为宦官掩护而言于后,因此事久不决。绍等又为进画策,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引兵指向京师,以胁太后,进竟从之。乃召并州牧董卓于河东(今山西省安邑县),使将兵以向京师,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皆谏不听。又一面使骑都尉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