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建筑艺术-古镇西塘的桥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9
转发:0
评论:0
古代建筑艺术-古镇西塘的桥, 西塘古镇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几乎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感人的故

 

  西塘古镇河流纵横,桥梁众多,几乎每一座桥的背后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卧龙桥、五福桥、送子来凤桥、安境桥等。西塘古桥的建造也是从宋代开始的;明代,随着商业繁荣,商旅云集,石桥也就越造越多,日前,小小的西塘镇竟有各式各样的桥近百座之多。

  同济大学民居专家 阮仪三:桥在古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水陆交汇的一种纽带 水行船 陆上行走 过河怎么办呢 就要靠桥 桥是联系陆地与陆地之间 跨越河流的一种重要的纽带 同时建造桥的位置是根据居住生活的需要 和根据交通的需要而建的 因此它的位置选得非常重要 因此这是桥的本身 由于我们江南地区 河里要走船 走船桥要拱起来 要有空间 要拱桥 拱背桥 和直桥 因此这个桥的地位比较高 所以往往桥也是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建于明代的“五福桥”,连通烧香港的南北两岸,是单孔石阶桥。五福指的是福、德、寿、禄、善终。是民间对人生的五大追求,更是造桥人对过桥人的祝福,希望这座桥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多的是吉利和希望。 

  “送子来凤桥”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是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时,正好有一只鸟飞来,“送子来凤桥”这个吉祥名字由此得来。桥顶的棚,和方砖铺就的长条凳,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美景的好去处。 

  而“送子来凤桥”最通体现西塘人细致周到的本性之处,在于桥体上的石阶被一分为二,左侧的石阶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侧被设计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虑到当时女子有缠小脚的陋习,迈步子小,台阶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专用。 

  远远看去桥的顶棚上红檐黑瓦,桥正中的花墙隔断,把桥点缀得古朴新颖。 

  同济大学民居专家 阮仪三:同是它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是西塘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 你看西塘的桥都有桥联 桥联就是点景抒情的地方 这种点景抒情加上了一点文化的意念 一看桥的位置 一看桥的装饰 马上会引起联想 引起共鸣 跟当时的作者会引起共鸣

  由于石桥都建在重要的交通位置,所以逐渐也成为了人们交往休闲的场所。 

  “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镌刻在石桥上的楹联,更加强化了西塘古镇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古镇景观的点睛之笔。 

  西塘古桥工艺精湛,至今保存完整,有很强的观赏价值,石桥见证了西塘古镇的历史,也为这座江南水镇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隽永的文化意味。 

  在注重时尚与时效的今天,钢盘混凝土的阴隔,使散淡、安逸的生活和邻里亲密和睦交往似乎成为了记忆。而秀美江南的古镇西塘,人们质朴友善,几百年来过着一种素雅淡泊的平民生活,而一切也是今天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建筑艺术-永春通仙桥
泉州千家诗����林中和选注[清]王光华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云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驿此间通上国,放舟何日到仙溪。会当立马金鳌上,大笔淋漓认旧题。[作者简介]通仙桥,又名东关桥,位于永春东平东美的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桥长八十五米,宽五米,为长廊屋盖石木结构的梁式风雨桥。历代多有修葺。清光绪年间,知州翁学本重修,未竣工即毁于火,翁也他调。三年后,他又来此复任,乃将桥修复。因民间流传桃谷可通仙,故名“通仙桥”。桥上“古通仙桥”匾额,字迹古朴苍劲,即为翁所题。酣畅明快是这首诗的基调。首联“桃谷寻源”点明通仙桥的地址就在别称桃源的永春。说起桃源,人们自然会想到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在哪里?按照《桃花源记》的说法,它就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可惜那位曾经到过桃花源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重返桃花源时,却“迷不复得路”。后来南阳“高尚士”刘子...
· 古代建筑艺术-铅山古桥
永平大义桥,坐落在永平镇北,始建于唐朝大历年间,系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所创建,得名大义桥。此桥初为木石结构,清乾隆年间重修,更为青石结构。桥长近两百米,宽六米,结构严谨。远观此桥,鹅峰拱秀,横架南北,雄浑古朴。澄波桥,坐落于铅山县西部陈坊河上。始建于唐贞观四年。为登仙峰的澄波和尚化缘所建,故名。桥长五十余米,桥面木质结构,桥上建有店铺九间,两面排列,供商贩摆摊设点。桥头石门上方嵌有一块刻着“河清海晏“四字的横额。
· 古代建筑艺术-福建永春东关桥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 古代建筑艺术-福建漳州江东桥
江东桥原名虎渡桥、通济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榜山镇马崎村东,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江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古称“三省通衢”。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桥墩,但因水深流急,难于奏效。一天,工匠看见老虎负子渡江,于是沿虎渡水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称为“虎渡桥”。嘉熙元年,漳州郡守李韶倡改铺石板为桥面,后经元、明、清历代屡次修复。是一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米,某些石粱长达23.7米,沿宽度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多吨。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
· 古代建筑艺术-福建晋江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桥因此得名,因桥长五里,又称它为“五里桥”。安平桥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目前的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长桥的两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雕刻着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有两身护桥将军,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穿甲,手执剑,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