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9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图),     儒宗孔子“诲人不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时间长达数十年。相传他有弟子三

 

    儒宗孔子“诲人不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时间长达数十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最得孔子之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颜回好学,能自我改善。

    孔子极为好学,他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也以“文”(他勤奋学习所掌握的《诗》《书》《礼》《易》《乐》等文化知识)教授弟子。不过,孔门学问中比“文”更重要的“学”,是培养君子德行和进行人伦道德实践,因而孔子强调: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道德行为的培养比掌握文化知识更为重要。他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教学内容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学问是德行。《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记录了孔门优秀弟子名单: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个排行榜印证了孔门学问首重德行。孔子认为学习者的首要任务是改善自身,把自己培养成道德“君子”。

    培养德行的正确路径在于能够“反求诸己”。他指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为己之学”是将所学真知运用于自己的生命实践,真实地改善自我;“为人之学”则是以知识技能示人,以之获取功名利禄。

    《礼记・大学》概括了儒家的为学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随即指出,达成“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目标的路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是观察学习,“致知”是掌握真知;“诚意”、“正心”是“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把所学真知落实到培养君子德行的生命实践中,改善自己的生命状态,端正内心,使自己成为善良真诚、正直平和、独立不倚的有德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综合而言就是“修身”;通过自己“修身”而感化、影响、端正家人,使家庭和睦幸福,就是“齐家”;能够“修身”、“齐家”的有德君子到社会上担任政治职责,推行仁义之道,亲民安邦,开创出和谐安宁的政治局面,就是“治国”、“平天下”。

   可见,孔子的最高理想虽然是安民平治天下,而孔门学问的根本却在于“为己”“修身”,即先改善自身,使自己成为能行仁义的道德君子。颜回之所以在孔门德行科名列第一,是因为在实践“为己之学”方面,他是最优秀的弟子。《论语》中两次纪录了孔子称颜回是唯一“好学”的弟子。

    《论语・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比孔子年轻三十岁,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去世的前两年。说上述话时,孔子已年逾七十,他认定弟子中只有颜回“好学”,是教导过众多学生后的盖棺之论。

    孔门弟子中不乏博学多能者,也不乏就任高位、享受厚禄者,孔子赞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善于博闻强记,或者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不贰过”是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善于改过自新。颜回能“反求诸己”,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正是孔子提倡的“为己之学”。“为己之学”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培养德行,将所学真知用于改善自己的生命。在孔子看来,能够致力于“为己之学”的学习者才称得上“好学”。

    其二,颜回成仁,能安然乐生。

    孔子本人安生乐生,精神乐观,生活愉快。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的人生表面上挫败不顺,实际上幸福成功。

    从生命经历来看,孔子的一生不足以“安乐”,反足以“忧惧”。他幼年无父,少年失母,早年困窘贫贱,晚年连遭妻、儿之丧;他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富有修养,却不为当政者所用所容;他长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推行仁义之道,却四处碰壁,屡陷困境,不只一次遭遇生命危险。孔子有足够的理由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一生进德修业,乐观积极,自强不息。

    颜回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孔子自身的人生写照。师生俩都不为环境所困,心态乐观,精神豁达。颜回家境困窘,生活匮乏,却安生乐生,心境愉悦,他的人生貌似贫寒潦倒,实则随遇而安,平和喜乐。孔子赞美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宋明理学开山者周敦颐向弟子程颢、程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论语》中就能找到。“成仁”是孔子颜回能“乐”的关键所在。孔颜之乐是不受欲望宰制、不为环境左右的仁者之乐。孔子指出: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孔颜师徒能够“长处乐”,所“乐”正是有德“君子”的“成仁”之乐。“仁”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是“德”的本质所在,因而孔子认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论语・里仁》)

    “成仁”能使人超越声色食货感官享受,能使人漠视顺逆荣辱外在境遇,能使人“久处约”、“长处乐”,遭遇贫寒困苦、颠沛险阻都能“不改其乐”,因而“仁”比富贵、食色更有价值。君子“成仁”,就是要以“仁”立身,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孔子指出,精神价值“仁”不仅高于声色富贵,还高于肉体生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从《论语》中可见,孔子很少以“仁”赞许人,在他的学生中,唯有颜回被认为能“成仁”。他赞扬颜回: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仁”的内涵丰富。综合《论语》中有关“仁”的条目可知,“仁”是超越小我,不自我中心,不自私自利,不主观专断,不刚愎自用,不固执己见,不怨天尤人;“仁”是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爱人”,“知人”,同情人,理解人,帮助人,成人之美,“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善于反省,改过迁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信忠厚,仁人爱物,博施济众,身居陋巷、心怀天下;“仁”是理智稳健,中庸平和,情绪稳定,不偏颇极端,不纵情任性,不大声以色,不暴躁鲁莽;“仁”是刚毅正直,独立不倚,和而不同,言行一致,不巧言令色,不做表面文章,不圆滑世故,不虚情假意,不口是心非;“仁”是坚持道义,怀抱理想,不放弃原则,不曲学阿世,不同流合污;“仁”是孝悌忠信,实践善良道德,善于向有道者学习,下学上达,敬天知命,安然顺受,以德配天。

   孔颜师徒是具备上述丰富精神品质和健全豁达心态的“仁人志士”,因而能够“仁者不忧”,安生乐生。在忧患挫折的生命历程中,老师孔子能“乐而忘忧”;在贫寒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学生颜回能“不改其乐”。

    在为学成仁方面,颜回是步老师后尘的忠实后学;在实践儒家核心价值仁义之道方面,师生俩志同道合。孔子引颜回为知音同道,他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用”就是要行仁义之道,如果行不通,那么宁可“藏”,也决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原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之道,曾受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颂弦歌不衰。”弟子们这时“有愠心”,对孔子致力推行的仁义之道产生了疑惑。

    子路反问老师:“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子贡劝老师孔子变通求容。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只有颜回坚定不移。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坚持原则,坚持道义,坚持理想,不“曲学阿世”,孔颜师徒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昭示了仁人志士“君子儒”的品格操守。在困顿险恶的境遇中,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推行仁义,既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不为现实遭际所困,随遇而安,坦然乐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在不为世人理解容纳、几乎众叛亲离的逆境中,唯有颜回能对老师说出“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铿锵言语。孔子听了颜回的一番话,欣然玩笑道:

    “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颜回是孔子的忠实追随者。《论语・先进》: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这些记录生动说明了什么是“志同道合”、“生死与共”、“肝胆相照”。

    儒家所承传的文化极为重视父系血脉传递和香火延续,然而,从《论语》的记述中可见,对于儒宗孔子而言,精神价值的承传胜过了肉体基因的延续。孔子七十岁时,独生子孔鲤死亡,七十一岁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病逝。《论语》中没有孔子因老年丧子而过度哀伤的记载,颜回之死则令他哀痛异常: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乡党》)

    孔子敬畏天命,自觉以德配天,相信“仁者寿”,深信得道者天佑,他的精神之子、仁义之道的忠实传人颜回竟短命而亡,怎能不令他生出“天丧予”的沉痛悲感而“哭之恸”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英年早逝的颜回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不幸英年早逝门人想厚葬他孔子表示反对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用过许多赞美之辞表彰他的德行和学问。虽然颜回生前没当过什么官,也没留下什么著作,却无损于他在后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自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祭孔时以颜回为配享后,历代统治者对颜回封赠有加。颜回先后被封为“亚圣”、“亚圣兖国公”、“兖国复圣公”、“复圣”等。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天生聪颖闻一知十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称他“小孔子三十岁”,清代学者经考证,认为《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孔子实际上比颜回大四十岁。颜回生于公元前511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颜回也自小好学,“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是当时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他年龄虽小,但天资极聪颖,学习起来进步神速,连聪明过人的学长子贡也自叹不如。《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次...
· 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画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是《论语》中孔子对一个叫颜回的学生的赞誉。在颜姓家谱中,第一个姓颜的小邾国首任国君颜友,并没有被尊称为第一世祖,这个荣誉落在了颜回身上。直到现在,如果某个颜姓人告诉你,他是颜姓第多少代人,就是从颜回开始算起的。身居陋巷求学孔子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渊,又称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颜回生活的时代,不但周天子的王权衰落了,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连昔日的贵族世家也跟着衰落了。鲁国的颜氏家族一向是贵族,但到了颜回的父亲颜无繇(颜路)时,颜家表面上是贵族,颜无繇也有卿大夫的头衔,但家境已很寒酸,住在陋巷里,田产只有城外的50亩地和城内10亩苗圃。现在看来,有60亩地的人是土豪,但在那时,这点田产一年的产出都不如现在几亩...
· 孔子的弟子中能者居多为何认为颜回是最贤的?
子路、子贡和颜回,跟着孔子北游农山。孔子面对美景,忽然心起忧思地叹了口气,说:“在这种美好的地方,心中想的事,大概都能心想事成吧!你们三个,何不说说自己的心愿,让我听听看。”子路第一个回答:“在那种旌旗遮天、战鼓动地的战场上,如果能让我带领一支军队,一定能击败强敌,为国家开拓千里的土地。怎么样?子贡和颜回,都觉得这样很过瘾吧?”孔子说:“真是个勇士!”子贡接着说:“我希望能遇上齐、楚这类的两个大国交战,正当两军列好阵势、一触即发的紧张时刻,我一身白衣白帽,穿梭在两国君王之间,以我的口才为他们分析利弊得失,让他们尽释前嫌,如何?你们两个,也觉得我的心意比子路的更有意思吧?”孔子说:“真是个辩士!”颜回退在一旁不说话,孔子说:“颜回你来说说看,难不成你没什么想法?”颜回说:“他们两人,一文一武,都说光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孔子说:“没关系,你还是说说自已的想法。”颜回说:“我听说:芳香的和...
· 公孙丑为什么是孟子最得意的弟子?
公孙丑是谁公孙丑是谁?公孙丑是齐国人,他是孟子的学生,是孟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公孙丑信仰儒家,曾经和一个叫万章的人写了《孟子》这么一本书,在《孟子》这本书中,公孙丑的说的话占了很大的比重,有六千多字,由他说的话分为上下两章。在这本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是齐国的人,孟子从来都没有从政。”那么,公孙丑是谁呢?公孙丑画像天的环境好不如地方好,地方好不如人能把心聚在一起。有仁义之心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仁义之心的人,就没有人会帮助你,这些句子直到现在仍旧广为流传,这也恰好说明公孙丑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公孙丑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也许是因为当时已经快要到了战国时期了,官吏的制度变得可有可无了,大部分的人都开始实行法家的思想作风了,强大自己的祖国,强大自己国家的军队,所以公孙丑和他老师孟子的儒家思想有点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并且据记载孟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是最贵重的,是最重要的...
· 揭秘孔子在众多的弟子中为什么最喜欢颜回?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私立教育的创始人,从孔子开始,平民百姓才有了享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什么也没有改变,但最终还是留名百世。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身份与其他教师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也有喜欢的学生,有不喜欢的学生。孔子弟子图像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说,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可是,这个答案也未必是全对的。当时的颜回身性格沉稳好学,从来不与他人相争。并且每次在上课的时候,他都是不会主动举手提问。但相反的,下课之后的他确实是另一副样子,他与同学们积极谈论,善于发挥,还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有的时候孔子认为颜回是比自己还要贤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原因就是,孔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颜回则比他更有理想主义。孔子是用自己的思想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恰恰相反,他更愿意先用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甚至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