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老北京的记忆驴蹄儿和马掌胡同(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9
转发:0
评论:0
老北京的记忆驴蹄儿和马掌胡同(图),     如果从西周,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

 

    如果从西周,眼下北京的这块地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燕”和“蓟”算起,北京这座古城已经差不多三千岁了。因为历史久远,所以北京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流传和典故,北京的一个镇、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胡同,甚至一口井、一块砖石都有故事。它们有的已被史学家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放射出金子般魅人的光彩;有的如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待我们这些后人在先人遗失的沙砾中细心地捡拾,并把它们串联起来。为此,我们开辟了“古都地理”这样一方园地,希望有心人来此耕耘。

    要说起马掌胡同,住在朝阳门里的老人们都会清楚地记着呢!这条胡同位于朝阳门里马路北,在永昌顺的西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这条胡同长也就不到50米、宽可比北钓鱼台胡同宽多了,但是没有钓鱼台热闹,因为钓鱼台从南到北两边全是小商铺,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显得格外热闹,人气也就倍儿显红火了!

    马掌胡同里一家商铺也没有,只有二三个居民院,路西有家印刷厂,在上、下班的时间里,能看到工人们在胡同里走动的身影,其他时间甚至有时大白天都看不见一个人从这里走过,显得格外冷清,和钓鱼台热闹景象。

    马掌胡同后西南是老段府,那里曾有一家私塾,我儿时曾在那里读过私塾,都解放了还让学《三字经》、《百家姓》呢。开始我母亲送我上私塾,走这条胡同我不太害怕,后来母亲不送了,我一个小孩子走在这冷清的胡同里,大白天安静得让人发毛,我还真有点害怕了。后来我就从北钓鱼台走了,顺着后石道胡同一直往西就是老段府了,走这条路上私塾我也不害怕了。

    我上中学时有一叫王文博的同学,就住老段府那边,上初一时他和我同桌,所以放学后经常到他家去玩,有时一个人也敢走马掌胡同了,到底是半大小子了,不知道害怕了。王文博后来上北航了,毕业后分配到东北飞机公司了,他还给我来过一封信,我回信没见回音,可能地址写错了,也就失去了联系,后听别人传言他当了一个大学里的副书记了,也不知是真是假!衷心祝福他一切安好!

    说起驴蹄儿胡同,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那得说七十岁往上的朝阳门的老人,还得说是明白主儿,糊里糊涂的主儿还真不知道!

    我跟您说,这驴蹄儿胡同也在朝阳门里,只不过在马路南,从朝内竹杆巷胡同中段往南的蔡家大院再往南,西边和八大人胡同相连,靠东和林驸马胡同相连,南边到新鲜胡同这一段儿,早年间就叫驴蹄儿胡同,这条胡同的长短宽窄和马掌胡同差不多,也没几个院子住户,路西有一大劈柴场子,路东有一中医针灸诊所,我记得母亲曾上这诊所扎过针灸。

    这驴蹄儿胡同和马掌胡同虽然长短差不多,但是驴蹄儿胡同和四五条胡同相连,附近有85中学和新鲜胡同小学,还有粮店、副食店、菜站,所以每天上学的学生、下学的学生,买粮的、买菜的人,都要走这条胡同,来来往往的人真是络绎不绝,和马掌胡同的冷清可是大不相同啊!

    我从小学读书到中学读书时,都曾走在这条古老的胡同里,这条胡同里的记忆,让我永远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邓世隆拍马蹄儿(图)
把握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是比中医望闻问切还要艰深的学问——如何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如何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如何巧言令色,不温不火;如何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这火候,可是不大好掌握的!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3月2日,“著作佐郎邓世隆表请集上文章。”邓世隆的上书,是在唐太宗统治的高峰期呈奉上去的,这个举动不小,自然引起朝野的一番议论。唐太宗打天下数十年,坐江山也十数年了,为什么竟没有一位朝臣挑头出来说,陛下呀,您应该出一部《李世民文集》,让我们全体臣民得以学习您的光辉思想啊!问题在于,不是大家没有想到这件事,而是吃不准这位皇帝的心思:对于出版强调其个人在这段历史上的突出作用的书,皇上感不感兴趣?有没有愿望?之所以持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是因为大家明白,平白无故地上书,难免会背上巴结领导的嫌疑。虽然,也算了一笔细账,如果上书以后,龙颜大悦,讨得欢心,还愁不飞黄腾达、连升三级!若是如此,实...
· 胡同文化—骑游胡同:老北京的味道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要体会老北京的味道,游胡同是必然的行程。胡同是元代留下的文化,也是「井」的蒙古语,这应是没什么争议的,有趣的是大多的北京街道,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有人说过:北京就像一块豆腐,四四方方的,这代表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而街道和胡同就把北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另外,每一胡同的名字更是有意思,像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每每代表了它的历史背景,不禁使人会心一笑。在来北京之前,就盘算着如何逛胡同,如果用两脚走呢,年纪大了,惟恐体力不支;如果坐三轮车,除了花费太多,最主要的是车子呼哨而过,什么都看不到的;结论是骑自行车最佳游胡同的方法,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只不过那里有自行车出租呢?在携程网上的有问必答中得到了答案,网友们...
· 老北京那些与“钱”有关的胡同
作者:户力平从古至今,“钱”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谓不可或缺,甚至连老北京的胡同名称也有不少与“钱”有关,比如宝钞胡同、钱粮胡同、钱市胡同、大钱市胡同、老钱局胡同、房钱库胡同、白纸坊……宝钞胡同元代钱币以旧换新之地宝钞胡同位于鼓楼东大街北侧、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绦胡同,南至鼓楼东大街,全长800余米,是京城最为古老的胡同之一。明朝属金台坊,嘉靖年间张爵所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倒钞胡同”。相传元朝时“倒钞库(司)”设于该胡同南口,故称“倒钞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清内务府京城全图》记为“宝钞胡同”,系“倒钞”讹为“宝钞”,民国以后沿称。据《中国古代金融史》载:元初仿宋、金旧制,由各地自行印造“会子”、“交钞”(均为纸币),但互不流通。元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开始发行中统元宝钞(即钞票),面额有九种。不限时、不限地,在全国通用。为保证钞值,元政...
· 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里的涂鸦
终于来到了这条早有耳闻的胡同——百花深处,百花深处其实只是北京一处很小很小的胡同,顺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由于胡同窄,因此不易被发现。别的先不说,光听这名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相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辟园种植牡丹、芍药,花草繁盛四季竞艳,引得文人雅士前来观看,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百花深处”的名字。张姓夫妇去世后,此园便逐渐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总之,无论怎么说这美丽且充满诗意的名称算是传了下来。现如今,“百花深处”已经今非昔比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最专业的滑板店,整条胡同也因为墙上大幅的涂鸦作品而重新活跃了起来。就在这一片古老而又容易被人遗忘的胡同墙面上,那些张扬而有个性的青年用鲜艳的色彩表现着另外一种个性的张力和激情,同时也谱画出了另外一种文化。我不能具体地说出这一幅幅涂鸦所代表的意思,我想其中的意思最好还是由大家自己来体会和感受。
· 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里的天然集市
老满,一个在钟楼湾开店的北京人。其实小编更想把那个拿着茶壶坐在太师椅里的照片公布于众,因为这更像一位老北京,但是老满说那样太张扬。老满为人很平实,就像他喜欢的钟鼓楼——并不伟岸,也不张狂,它们低调且平凡地映衬着北京的风貌与韵味。抬眼看看这忠厚的单体木结构的鼓楼,再望望那羞涩靠后的砖石楼体的钟楼,哪一样也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哪一点也没有骄纵跋扈之嫌。何勇的《钟鼓楼》在多少北京人的嘴里传唱,为什么?因为“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因为“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无数的人因为钟鼓楼的真实而感慨,无论站在底下仰望抑或站在远处张望,这红砖、这灰墙,就在我们身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钟楼和鼓楼中间就是个集市,集市里卖的无非是老北京的东西,小吃、玩意,来买来逛的无非也是些北京人,早上喝豆汁连带买菜,中午吃爆肚顺便逛街……再来的时候,钟鼓楼眼皮底下的老集市被一个广场所代替,钟楼湾胡同就像纽带一样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