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2
转发:0
评论:0
靠什么留住民间口头文学,夏天的晚上,稻场上,槐树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

  夏天的晚上,稻场上,槐树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D?D这是许多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这种风景,如同刻印在脑海中的画卷,随岁月流逝而一页页翻过。

  口头民间故事曾经是最为鲜活、最有生命活力和原生态性质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不胫而走,与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凝聚着异常丰富、令人惊叹的民族精神,透露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心灵,蕴含着发人深思的社会哲理。

  斗转星移,世事巨变。由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电视网络媒体的冲击,农业文明向着工业文明快速转型,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的民间文艺,尤其是口头文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槐树、茅屋被崭新的楼房所取代,土堆上的月亮也早已不是“秦时的身影”。乡村会讲故事的“外婆”老了、少了,听故事的人更少了、散了。

  民间故事的生态环境令人焦虑,民间艺人后继无人的现状令人担忧。民间艺人曾用口述的方式延续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他们大都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者或是惟一传人。我们如何握住他们的手,给以温暖和呵护,不让口传心授的民间口头文学成了断线的风筝?

  在古老的手工生产氛围中编织起来的讲故事艺术,在现代渐渐经散纬脱。许多民间故事家相继过世,后继者却寥若晨星。每一位口头文艺家,都是一座无形的口头文学图书馆,他们的存续关系着口头艺术的传承,他们的身上兼具着双重生命。如果散落于全国各地的民间故事家相继离去,也就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些珍贵的口头艺术珍宝将人亡音消。

  我们不能漠视民间艺人的当代命运。民间故事给了芸芸众生最为鲜活的文化滋养,口头文学内包含有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记忆,浓缩着已经和正在消失的时代侧影,凝聚着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情感,这是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

  现在,虽然我们有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创建了国家级和省一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了民间故事乡、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艺术大师评选,开始了民间文化普查登记整理,资金、机制有了一定保证,等等,但很多时候我们终究还是缺少民间文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去延续民间艺人活泼的生命。尽管我们知道,保住民间艺人才可能留住岌岌可危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民间文化薪火才可能活态传承。可是很多时候,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从我们身边飞速流走,看着一座座“书库”烟消云散,看着口头文学自生自灭,而我们又无法挽住他们的手,无法让它们鲜活地生存。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历史与当下的时差。如果不能统筹规划、思考和解决,有朝一日,身处趋同时代的民族文化,个性符号将越来越少。只有当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后人的生活、血液中鲜活流动之际,人们欢欣蓬勃的态度本身才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最忠诚守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口头文学
例子打油诗神话鬼故绕口令谚语谜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笑话参见闯关东外部参考口头文学是相对于正统文学《闯关东》竟然是一部口头文学
· 珞巴族为什么没有文字珞巴族的民间口头文学
珞巴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有远古的神话传说,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和愿望的酒歌,有反映男女爱情的情歌,还有大量赞颂征服自然和的英雄故事,有寓意深奥的谚语。许多故事和习俗是珞巴族历史的形象的再现。它是文化宝库中又一颗晶莹的明珠,它不仅是珞巴族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将给世界文苑增添异彩。珞巴族民间文学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在创作方法上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神话是珞巴族古老的文化形式,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珞巴族从开天辟地到氏族社会这一漫长历史的变迁。有反映人类起源的神话,有涉及图腾崇拜和群婚痕迹的,有反映狩猎、农耕活动的,更多的是描绘人与自然、凶神猛兽斗争的。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而且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对远古历史的朦胧记忆。珞巴族特别喜欢反复讲述珞巴族起源的民间文学,他们说,这些就是他...
· 留住“老街”的韵味
原标题:留住“老街”的韵味(编辑点评)着一段话:“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地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许多游客都深有同感。当他们到一地参观时,除去历史人文景点和自然风光外,还要去当地特色的街市,吃吃当地小吃,体验下市井生活,再为亲朋好友买一些特产。而实际上,当游客们走进这条“闻名遐迩”的街道时,就会发现仿佛都一个模样:几间咖啡店,几家看起来就是集体批发的劣质手链,连吃食都不外乎奶茶、臭豆腐、烤鱿鱼。不仅如此,由于人流量大,公共设施破损,连建筑风貌也几乎被蚕食破坏。就拿北京的南锣鼓巷来说。近80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以保存完好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闻名,周边16条胡同内的历史文化遗踪、名人故居资源丰富浓厚,主街极具历史价值的万庆当铺遗址,北京内城“水准点”等等,都是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且独一无二的景处。正因...
· 贾诩为什么投靠段煨投靠段煨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贾诩的这一次离去并不是其政治生涯的结束,他在离开李傕、郭汜之后,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武威,而是在华银地区停留了下来,投靠了当时的宁辑将军段煨。说起这位段煨,和早年贾诩急中生智抬出了的招牌——段颎有着亲属关系,当初他也是董卓所属的凉州势力的主要将领之一,曾经在董卓时期担任过中郎将一职,但是到了李傕、郭汜时期他却并未受到重用,被打发到华阴地区驻扎。不过这位段煨与其他凉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有着显著的不同,他既不滥杀无辜,也不抢掠百姓,只是安心的在华阴地区治理农田,一心一意种庄稼,自给自足,维持着一支为数不多的武装。献帝东归时,段煨还在必经之路上专门提供食物迎接,并规规矩矩的将献帝接进自己的军营休息。此人后来还被朝廷授予大鸿胪、光禄大夫等职,并在曹操的授意下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将李傕诛杀。当然,这只不过是后话了。原本贾诩这位在凉州人士中具有很高知名度、且足智多谋的智士来到段煨营中,段煨应该...
· 张居正传——留住张佳胤
?中午,窗外的鸣蝉咆哮起来,搅动着空荡荡的内阁中沉重的空气。张居正担任首辅已一月有余,很多官员都在等着他的动作。可是,他没有任何动作。官场中人都深信不疑一条格言,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首辅即使是偏瘫,也肯定会在人事上做调整。但过去了一个月,除些例行公事外,张居正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内阁“调养身体”。稍具智慧的人都明白,调养身体的同时大脑是不会闲着的。“修齐治平”本来就是一回事,张居正现在终于有机会把这事付诸实践,绝不可能停滞在修身上。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张居正在内阁的一个月里,脑袋始终没闲着。他内心涌动的狂流已迫不及待地要破胸而出,他不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是保守地想把帝国从孱弱中拯救出来。张居正不是那种对名声特别在乎的人,他是做事的人,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把事做好。至于名声,那是别人口中和笔下的事,他张居正管不了,也不想管。要做事,先要有个稳定的平台。这个平台现在看上去有,是高拱创建的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