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5
转发:0
评论:0
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   2005年5月2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聘任仪式”在中国艺

    2005年5月2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聘任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汉族、回族、满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计30名民族民间艺术家齐聚一堂,他们从事年画、剪纸、泥塑、脸谱、皮影、风筝、木偶、面塑、绢人、唐卡绘制、弓箭制作、苗族刺绣、土家族织锦等行当,大多出身于传统世家,其中多数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权威机构授予“工艺美术家”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此次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既是对著名民间艺术大师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作为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文章,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副司长屈盛瑞,教育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学文化处处长刘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张庆善以及在京的部分知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近百人出席了聘任仪式。

    《中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座谈会》及30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的代表作品展同期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据悉,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在五年内聘请第二批、第三批共100名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家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他们将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各个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为受聘的研究员提供创作帮助,推广他们的作品,并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以录像和记录等方式,将所有艺术创作研究员的技艺和成就整理、保护下来,帮助他们进行研究总结和学术出版。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艺术家,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30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艺术行业的民间艺术家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是艺术研究领域一项创举,它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艺术来自人民。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内心情感的天才表达。很多中国大地上的历史遗存,如敦煌、乐山大佛,以及其他一些艺术的创作者都鲜为人知。这与中国古代历史上,艺术的创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关,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的源泉来自民间。我们从甘肃出土的陶瓷上第一次看到舞蹈的场面,谁也不知道那是我们哪一位祖先所画,但它如文字的发明一样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民间艺术家身上凝聚着一代代艺人非凡的创造力,他和他的前辈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承的意义不光是保留,还有创造和发展。今天,30名民间艺术家成为我国首批民间艺术研究员,这是国家和人民给予他崇高的荣誉,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了我们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国艺术研究的最高殿堂,过去一直以基础理论为特长,研究艺术史、文化史和基本理论,出了许多大家。30名民间艺术家成为我国首批民间艺术研究员,这是他们的荣幸。同时我也认为,30名民间艺术大师能够接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聘任,同样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荣幸。所以,我向30名民间艺术大师、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都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始终是走在前面的。从50年代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条件很艰苦,他们白手起家,经筚路蓝缕的精神开拓中国的艺术研究事业,同时对散落在民间的艺术进行抢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他们发掘和保护下来的《二泉映月》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承担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工作,现在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促进了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次中国艺术研究院又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这种理论的总结对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是十分重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人类的情感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她往往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人类文化整体内涵与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正式启动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宣布了两批47项“代表作”,我国的古琴艺术和昆曲艺术也名列其中,成为入选“代表作”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首批签约国。相应的立法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可以自豪地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就要特别尊重、珍惜和保护民间艺术人才,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是活性的。它的特点就是离不开人,离不开项目的传承人。正是一个个民间艺术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今天到会的民间艺术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民间艺术蕴藏着巨大的、沉默的、绵延不绝的前行力量,包含着最原始也最真诚的、因生命的萌动而迸发的激情,传承着民族朴实而宝贵的古老文化。许多卓越的艺术家,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在追忆自己的艺术生涯时,常常谈及民族民间艺术给予他们的感动和震撼、滋养和启迪。

    民间艺术家在民间艺术延续的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宣传他们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共同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位民间艺术大师,

尊敬的文化部孙家正部长,

尊敬的全国文联周魏峙主席,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隆重的仪式,聘任30位民间艺术大师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值此,我谨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各位民间艺术大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你们欣然应聘,并不顾创作繁忙,路途劳顿,有的甚至不顾年事已高,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聘任仪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全国文联周巍峙主席也在百忙中莅临聘任仪式,向各位民间艺术大师颁发聘书,参观他们作品的展览,发表重要的讲话,这充分表明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民间艺术大师的尊重与支持。值此,我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向孙家正部长、周魏峙主席和各位出席大会的专家学者、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50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各个学科,都推出了一大批奠基性和代表国家学术前沿水准的史论著作;研究生院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全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理论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项重要职能,50多年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也搜集、保存了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珍品。昨天,30位民间艺术大师参观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搜集、保存的珍贵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实物和文献及音像资料,都一致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30位著名的民族民间艺术大师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既是对他们艺术创造价值的充分肯定,也表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的发展时期,仍然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保护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将尽一切力量,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通过推动民间艺术大师的创作,总结他们的艺术创造规律,挖掘、宣传其十分宝贵的文化资源价值,让社会认识这些“国宝”对于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我国各民族所创造的丰厚的民间艺术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沉积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绚丽斑斓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呈现,离不开民间艺术独具色彩的文化创造构成。民间艺术是推动社会文化创新与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丰富的民间艺术,有许多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天才代表作,也堪称是世界文化的精萃。从30位民间艺术大师作品的展览中,我们为他们精湛的艺术创造中透射的人类精神创造的灵感所折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不可见的、属于精神创造范畴的因素,正是寄寓在他们身上。我相信,受聘的这些民间艺术大师一定会与我们共同努力,竭诚贡献力量,发挥聪明才智,共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文化创造贡献力量。

    继第一批聘任30位民间艺术大师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之后,我们还将继续在专家和地方专业机构推荐、经专家论证和评审的基础上,在五年内聘任第二批和第三批共100位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大师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他们将涵盖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其它具有突出价值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各个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筹措经费,为受聘的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举办展览、推广作品、举办研讨,以及开辟工作室,以录相和纪录的方式保存他们的传统技能,进行研究总结和学术出版。

    多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和经验。今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将全面有序地展开。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努力做好承担的一系列这一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筹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今年6月底将正式出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也在抓紧进行,争取七月份开通;已完成第三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具体的评审工作,正在与蒙古国就“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共同申报制作共同文本。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从申报昆曲艺术开始,一直得到孙家正部长和文化部的全面正确的指导与大力支持。从今年起,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研究员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成为我国首位这一委员会的委员,这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审及我国代表作的申报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祝各位民间艺术大师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为祖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艺术研究院
领导人著名前领导人袁水拍贺敬之张庚王朝闻郭汉城王蒙李希凡著名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年来,有一支优秀的艺术史论研究队伍,高级专业人员近300人,全国著名的理论家有张庚、王朝闻、郭汉城、李希凡、冯其庸、陆梅林、周汝昌、王树村等。成果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成就分三个方面,收集整理保存各艺术门类的资料和培养艺术研究高级人才是基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体现其辉煌。全院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藏书共70万册,期刊5万册,中外音乐,戏剧唱片7.5万张,声像资料1.3万盒,图片5万张,文物3千件。1978年以来研究生部培养的高级研究人才200余人,其中硕士190人,博士20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已承担国家重点课题42项,院重点课题131项,其中已完成出版的有80多项,以改革开放20年计,全院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评论6千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工具书近800部,总字数约6个亿。研究所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剧种保护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以戏曲发展的历史为经,以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为纬,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丰富戏曲文物,如宫廷戏曲服饰、出土戏曲雕刻、明清刊刻的戏曲善本、民间戏曲抄本、清末民国初年的戏曲老唱片等,展现中国戏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中国戏曲保护发展座谈会也在展览期间举行。与会的各地戏曲表演艺术家围绕中国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捐献资料,作为该院《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永久收藏。
· 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2005年1月21日,新年伊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负责人共聚一堂,研讨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汇集、整理、影印出版《中国清代地方戏珍本丛刊》和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三项艺术遗产保护工程。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产最丰富、最能反映广大群众喜怒哀乐和审美需求、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戏曲综合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歌舞、文学、音乐、美术、历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它表达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它体现的审美趣味,犹如一种精神血脉,融化和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肌体里,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地强烈冲击,戏曲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戏曲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在发言中指出,据2...
·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立意独特的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和鸣DD古琴艺术进大学”为主题的活动于6月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拉开序幕。这台音乐会以普及为目的,既邀请了吴钊、林友仁、李祥霆等古琴大家,也有十几岁的青少年登场亮相,以传统的雅集形式,将古琴送到北大、清华等高校。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力协助,更得到了众多师生的欢迎和响应。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6月9日晚将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中央电视台三套将于6月10日向全国播出。晚会以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为主,并增加了其他一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极高的欣赏价值。在“文化遗产日”当天,中国非物质文...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非遗保护,问题何在?
编者按: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曾在成都市图书馆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以及“非遗”保护的诸多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深受听众欢迎。其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对于今天的保护工作来说尤为可贵。我们特经王文章先生允许,将他精彩演讲的第二部分编发,与海内外读者共勉。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第一,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