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前世今生:兴于明代
过年,家家户户贴年画,曾是多少家庭经年不变的传统。如今时代变迁,过年的习俗在变,年画的命运如何?记者来到运河畔的千年古镇——以年画驰名的天津西青区杨柳青,实地寻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
4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
正月初十,杨柳青民俗文化街悬挂着大红的灯笼,古色古香的画社、店铺星罗棋布地点缀在街上。纷纷扬扬的雪花给古镇增添了喜庆气氛。
杨柳青木版年画,兴于明,盛于清,传承400多年。其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的精华,笔法细腻,色彩艳丽,题材丰富,与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乡”。
记者走进靠近河边的古柳祥画庄,近500平方米的画庄分为展室与工作室。一楼的展室内挂满了尺寸不一、题材各异的年画。二楼的工作室,3位艺人正在画架前专心致志地彩绘。
53岁的艺人陈万喜正在为年画《凤凰来仪》绘色,“杨柳青木版年画并非一个人就能制作完成,它需要‘勾、刻、印、绘、裱’5大工艺,凝结着多人的智慧和结晶。”陈万喜说。
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和保护。古镇上也再次出现了画店随处可见的景象。
杨柳青年画协会会长李艳成说,目前注册的大大小小年画店铺70多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数大约在五六百人。
“年画”曾是中国百姓辞旧迎新、祈福平安的重要载体。每到节日年画销售旺季,一些传统的年画“连年有余”、“平安富贵”、“五子夺莲”等依然是热销品。
根据淘宝提供的1月份来自19个城市(含区域)地方特产年货数据,柳青年画通过淘宝平台流向270个城市。
“杨柳青年画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卖到了东南亚地区。”李艳成说,1年的销售额约在5000万元。
前所未有的挑战
勾画轮廓、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用墨在宣纸上拓印出线条、套过两三次单色版、纯手工彩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勾刻印画裱”等纯手工技艺,便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有时候画人物脸部大约需要20多道程序,才能做到传神。”杨柳青博物馆馆长宫桂桐说,很少有人能成为勾、刻、印、绘、裱5项全能的艺人。
年画中所有线条,大至轮廓、小至皱纹都先用刀刻在梨木板上,再经拓印和彩绘。木刻技艺要精选纹理细致而坚硬的梨木,梨木经5至6年风干定型。书本大的木板刻制耗时1个月有余,而木刻工艺的学徒期至少3年。
陈万喜自1983年跟随老艺人学习至今,入这一行已经30多年。他感叹:“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做这一行很累,一些年轻人干到半截就跑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屋里画画很枯燥,人才培养现在很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对记者说,他越来越觉得传承的艰难,尤其是有耐心和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一刀一刻,一涂一抹,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年画用最直观的方法,通过画中的故事教育人。年画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李艳成向记者展示了他最新创作的几幅年画,其中一幅《齐心协力》的年画,生动展现了几个孩子同心协力拔萝卜的场景。“传递的是正能量,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长久发展,需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题材上的革新。”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民俗专家罗澍伟说,更需要一批有责任感的传承人将其继续发扬光大,需要国家继续关注和扶持,让这一民族的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
为把杨柳青木版年画现存的珍贵古版和画品得到妥善保存,西青设立了杨柳青木版年画馆,为游客普及年画知识,扩大年画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西青区也把杨柳青木版年画纳入地方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
“传承和保护年画,人才培养缺不了。”西青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洪亮介绍,西青区一方面通过年画艺人以年画作坊为基地教授绘画技艺;另一方面,与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培养年画艺人,举办学制两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大专人才培训班,为年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据新华社天津3月2日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