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很多春节习俗延续至今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0
转发:0
评论:0
明清很多春节习俗延续至今,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吃元宵,看烟花,热闹非凡。□记者朱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吃元宵,看烟花,热闹非凡。

  □记者朱金中 实习生谢梦瑶文记者白周峰摄影

  引子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习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

  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个很典型的市民社会,习俗又是一种市民文化特质浓厚的仪式。”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很多过年的习俗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

  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并延续至今的。

  过春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拜年这个习俗据说是从正旦朝会中演变而来。最早是大臣们初一跑到金銮殿给皇上朝拜,高喊“皇上吉祥”之类。后来大家觉得这种祝福方式不错,下殿之后,大臣们之间也互相拜个年,再后来就变成了全民共拜。

  宋代流行的是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拜年。到了明清时期,拜年这种习俗逐渐成熟,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进入电子时代后,手机短信拜年一度火爆一时。进入网络时代后,QQ拜年、微信拜年又成为新兴的拜年方式。

  春节诸日各有讲究

  明清时期,春节的各种习俗,大多没有质的改变,不过对于任何习俗来说,完善定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比较完善的流程,比如除夕干什么,初一干什么,初五干什么,等等,都是在明清时期完善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台山先生说,现代过年的各种习俗,大都是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

  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的,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

  从二十三到除夕,扫尘、贴春联、蒸花馍等各种习俗不一,但都表达着一个意思,就是准备各种年货,迎接春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就是除夕。到了明清时期,在大年夜,吃年夜饭、守岁和给晚辈压岁钱的三大习俗已经非常完善,尽管各地的形式和内容略有差异,但内涵一致,都是为了讨个吉利。

  正月初一,为了博开门大吉的彩头,大清早,人们开门首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开始拜年。“在我们豫东老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在家里过年,各家各户都是这样,但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干儿子。干儿子这一天也要到干爹干娘家里团聚。”孟宪明先生如是说。

  大年初二走亲戚,嫁出去的闺女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不过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也是上坟扫墓的日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个破,意思就是春节里有些事,初五之前不能做,比如扫地、倒垃圾等,破五之后就可以做了。”乔台山先生说,破五的习俗就是从明清固定并延续至今的,按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的描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在很多地方,初五还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迎接财神。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民间有句俗语:“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元宵节到了明清时更加完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清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饮食习俗突出团圆

  春节重点戏是“吃”,“宁省一年,不省一节”。这也许是农耕社会因生产生活不易累积下来的习俗。

  在长达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演变过程中,春节食俗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大的变化,春节食俗才完善和固定下来。

  春节的食俗五花八门,各地差异很大,但共同的一点是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充分表现出“家”的温暖和价值。“年夜饭的食品很有讲究,大都寓意吉祥、美好。如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如有些地方年夜饭要上火锅,寓意红红火火;如主餐过后要上甜食,寓意甜甜蜜蜜;如饭后上苹果,寓意平平安安。”乔台山先生说,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全家人齐动手,你擀皮儿,我包馅儿,其乐融融。还有在饺子中包皮钱(硬币)的,谁吃到预示着谁来年财运亨通。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着收成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中外文化的交流,现在的春节食俗和明清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年夜饭。从某种意义上讲,年夜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吃的过程,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间和场合。

  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一个以食品名称命名的节日,或者说是以节日名称命名的节日食品。元宵又叫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上有圆月,下有汤圆;或者是天上月圆,碗里汤圆。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从先秦到明清,再到今天,中国人的春节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论是那些已经消失的,还是延续至今的;不论是那些被人遗忘的,还是与时俱进的,春节习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因为它一直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全文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清很多春节习俗延续至今
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吃元宵,看烟花,热闹非凡。□记者朱金中实习生谢梦瑶文记者白周峰摄影引子中国人的春节习俗,除了年三十看春晚这一现代化气息较浓的事情,大多都是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两千年的岁月沉淀。很多习俗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尽管有些会有点牵强附会,但仍可见其历史漫长。汉代之前,由于历法等原因,春节的日期并不统一。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开始把农历(即夏历)正月定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于是把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有关春节的习俗,大多数成熟于宋代。“宋代是一个很典型的市民社会,习俗又是一种市民文化特质浓厚的仪式。”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先生说,很多过年的习俗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如果说宋代是中国人春节习俗的成熟期,那明清就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大多数习俗就是在这个阶段...
· 中外各国都仍然延续了很多禁忌文化,至今有人信!
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中外各国都仍然延续了很多禁忌文化。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汉代在出行方面的禁忌。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汉代人认为,出行特别是远行是很危险的事。因此,人们在出行特别是远行时,会有很多禁忌,就连可否出行,也需要问卜来决定。出行时间《论衡·难岁篇》说:“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假令太岁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意思是说,如果太岁在北方子位,则不可向北方徙也。如果太岁在北方,则不可由北徙南徙也。所以,百姓为了稳妥起见,在出行、迁居、嫁娶等重要时刻,必须要避开太岁。《论衡·辩祟》中,还提到了“往亡”一词,原文是这样的:“涂上之暴尸,未必出以往亡;室中之殡柩,未必还以归忌。”“往亡”是指往亡日,在这一天不宜出门远行,否则就会暴死途中。关于“往亡日”所指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无法详考。关于出行方向上的禁忌...
· 端午又称岳母节女婿送蛋习俗延续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每到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不过,女婿们还是得小心翼翼。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据《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给岳母“送端阳”节礼以表达感激之意,其中咸蛋、皮蛋是必不可少的。“送端阳”对渴望“转正”的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自家作客,那婚事便十有八九了。所以,也有不少男青年以此来试探女方的想法,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的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端午送蛋的习俗历经两千多年延续至今。为迎接端午佳节,神丹公司特推出蛋品礼盒——“送端阳”,用来孝敬长辈,蛋品吃起来口感细腻纯正,更饱含了一份浓浓深情。端午节到了,岳母节到了,做个“孝顺女婿”,赶快行动给岳母“送端阳”吧!来源:南京日报相关新闻
· 端午又称岳母节女婿送蛋习俗延续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国民间,每到端午节女婿们都要给岳母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不过,女婿们还是得小心翼翼。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据《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给岳母“送端阳”节礼以表达感激之意,其中咸蛋、皮蛋是必不可少的。“送端阳”对渴望“转正”的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自家作客,那婚事便十有八九了。所以,也有不少男青年以此来试探女方的想法,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的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端午送蛋的习俗历经两千多年延续至今。为迎接端午佳节,神丹公司特推出蛋品礼盒——“送端阳”,用来孝敬长辈,蛋品吃起来口感细腻纯正,更饱含了一份浓浓深情。端午节到了,岳母节到了,做个“孝顺女婿”,赶快行动给岳母“送端阳”吧!来源:南京日报
· 腊月二十六习俗:杀猪割年肉传统文化延续至今
民谚道: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也有一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品,这天年味已渐浓了起来。古代传承延续至今,农耕社会,人们生活在经济状况相对困难的环境中,很少有机会享受肉食。而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家里的男人们会开始杀猪,准备年货。没有养猪的人家,也会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腊月二十六又被称为“杀猪割年肉”的原因。因此,过年成为了他们满足口腹之欲的时刻,而猪肉成为了象征富裕和幸福的食物。而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家畜。在农耕社会,有一句谚语:“有家就有猪”,这反映了养猪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养猪的目的不仅是满足食物需求,还包括赚取收入。春天抓猪仔,经过数月的喂养,到了冬天,猪已经长得又大又肥,成为了理想的食材。除了代表富裕和幸福,也承载了人们对丰收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