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实录体史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6
转发:0
评论:0
实录体史学研究的集成之作,实录是以编年体为基础兼采纪传体等形式,专记皇帝事迹的史书。南朝萧梁首创此种史

  实录是以编年体为基础兼采纪传体等形式,专记皇帝事迹的史书。南朝萧梁首创此种史体,其成熟形态始自唐代:继嗣之君令史官据前朝皇帝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编纂前朝实录(也有少数皇帝令史官撰修当朝实录),沿为定制,直至清末光绪朝,历1400余年而不辍。实录依据档册及起居注等原始资料编修而成,所记事件人物较为准确、翔实,又在各朝各代框架内条贯成列,故唐代以降修纂正史,多取材于兹。实录作为记录一朝一代国政章制的官方文书,属档案性文献,在原始材料失存或所存不全的情况下,其史料价值尤显宝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以往史学界虽将实录作为基本文献采用,却较少对其展开认真、系统研究,以致在各类史书体裁中,实录成为知其重要而少知其内奥的一种。为弥补史学研究的这一缺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谢贵安教授染翰操觚二十余载,致力实录的搜求考析,完成二百余万言的“实录研究书系”,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推出,此诚史学盛事。

  以往除有陈捷先所撰《满文清实录研究》一书外,各朝实录均无研究专著,贵安君的《中国已佚实录研究》《宋实录研究》和《明实录研究》均是开山之作,其《清实录研究》则是清实录第一部完备的研究专书。

  四专论前后相接,从实录之源南朝萧梁实录开始,中涉唐宋元实录,以迄明清实录,系统梳理,形成完整的实录研究体系。《中国已佚实录研究》分别钩沉十六国南北朝实录、唐实录、五代十国实录和辽夏金元实录的实存本,对佚篇残目进行考析。《宋实录研究》对《宋实录》的修纂过程、修纂人员、修纂的善后流程、修纂机构与史官制度、主题、体裁与体例、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曲笔与讹误、价值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明实录研究》对《明实录》的国史地位、学术渊源、修纂机构史馆、修纂过程、修纂人员、修纂程序、体例和主题、版本和收藏、价值和缺陷等进行考究。《清实录研究》探讨清代实录馆的设置、管理和运行情况,《清实录》的主题和体裁体例,修纂过程和善后流程,版本与收藏状况,清朝“汉化”对修纂的影响,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史料的信实与不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广泛和特殊的文献之史料价值,以及清帝“日阅实录”的经世致用功能。

  诸实录的上述方面,前人虽有探讨,但如本书系这样成序列的完整研究,尚为首见。

  贵安君长期耕耘、执着探求,步入实录研究的学术前沿,其论析多有发明。如提出“实录体”概念,其体裁属于“编年附传”。后唐、后汉、金、辽等少数民族政权所修实录都有附传,元实录之去附传,是与同时修撰《后妃功臣列传》有关,清代实录去掉附传,与国史馆纂修清史列传有关,故元、清实录去掉附传,是重视史书功能区分的结果。二如辽代耶律俨所修《皇朝实录》的性质,以往多将之视为纪传体,本书则根据辽代监修国史既监修实录又监修国史的特点,指出耶律俨其实既修了《皇朝实录》,又修了《国史》(《辽史》),有人将二书混为一谈,因此错将《皇朝实录》视为纪传体史书。关于《宋太宗实录》是否重修的问题,针对有人认为《太宗实录》于至道三年和大中祥符九年两次修纂,《续资治通鉴》注文中所说的《太宗实录》“别本”即增修本的观点,指出钱若水“重修《太宗实录》”的记载中“宗”字为“祖”字之误,而所谓“别本”,可能是南渡后从民间征集的抄本,并非指大中祥符九年所谓的“增修本”。提出史书功能区分是元、清两朝实录去掉附传原因,而非有人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二者皆少数民族政权修纂所致的观点。

  书系运用实证方法,对实录提供的史料作客观辩证,既指出其价值,也标示其错误。民国以来多指责《清实录》篡改史实,贵安君通过对《清实录》史实的“信实”与“不实”的具体分析与比较,指出《清实录》中虽然存在曲笔,但多发生在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中,以及其他实录的敏感部分,至于其他大部分史料,均为中性史实,保持了基本可信度。这有助于确立今人对清实录史料应用的信念。

  当然,“实录研究书系”也存在一些缺陷。以笔者之见,文中的史料梳理和考实较多,而对这种史学现象的概括和抽象研究尚显不足,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角度的研究较多,而文化史角度的研究尚待拓展。此外,各书中尚有一些笔误,如《中国已佚实录》第37页倒数第3行称“元明”实录去掉了附传,显然系“元清”之误;《宋实录研究》第25页第2段第1行的作者“沈沦”应为“沈伦”;《明实录研究》第357页倒数第2段倒数第4行将“《元明清系通纪》”误作“《明元清系通考》”。《清实录研究》第145页第2段第9行“《太祖实录》卷二九载,崇德元年五月壬子”,其中的《太祖实录》应为《太宗实录》。这些错误应该尽量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实录体史学研究的集成之作
实录是以编年体为基础兼采纪传体等形式,专记皇帝事迹的史书。南朝萧梁首创此种史体,其成熟形态始自唐代:继嗣之君令史官据前朝皇帝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编纂前朝实录(也有少数皇帝令史官撰修当朝实录),沿为定制,直至清末光绪朝,历1400余年而不辍。实录依据档册及起居注等原始资料编修而成,所记事件人物较为准确、翔实,又在各朝各代框架内条贯成列,故唐代以降修纂正史,多取材于兹。实录作为记录一朝一代国政章制的官方文书,属档案性文献,在原始材料失存或所存不全的情况下,其史料价值尤显宝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以往史学界虽将实录作为基本文献采用,却较少对其展开认真、系统研究,以致在各类史书体裁中,实录成为知其重要而少知其内奥的一种。为弥补史学研究的这一缺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谢贵安教授染翰操觚二十余载,致力实录的搜求考析,完成二百余万言的“实录研究书系”,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推出,此...
· 告别边缘化的史学研究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朴民在当下中国,历史学的角色与地位处于某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学历史系门可罗雀,历史学学术专著少人问津;另一方面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大话历史的作品风光畅销。当今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化的主要根因还得从当下历史学研究自身上去寻找。我个人认为,正统严肃的历史学研究之所以遭遇瓶颈、寂寞孤独,致命的是理念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错谬。也就是说,研究宗旨与原则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在浑然不觉中进入了严重的“误区”,兹简单列举如下几个。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历史研究的核心意义之一是求“真”,然而,由于历史时空隔膜的存在,决定了所谓求“真”往往耽于一厢情愿式的幻想。尽管以德国兰克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一再强调历史学应以事实为依据,主张历史研究应“客观如实”,“据实记事”,所谓“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认定历史研究的唯一目标乃是“积累准确的知识”。可是,事实上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
·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史藏-1725部>03别史-100部>79-清实录道光朝实录-->113-清实录道光朝实录道光十四年。甲午。春。正月。丁卯朔。上诣奉先殿行礼。○诣堂子行礼。○遣官祭太庙后殿。○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寿康宫庆贺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作乐宣表如仪。○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谕内阁、大学士长龄、曹振镛、富俊、俱年在八旬内外。襄赞纶扉。精神强固。朕心实深嘉悦。长龄历任封圻。由大学士总理部务。前在回疆宣力。克奏肤功。并办理善后事宜。俱臻妥协。扬历中外。懋著勋劳。曹振镛由乾隆年间供职词垣。嘉庆年间擢至大学士。朕御极之初。简授军机大臣。承旨详明。倍加勤慎。富俊前在将军任内。宣力有年。迨朕简畀大学士。耿介公勤。克称厥职。均经历事三朝。为朕股肱心膂之臣。念其夙夜趋公。宣勤佐治。允宜特沛殊恩。以节劳帧3ち洹⒉苷耧蕖⒏豢⒕著加恩在紫禁城内乘坐车轿。用示朕优礼耆臣至意。○以科...
· 明实录
史料特征《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焚其草稿,将誊录的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后,转藏于皇史宬,而将誊写的副本藏之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万历中,大学士申时行命诸学士校雠,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以流传。其中也出现了卷帙有出入,内容有详略,以及脱落、简错等舛误。今海内外留下的各种传抄本约十余部。内容十三朝实录如下,不包括惠宗、代宗和思宗。明实录的出版1941年,梁鸿志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将建文朝史事附入《太宗实录》,并附后人补辑的《崇祯实录》十七卷,计五百册,为其后通用本,但错讹甚多。这是中国《明实录》的第一部印刷本,在此之前所流行之本皆是钞本。1930年至1961...
· 清实录
成书架构清人从关外即开始修订的《满洲实录》,太祖实录到末代皇帝的《宣统政纪》七十卷。《清实录》凡四千三百二十六卷,是现存卷帙最大的实录。亦有不被广泛承认的伪满本存在。目录参考文献外部链接参见《明实录》《清圣训》《清史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