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法兰西国家象征符号的历史解读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4
转发:0
评论:0
法兰西国家象征符号的历史解读,三色旗和高卢雄鸡——法兰西国家象征符号的历史解读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法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法兰西国家象征符号的历史解读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色徽章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符号是该国家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该国家与民族历史的大量信息,是我们认识该国家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际史学界流行新文化史,象征符号也成为吸引人的研究对象,法国国家的象征符号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法国国家的象征物中,三色旗与高卢雄鸡最为突出,并出现在各种场合。但这两种象征物的历史发展却大相径庭,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三色旗是法国唯一官方承认的国家标志(其他国家还有国徽和国家纹章等),它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中,最初由革命者使用,然后被国王接受,起到国王与革命者以及各党派之间的妥协作用,体现民族和解和民族团结,最终获得官方地位,但它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围绕这一象征物,充满了政治斗争;高卢雄鸡最早是法国的外部敌人攻击法国而创造的形象,具有外生特点,后来法国国王反其道而行之,加以利用,主要为对外斗争服务,使其最终从王室走向民间,为国民所接受,真正具有了全民性。

   三色旗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它源于三色徽章。根据法国教科书上的说法,三色徽章是国王与巴黎市政府妥协的产物。1789年7月17日,就在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的第三天,国王到巴黎市政厅,承认巴伊任市长和拉法耶特为国民自卫军总司令,并应巴伊的要求,在自己原有的白色帽徽上缀上象征巴黎的红色和蓝色布带。但根据另一种说法,三色徽章由拉法耶特在大革命前夜设计出来,当时他在巴黎创立了国民自卫军,为了给这支军队一个共同的标识,他结合法兰西卫队的制服颜色(白色)和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和蓝色)创设了徽章(拉乌尔·吉拉尔戴:《三色》,载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的场所》,伽利玛出版社,1997年重排本,第一卷,第51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三色徽章在全国的流行却是国王到巴黎接受帽徽之后。此后,蓝白红的三色配置到处涌现,三色的帽徽、三色的腰带、三色的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1790年6月10日,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三色徽是国民的徽章。1790年7月14日在巴黎举办的象征全民族统一团结的联盟节上,广场成为一片三色的海洋。

   三色成为国旗经过了历史演变。在旧时期的法国,并不存在代表国家的旗帜,只有王家的旗帜和军队的旗帜。当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才需要挂国别旗。所以三色成为旗帜首先在海上,1790年秋季,制宪会议决定海军船只和商船均应挂三色旗。当时的三色旗,靠旗杆的是红色,中间是白色,蓝色在最外面,而且规定白色比另两色要宽。为了与荷兰船相区别,三色作垂直排列。1790年10月22日,议会要求所有军团在军旗上挂三色的绶带。1791年7月10日,议会决定每个军团要配备三色旗,但三色的排列分布五花八门。直到1804年,军旗的式样才得到统一:确定中间为四等边的白色菱形,旗帜四角的三角形,两个为蓝色,两个为红色。1794年2月15日法令对“所有共和国的船只”作出规定,悬挂的旗帜完全统一:三色垂直排列,宽度相等,蓝色靠近旗杆,中间为白色,红色飘在外,此后海船用旗逐渐演变为国旗(米歇尔·帕斯图洛:《法国的标志物》,波内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三色标志,最初的流行得益于国王与巴黎民众运动的结合,得益于联盟节,是民族和解的产物,以后却受到来自左右两翼的威胁。法国大革命中,贵族最终与革命分道扬镳,逃亡在外的贵族和贵族军队采用王室喜欢的白旗作为自己的标识。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后,曾考虑放弃三色旗,但这一念头很快被放弃。第一帝国时期,皇帝官邸和一些政府大楼开始悬挂三色旗,唯一的变动是原来旗杆顶端的长矛尖被帝国鹰所取代。王朝批准使用白色徽章和旗帜,废弃了三色旗。但七月王朝期间三色旗重新恢复为国旗。1848年,巴黎人民再次举行革命,起义者高举的旗帜是红旗,一些革命者甚至要求定红旗为国旗,但最后被临时政府的领导人所拒绝(拉马丁:《1848年革命史》,佩罗丹出版商,1852年,第367—368页)。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巴黎公社再次高扬起红旗,而保王党人也考虑用白旗取代三色旗,但最终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取得胜利,此后三色旗也成为共和国的象征。有意思的是,在今年法国总统选举的集会场所,的集会上是一片三色旗的海洋,而左派的集会上在三色旗的旁边还飘扬着工会红色的旗帜和各种亚非国家的旗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国家象征
常见的官方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国徽国家代表色国玺非官方国家象征著名的传统项目工艺品、景点、民族服饰、民族史诗、民族神话也可以看作是国家象征参见国花国家化身
· 中国的车辆历史:车在一段时间成为国家实力象征
人,从襁褓中在摇篮车中嗷嗷待哺,到扒着学步车蹒跚学步;从开着玩具车戏耍,到骑着自行车上学;从乘坐公交车上班,再到今天开汽车行游天下,都与车有着不解之缘。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车的呢?车是由谁发明的?中国古代的车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什么样地位呢?中国的车是由黄帝发明的。根据史料记载,黄帝“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就是说,黄帝看见大风吹着落在地上的莲蓬不断地滚动前进,得到启示而发明了车。黄帝号轩辕氏,所谓“轩”就是车的横梁,所谓“辕”就是车的直梁;在古代,操纵所有车辆,无论是人力车还是畜力车,都叫驾辕。可见,轩辕帝的号与车不无关系。原始的车,当然是用人力。不过,随着农耕文明的演进,人类学会了动物的饲养和驯化,当牛、马被驯服之后,很自然的就成了驾车的动力。《古史考》记载:黄帝造车以后,少昊时用牛拉车;到了夏禹时,奚仲改用马拉车。《史记》中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
· 世界上22个国家的国花及象征含义
百科知识1、中国---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牡丹的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颂赞不己。壮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术己有很大的发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艳压群芳,被誉为"花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这里的长安花,就是牡丹。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内遍植牡丹。清朝时有一位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题匾曰:"国花寺",可见远在清朝,壮丹就己戴上国花的桂冠。2、英国---玫瑰于蔷薇、月季、玫瑰这三种花来说,人们总把它搞混,它们虽同科同属,但却并不完全相同,但人们似乎比较偏爱玫瑰这个词,所以把这三种花统称为玫瑰了。在英国及欧美许多国家,都把攻瑰(月季)定为国花,以表示亲爱,又因茎上有刺,表示严肃。基督教中,相传耶稣被出卖后,被钉在十字架上,鲜血滴在泥土中,十字架下便...
· 各国的象征-----国花
国花牡丹为我国国花,因古有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一说.因其雍容大度,华丽之美征服许多人.在唐代又被誉为"花王".0其他国家的国花:莲花──埃及国花,也是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国花。埃及古传说:托特(鹭头人身,埃及智慧与魔术之神)的妻子埃赫·阿慕纳,奉献给丈夫一束莲花,以表示她对丈夫的忠贞和爱情。后来忠贞与爱情形成莲花花语,故人民对莲花特别喜爱。在印度、斯里兰卡均视为美好吉祥的象怔。荷花原产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澳大利亚等国有分布。荷花主要用于布置水面,点缀水景,或布置水景园;小型花品种可用于美化家居。作为经济植物,可说是浑身是宝,莲子、莲藕均可用于食用,营养价值极高。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荷花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象征物和吉祥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与佛教主张的处世人格相合。正是因为荷花代表佛教,而佛教又来自印度,所以荷花在印度被视为尊严的神圣的像征。古巴国花——百合(Lili...
· 解读清明节的历史
作者:王学泰清明将至,现代人对清明节的印象除了放假和扫墓,能够讲出清明节的历史沿革的人恐怕不多,这篇著名文化学者王学泰的读史小文为我们讲述了清明节的历史变化。王学泰潜心研究历史几十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笔下生风,兼有文化的深度和历史的纵深感。“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天地之间,纤云四卷,清风吹空,光影四射,温暖晴和。这真是一个很美的形容词。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大多记物候,如芒种、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清明这个节气,按照时序,已属季春,江南已经是“拆桐开尽莺声老”了,为什么还用如此光鲜亮丽的词形容它呢?我想这与二十四节气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来的有关。《逸周书·周月》已经标明“清明”,《逸周书·时训解》也说“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带来了一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