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杨价墓谜团解析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1
转发:0
评论:0
杨价墓谜团解析,  螭首金杯金台托盏一副2014年7月在贵州遵义新蒲发现的播州第14世土

  

  螭首金杯

金台托盏一副

  2014年7月在贵州遵义新蒲发现的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夫妇合葬墓,是一座南宋时期的大型土坑木椁墓,该墓从未经盗扰,已发现各类精美金银器80余件,并清理出完整的墓园结构,是考古确认的第9座杨氏土司墓葬,甫一出土便震惊学界,入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为正在开展的海龙囤申遗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对杨价墓详细情况的了解仍有很大兴趣,笔者现将主要问题做一简单解答。

  是杨jia还是杨jie

  应念介,jie,去声。据《杨氏家传》记载,粲生三子:价、佐、佑。价字善父,袭父职。价是一个多音字,有jia、jie等多读。读为jia(去声)时,意指价格,是比较常见的用法。读jie(去声)时,意为“善”。《说文解字》:“价,善也。” 这与杨价的字“善父”取义是一致的。《诗经·大雅》:“价人惟藩,大师惟垣。”意思是良民是国家的藩篱,官吏是国家的墙垣,也是这一用法。“价人”为国之藩篱,而佐、佑皆有辅助之意,这也是价应读为jie的一证。

  如何确定勘探时发现的土坑就是古墓

  考古发掘中,常见的情况是一座墓葬发掘出来了,我们无法确认墓主人的身份。这座墓葬是相反的,我们带着清晰的目的来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我们的目标就是发现杨价墓。因为有大量的线索指向杨价墓就在一个不大的范围里,为此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勘探手段外,还曾经考虑动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来寻找它。但最终还是用传统的洛阳铲勘探的方法发现了它,因为我们坚信杨价墓就在这圈石墙内。

  经过反复的勘探,我们终于在石墙内发现一个8米见方的土坑。这个土坑发现后,因为没有探到更有价值的线索,只知道有个很大的土坑,现场工作人员判断可能与墓无关,或者是尚未建成即废弃了的墓坑,是空的,价值不大。这更多是基于之前8座墓葬均为石室墓,从而认定杨价墓也一定是座石室墓的先入为主的误判。加之当时墓葬周边的土地尚未征用,地表又有多座现代坟和大量树木,动土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所以在挖还是不挖的问题上,曾一度犹豫。

  未经盗扰是否偶然

  杨价墓是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播州杨氏家族30任土司中的第9座土司墓,已发现的墓葬分别为:第13世杨粲、第14世杨价、第15世杨文、第21杨铿、第22世杨升、第24世杨纲、第25世杨辉、第26世杨爱、第29世杨烈。这也是迄今仅见的土坑木椁墓,其余墓葬均是石室墓,用巨大的石材营建而成,多有繁缛的装饰,杨粲墓就是典型代表。石室墓的目标相对明显,巨石搭建的中空的空间也为盗墓提供了方便,所以几乎十墓九空。而杨价墓采取的特殊形制也许为其完整保留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为什么采用木椁墓

  木椁墓在战国秦汉时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式,之后渐渐变少,但并未消失。贵州境内的宋墓,在此之前还未发现木椁墓的先例。杨氏的9座土司墓里,这也是个特例。杨价采用木椁墓的原因,也许可以从历史背景和个人喜好两个角度去思考。所谓历史背景,一方面如我前面所说,这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采用的一种墓葬形式,国内其他地方是有宋代仍使用木椁墓的例子,也就是说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它的出现并不突兀;另一方面,杨价死于公元1243年,正值抗蒙期间,相对于石料的开采、运输特别是精致的加工,用木材来营建墓室会便捷很多,工期也可以大大缩短。因此,处于战事正酣,且将殃及播州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可能成为他使用木椁墓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个人喜好,也就是说这种墓葬形制是杨价生前的安排,是一种个人选择。文献记载,杨价是个孝子,父亲杨粲去世不久,他就将位子传给儿子杨文,自己“专志养母”,并笃信佛教。他是在一天大饭群僧,诵念佛经时突然无疾而终的。从杨粲墓前出土的墓碑残件看,杨价去世时,其母亲田氏可能仍健在。此外,杨价时代,播州开始设科取士,杨价自己很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难免受到宋代“复古”浪潮的影响。不排除这些个人原因成为他选择木椁墓的决定性因素。

  杨氏土司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是哪几代

  这种划分见仁见智,但无论怎么分,杨粲、杨价、杨文祖孙三代是播州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播州杨氏家族在杨粲手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文献称杨家“十三传,至粲始大”。杨价、杨文主播时,正值蒙元崛起,采取所谓斡腹之谋,在西南一隅与南宋朝廷形成正面对抗,这二位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便是抗击蒙军。这在当时是正面的、积极的,因为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才是正统的统治者、国家的代言者。杨粲、杨价死后,均被封为侯,杨文则更甚,封为公(播国公),极尽哀荣。

  值得注意的是,播州的设科取士,是从杨价主播时开始的,是南宋朝廷“从价所请”的结果,允许“岁贡士三人”。此举对播州的文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腰坑里面一般都有什么

  腰坑是古代墓葬中,设于墓室底部中央,略当死者腰部位置的一个小坑。流行于商周时期,秦汉之后渐渐消失,唐宋时再度流行,至明不绝。唐宋时期的腰坑应该与风水堪舆有密切关系。我们以往发掘的杨氏墓葬几乎都有腰坑,但时代不同,放置的东西也有差异。比如,杨价的父亲杨粲墓的腰坑里,出有铜鼓、铁钱等。杨价的儿子杨文墓的腰坑里则出土镇墓券。明代播州土司墓的腰坑里往往埋有镇墓券,金银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铜镜和铜锣等,相对固定,宗教蕴意逐步强化。

  现在已经知道杨价墓也是有腰坑的,且坑内的陶罐已经露头,实验室考古过程中可能还会出钱币、镇墓券等实物。如果有镇墓券,墓主身份将得到进一步确认。

  (作者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本版图片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粲墓
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墓。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1957年发掘。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万历年杨粲墓间,统治播州长达75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杨粲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袭播州安抚使职,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建于淳v年间。1982年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64平方米(门票上简介),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杨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两个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中有过道相通。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棺床置于后室中间,长3.42米...
· 如何评价杨七郎杨延嗣?杨七郎杨延嗣简介
如何评价杨七郎杨延嗣?杨七郎杨延嗣简介杨延嗣,字延嗣,是杨家将之一,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七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因此称为杨七郎。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杨延嗣是八尺身高,使丈八蛇矛枪,曾在擂台上力劈擂主潘豹,不慎失手将其打死。潘豹是潘仁美的儿子,与本来就与杨业格格不入,又遇此事,更加对杨家怀恨在心。潘仁美上书宋帝,称“杨家依仗军功,肆意行凶”,要求严惩杨家、将七郎斩首示众。幸有呼延赞力保,之后就以发配为名随父杨业驻守代州。北宋雍熙三年,杨家军征战幽州时,杨延嗣单枪匹马首个到达幽州城外,力杀四门,与辽军交战数百回合,令辽军元帅韩延寿胆颤心惊。杨延嗣怎么死的金沙滩之战,杨家军在激战中被辽兵冲散,各自为战,杨业的几个儿子几乎纷纷阵亡,杨业以死相抗,最终全军覆没,他不想被捕,于是,一头撞死在李陵墓前。七郎杨延嗣冲出重围,来拜见主帅潘仁美搬兵求救,没想到的是,潘仁美还对他杀害自己儿子的事怀恨在心,所以...
· 杨七郎杨延嗣的妻子儿子是谁?如何评价杨延嗣?
杨七郎杨延嗣,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儿子,在那一代排行老七,“杨七郎”的称呼就是依据这个来的。杨延嗣是并州太原人,原名杨希,延嗣是他的字,是杨家将中年岁比较小的一位,所以受到杨家人的疼爱。虽然不像自己的哥哥一样,已经跟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很多场战役,但是杨延嗣却也并不堕杨门虎将的威风。他武功高强,一杆虎头乌金枪在他手里宛若有灵。曾经在擂台上争夺帅令,将奸臣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留下威名。虽然此事过后,杨延嗣被皇帝发配到他父亲管辖之地,充军戍边,但是在后来他自己靠着自己的武功,戴罪立功,最后封爵。宋太宗被困在幽州的时候,接受八贤王的建议给杨家将写血书请求救驾。在接到此信之后,杨延嗣便知道此事是皇帝一方先低下头来了。只要自己能够将圣驾救出,那么曾将潘豹打死之事,定能一笔勾销。所以他偷偷的带领军队,抢在几位兄弟之前到了幽州。在幽州杨延嗣多次与辽军大战,最后受到潘仁美不开城门,不给食物,身心俱疲的困扰,最...
· 杨延德为什么会选择当和尚?杨延德的人物评价
“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北方;七郎搬救兵,被潘仁美乱箭射身,七十二根透前胸;沙里澄金杨六郎,保宋室江山平安。杨家一门忠烈。”经过金沙滩一战,杨家将损失惨重。除了六郎一人还在朝堂上,其余战死的战死,被俘的被俘,还有一位当了和尚。这位当了和尚的杨家将,就是杨五郎杨延德。好好的一位将领,怎么就当了和尚了呢?这还要先从大战开始之前,杨业带领杨家七子去五台山拜佛,祈求平安开始说起。宋太宗下令亲征,以杨家将率领的杨家军为前路先锋。在五台山的时候,父子八人上山拜佛。五台山的智聪禅师,窥见天机,知道此次前去,杨家将危机四伏。杨家将的忠义,世所皆知,智聪有心帮忙,但又不能道破天机,于是便劝杨业解甲归田。但是杨业却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不能选择辞官归故。智聪禅师在父子离去之时,留下一句:“我有一言,留给将军——金沙滩双龙会;七子去六子回。”杨业只以为,此次前去会有一子战亡,哪...
· 古代帝王墓的重重谜团哪个陵墓最难挖?
在历史上,每代帝王的陵墓都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和精力,尤其是大兴土木,其规模其设计都堪称历史上的奇迹,其中有几个陵墓是最典型的,也是最难挖掘的。1黄帝陵:《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黄帝陵是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也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这里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便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了下来,他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相传,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