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才女的化妆境界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2
转发:0
评论:0
古代才女的化妆境界,林清玄先生写过一篇“化妆哲学”的散文,题为《生命的化妆》。文章向我们深刻揭示

  林清玄先生写过一篇“化妆哲学”的散文,题为《生命的化妆》。文章向我们深刻揭示了化妆的三种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同时极富智慧地道出了化妆的最高境界乃是无妆,乃是自然。

  说到化妆,想必女士都感兴趣,很想通过化妆让自己的外表更迷人。爱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懂什么叫优雅,什么叫“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也着实令人遗憾。我们不妨回溯历史,虽然古代社会轻视女性,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历史上还是出现一些为中国文化增色的才女!阅读她们的人生,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此花不与群花比”,她们将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诠释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 却对菱花淡淡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天生丽质,成长于书香门第,擅长书画,通金石之学,工于诗词,其词被盛赞为“词家一大宗”,真可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字“兼美”来形容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夫妻感情甜蜜。处于诗意词境生活中的妻子,向丈夫展示自己的美感,这是女人发自内心的表达。李清照的一首《丑奴儿》写道:“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词中说,晚上这场风雨,把白天的炎热洗刷干净,夏天里难得凉快的夜晚,李清照向丈夫弹琴倾诉,然后对着菱花镜子淡淡化妆。在夫妻燃烧的情感烈火中,李清照的化妆境界仍然是“淡淡妆”。

  夫妻俩有空闲时间就在繁华的东京汴梁(今开封)逛街。和当下的女孩不一样,她不逛服装店,也不逛化妆品店,而是喜欢到大相国寺中的旧货摊上“淘宝”,每次和丈夫都买下一堆旧书画古董之类的“可心之物”。李清照在生活中“淡淡妆”的同时,更注重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提供盛装。她会为了买到喜欢的书而节省化妆品的开销。靖康之乱爆发后,李清照在南逃时还载着十五箱书籍。除了读书创作,连茶余饭后的消遣,也显得极为高雅,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才女气质,那便是无须刻意雕琢打扮,举手投足间尽显风华绝代。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所写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薛涛 才情更胜脂粉香

  再来看看唐代那位蕙质兰心的女校书薛涛。成都有座望江楼,上面有这样一副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对联中的这位“要平分工部草堂”的人,就是“扫眉才子”薛涛。

  薛涛虽被迫身为官妓,但品格高洁,才华出众,其作品更是大气雄浑,有着极为深刻的意蕴。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都评价薛涛的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不仅诗才出众,薛涛还设计创制了用于写诗的“薛涛笺”,又名“浣花笺”,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底蕴。薛涛毕竟有过身为官妓的经历,周旋于男性世界,按照常理推论,每天应是花枝招展,胭积如云。但这位才女却不注重表面的浓妆艳抹,不追求外在的华服香脂。其横溢的才华与高雅的气质,凝聚成一种独有的“精神”。用这种精神为自己化妆,薛涛怎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谢道韫 柳絮才高奇女子

  最后说说东晋时期那位著名才女,同时又颇具将门虎女之风的谢道韫。她不仅因为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咏絮之才”的典故,使“咏絮”成了才女的代称,更是有胆有识,临危不惧,真正做到了“生命的化妆”。谢道韫出身高贵,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宰相谢安的侄女,但却没有娇贵之气,而是名副其实的气度非凡,当时的一位太守都称其“使人心形俱服。”

  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爆发了孙恩之乱,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及她的几位堂兄弟均死于孙恩之手,面对血海深仇,谢道韫在冲出重围的过程中砍杀了数名叛乱士兵,后被擒。《晋书烈女传》记载,当叛乱士兵欲杀掉谢道韫的小外孙时,她慷慨陈词:“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面对正气凛然、超凡脱俗的谢才女,孙恩竟也放下了手中的屠刀,释放了谢道韫和她的小外孙。为人称道的奇女子之所以“奇”,就在于用内在的生命力量,为自己“化妆”出无畏与坚强,进而征服了敌手,也征服了历史。正如孟子所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化妆的内涵:请以书香为化妆品,浸润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我;请以美德为化妆品,塑造出一个“风沙磨砺俏玉容”的心灵;请以风骨为化妆品,锤炼出一个“为人须为人中雄”的本真。生活中,大可不必苦苦寻觅高超的化妆术和昂贵的化妆品,林清玄先生在《生命的化妆》中已给出答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可惜,只在脸蛋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化妆
化妆方法护肤修眉防晒隔离妆前遮瑕粉底散粉眼妆眉妆颊妆唇妆化妆步骤面部清洁修饰眉形涂拍化妆水定妆画鼻侧影画眼影描眼线涂腮红画唇化妆品化妆水香水口红一般来说,口红的主要成分是蜡,可保证多年不变质。但大多数口因长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引致霉菌生长,并发出异味,因此口红要放在远离阳光照射及热源之处以利保存。唇胶腮红眼线眼影睫毛膏注意参看化妆师美容礼仪保健保健品化妆舞会
· 四大才女_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介绍_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分别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一说为班昭)。盘点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约177-约239),名琰[yǎn],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又字明姬,陈留圉[yǔ](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三国时期音乐家,文学家。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yōng]。蔡邕即蔡伯喈[jiē],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伯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因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就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蔡邕不可能中状元,(大汉当时选拔人才使用的是举孝廉,即郡县官员推荐当地有名望的人,供皇帝选择任用。状元是科举特有,从隋唐才开始)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
· 古代女子如何化妆,有哪些步骤?
张先在《醉垂鞭》中有述:“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这是他赠与歌女的一首情诗,以后两句轻描淡写地展现歌女的神情清雅、风韵天然,是以在众多歌女中尤为出众,可见女子化妆术自古至今都备受推崇且妆效显著,那么古代女子是根据哪些步骤来化妆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来看看吧。一、敷粉。古人为凸显自己肤白貌美,会在化妆前敷一层粉,这类粉因其中成分大多为铅,则称为铅粉或铅华。铅华的主要有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类型。诗云: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除铅华,各朝也会依据喜好调配自己独特的妆粉,使其具有养肤之效,或散发香气。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二、施朱。女子施朱即是在脸颊上轻扑胭脂,使面色红润,类似于现在的腮红。“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以白净美人胭脂红喻海棠花之美,...
· 古代文学研究的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者按:2013年11月23—24日,《文学评论》杂志社、《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本刊就此议题,约请一些专家撰写笔谈,以供学界参考。“视野与方法”,是近年来学术界特别关注的两个话题。80年代,我们特别关注“方法”问题。90年代以后,我们又将“视野”作为论题反复讨论。其实,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方法”与学术技巧相关联,而“视野”则与思想境界密切相关。过去,我们比较重视方法,以为方法改变,学术研究就会有较大的改观,于是设想了种种方案,也引进了种种方法,为此,还曾展开过种种有益的论争,也进行了种种学术实践。问题是,在方法的园地耕耘多年之后,我们发现,问题依然很多,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权威部门统计,古典文学研究从业者已经多达三万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学位体、项...
· 化妆品
历史1889年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画一妇女谢馥春最早有关使用化妆品的考古学证据被发现于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公元5世纪时,埃及在许多宗教场合使用香膏、香木焚香,同时也用芳香产品混合油脂,涂在人身上去朝圣,或涂于尸体上作防腐用。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也使用化妆品。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人使用的化妆品中含有水银。西方世界的化妆品盛行,始于17世纪。最初是天花痊愈的女性,用来遮掩脸上疤痕。20世纪以前在西方社会,认为大量使用化妆品的行为暗示个人道德操守的不检点,但在部分特定时期连男性也有傅粉施朱的情形。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化妆品已在西方世界女性间普遍应用。化妆品历史上的其他显著事件可以参见文后的外部链接。在中国,晋代张华《博物志》载有“纣烧铅作粉”,以之涂面美容。胡粉(碱式碳酸铅)曾被后妃拿来美化脸部,称为宫粉。后唐《中华古今注》关于胭脂的记载有:“起自纣,以红兰花汁凝成”。由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