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曾国藩弟弟“不惜包揽贪名”为家族敛财?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2
转发:0
评论:0
曾国藩弟弟“不惜包揽贪名”为家族敛财?,有一个事实昭然若揭,那就是晚清时期湘军将领几乎个个肥得流油。王闿运在《湘军志

  有一个事实昭然若揭,那就是晚清时期湘军将领几乎个个肥得流油。王闿运在《湘军志·筹饷篇》中揭秘:“军兴不乏财,而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每破寇,所获金币、珍货不可胜计。复苏州时,主将所斥卖废锡器至二十万斤,他率以万万数。能战之军未有待饷者也。”

  曾国荃是湘军虎将,为清王朝太平天国,他是不折不扣的大功臣。我们细读《曾国藩家书》,即可晓然,曾国藩原本打算奏请李鸿章到金陵会剿,因为淮军的大炮火力更猛,士气更旺,能够协助湘军轰塌坚固的城墙,但他担心李鸿章气焰太盛,言语态度会冒犯曾国荃,使九弟原本隐隐作痛的病肝“愈增肝气”,他还顾虑淮军“骚扰骄傲”,会欺侮湘军,“克城时恐抢夺不堪”。有这两方面的担忧,曾国藩就不太情愿让李鸿章去金陵城头“摘桃子”。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心情极其矛盾。所幸李鸿章顾大局识大体,他很清楚,倘若自己半途去金陵会剿,染指分羹,无论是分名还是分利,都不会受到欢迎,这种大忙可帮不得,这种好人可做不得。曾国荃也确实争气,硬是凭借其麾下的湘军吉字营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率领蛮子兄弟拿下了太平军的老巢,夺得首功一件,不仅在金陵城里美滋滋、乐颠颠地撒了一次野,而且升官、晋爵、发财,三者齐备。

  曾国荃攻下金陵后,湘江中运送财物回乡的船只络绎不绝,前后断断续续达三个月之久,可见他们捞到的好处相当惊人。湘军将领贪名盛传之际,水师统领杨岳斌为了撇清自己,于回乡途中作口号二句:“借问归来何所有?半帆明月半帆风。”两位湘军水师统领杨岳斌和彭玉麟不贪财,倒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这种操守在湘军将领中并非普遍存在。

  回到湘乡,曾国荃购买良田万顷,还建造了奢华壮丽的大夫第。其侄女曾纪芬在《自编年谱》中回忆道:“前有辕门,后仿公署之制,为门数重。乡人颇有浮议。文正(曾国藩)闻而令毁之。”最末一句有点夸张,不过,咸丰九年(1859),曾国藩在致诸弟的信中确实有这方面的指示:“我家若太修造壮丽,则沅弟(曾国荃)必为众人所指摘,且乱世而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由此可见,曾氏兄弟的性情并不相同,老大主张“谨慎”和“韬光养晦”,老九则主张“潇洒”和“及时行乐”。曾国荃竭尽所能,捞足了金钱,然后挥金似土,曾国藩对此不以为然,外界也多有非议。曾纪芬在《自编年谱》中尝试为其九叔做出辩解:“忠襄公(曾国荃)每克一名城,奏一凯歌,必请假还家一次,颇以求田问舍自晦。”所谓“自晦”就是向外界表明他毫无政治野心,以免慈禧太后猜忌。

  咸丰九年秋,曾国藩在致曾国荃的家书中写道:“闻林文忠(林则徐)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真不可及。”我想,曾国荃读完这封信,肯定喷茶一笑。林则徐当了多年高官,却一直清廉自守。死后只留下这么点遗产,寒冬腊月,害得三个儿子喝西北风,能说他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曾国藩肯向林则徐看齐,并非故意装假,他既有思想上的冲动,又有行为上的表现。曾国荃奉行实用主义,只认准钱多好办事,恐怕连思想上的瞬间冲动也没有。

  曾国藩对幕僚赵烈文说过这样一番话:“九弟手笔宽博,将我分内应做之事,一概做完,渠得贪名而我偿素愿,皆意想所不到。”曾国荃照顾整个家族,挥金似土,焉得不贪取钱财?为了让大哥唱红脸,以完人的形象取信于当世和后世,他不惜包揽贪名,欢唱白脸。如此兄弟,可谓举世少有。(作者为湖南省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弟弟“不惜包揽贪名”为家族敛财?
有一个事实昭然若揭,那就是晚清时期湘军将领几乎个个肥得流油。王闿运在《湘军志·筹饷篇》中揭秘:“军兴不乏财,而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每破寇,所获金币、珍货不可胜计。复苏州时,主将所斥卖废锡器至二十万斤,他率以万万数。能战之军未有待饷者也。”曾国荃是湘军虎将,为清王朝太平天国,他是不折不扣的大功臣。我们细读《曾国藩家书》,即可晓然,曾国藩原本打算奏请李鸿章到金陵会剿,因为淮军的大炮火力更猛,士气更旺,能够协助湘军轰塌坚固的城墙,但他担心李鸿章气焰太盛,言语态度会冒犯曾国荃,使九弟原本隐隐作痛的病肝“愈增肝气”,他还顾虑淮军“骚扰骄傲”,会欺侮湘军,“克城时恐抢夺不堪”。有这两方面的担忧,曾国藩就不太情愿让李鸿章去金陵城头“摘桃子”。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心情极其矛盾。所幸李鸿章顾大局识大体,他很清楚,倘若自己半途去金陵会剿,染指分羹,无论是分名还是分利,都不会受到欢迎,这种大忙可帮...
· 曾国葆身为曾国藩的弟弟,他是怎么死的?
湘军名将之曾国葆: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因身体羸弱,在行军时暴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湘军统帅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也就是说曾家一共有五兄弟,曾家讲究大家族排行,前面小编已经介绍了湘军名将中,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国荃,曾家五兄弟只有老四曾国潢没有参加湘军,其余四子都参加了湘军,今天小编来介绍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行军打仗的能力自然是非常强,尤其是曾国荃,面对湘军几乎是没有败绩,曾国葆的名声显然没有他的几位给哥哥那样响亮,但他行军打仗的能力丝毫不比曾国华、曾国荃逊色。曾国葆生于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足足比曾国藩小了13岁,比最小的哥哥曾国荃也小了5岁。由于是幼子,从小就深得父亲曾麟书的宠爱,当曾国藩已经步入官场,在官场上得心应手的时候,曾国葆还是个懵懂少年,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几个弟弟全都发奋读书,包括曾国葆,非常用功读书,为的是像兄长一样考取...
· 为了当上太子他不惜向自己的亲弟弟下手
康熙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给了剩下的皇子们一个天大的惊喜。原以为毫无希望的太子位突然空了出来,谁不眼馋?特别是大阿哥胤褆,一直以来,作为康熙庶出的长子,被太子压过一头。现在,这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终于也有机会了。网络配图胤褆激动之余,认为最要紧的事莫过于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关键时刻,康熙把自己的安全和看守废太子的重任交给了胤褆,这是何等的重视和信任,胤褆再一次激动了。在胤褆眼里,废太子现在一文不值,他自然要从废太子身上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尊严。废太子为自己辩解的话,他只挑会惹怒康熙的通传,其他的一概隐瞒,这引起了同为看守的四阿哥胤禛的强烈不满。可胤禛也没有办法,胤褆毕竟是大哥,而且太子被废后颇有取而代之之势,胤禛也不敢得罪。网络配图不过,胤褆的嚣张气焰,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注意。胤褆可能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害怕被减分,他决定挽回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形象,可惜,这一下掉进...
· 曾国藩的家族情结
曾国藩的家族情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笃亲追远。以毕生的言行实践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乃曾氏族人的楷模,华夏子孙的师表。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从诸多家书中可概括为八本、八宝、三致祥、三不信和四字要诀。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八宝,即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扫屋)、考(祭祀祖先,敬奉考妣)、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病济急)。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三不信,即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四字诀,即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教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里)。这些家教条文,简单明了,易学、易记,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可以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家理论体系。除了以上这些以外...
· 曾国藩的家族家规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字星冈)制订了许多家规,曾国藩将祖父的家规、家教归纳为八个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好书、种好菜、养好鱼、喂好猪、早起床、勤打扫、做祭祀、善待人。八个字包括四个面的内容、读书、耕作、孝友、睦邻。蔬、鱼、猪、早、扫、属于“书耕”范围,是农家应有之义,它的核心是勤俭。曾国藩非常看重“书”和“耕”,在教育子弟家人时,他常以“耕读”或“半耕半读”来概括。书耕二字看似平常、实则蕴深刻的道理:耕、使人足衣食,并养成勤俭习惯,砥砺品行;读、使人长知识,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做人。他认为一个家庭的兴衰,不在于一两个人做了大官,而在于子弟的贤与不肖,而子弟的贤肖六分禀于天性,四分在于家教。他认为,天下官宦人家子孙骄奢淫佚的,一代就享用完了,能够延续两代的少,商人的家庭,勤俭的能够延续三四代。耕读的家庭谨慎小心,能够延续五六代。孝友的家庭能够绵延十代、八代。为了促使曾氏子弟孙贤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