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夏姓来源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6
转发:0
评论:0
夏姓来源,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

  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夏姓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郡望堂号

  堂号:"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历史名人 

  夏 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

  夏原吉: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华夏项氏远祖来源
项姓起源于周朝姬姓,远祖为黄帝,具体情况如下: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周人的始祖是帝喾(黄帝曾孙)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大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周王季历曾一次消灭二十二个翟王,使得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
· 萧姓来源
谱称鼻祖固,后唐明宗时任高安令,遂定居筠南世济桥(今高安市筠阳镇南)。其七世孙雪峰,北宋神宗年间自世济桥迁筠北龙城(今村前乡萧坊萧村),雪峰长子橉(一名楷,字希德,号登仕)受父之遣,又自龙城迁居河广(今高安市伍桥乡广溪萧村)。橉后裔今分布于高安、奉新、靖安、新建、丰城五县市二十多个自然村,人丁概计五千余。此是橉后裔之统宗谱。
· 是姓来源
是姓,是已有1800年历史的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将其列为“罕见姓”。据统计,目前全国是姓人口约有8000余人,许多县、市没有此姓,而在常州及其邻近的无锡、江阴、宜兴等地,是姓人口约有4000多人,可见常州的是姓为全国是姓人口的50%。《三国志·是仪胡综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据《江苏是氏宗谱》(四维堂藏版)卷三十五《姓氏志》载:“三国时吴尚书仆射都亭侯是仪,北海营陵人,为齐高大夫之后,本氏姓,因孔融有民无上之讥,遂改氏为是,此实是氏著姓之始。”另据《中华姓氏大典》载:“北海是仪,本姓氏。孔融嘲之曰:氏字民无上,乃改为是。仕吴,官至侍中,封都亭侯。又是云氏,改为是氏。亦有氏氏,五代将氏叔琮、氏延赏。”又据古籍《姓考》:是姓为“齐大夫之后”,《千家姓》称之为“北海族”。又据《通志·代北复姓》:“是云氏...
· 朴姓来源
1、中国朴姓最早起源于东汉时益州(今大致为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2、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朴姓在朝鲜半岛上的分布朴氏有70余本本贯始祖由来密阳朴赫居世新罗国的太祖,到了七代逸圣王时期分派系。有传说。朴彦深新罗54代景明王第一王子密阳太君。潘南朴应州高丽叫期潘南县护长。竹山朴基伍分为督圣伯派、文光公派。咸安朴善高丽王朝的礼部尚书顺天朴永奎开国功臣,江南大君。高灵朴彦圣高阳大君的后孙。分三派。务安朴振胜朝鲜宣朝时期任庆尚左道兵马节度使。忠州朴英沙伐大君的九代孙。尚州朴丽沙伐大君的12代孙。阴城朴铉桂李王朝的开国功臣,上将军。宁海朴济尚高丽人士。灵岩朴圣济高丽时期的侍卫大将。蔚山朴允雄高丽国开国功臣。固城朴彬高丽文下侍从,封固城伯珠原朴振文高丽大将军,又称龟山朴氏。云峰朴仲夏朴赫居世的40代孙,封为云峰君。春州朴恒高丽...
· 么姓来源
“么”做姓氏读同“幺”在字典里,“么”有很多个读音,作为副词可读为me、mɑ、me、yāo,但作为姓氏则为“yāo”(同幺)。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自我介绍说姓“yāo”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解释。这时候“名人效应”会显得格外有效,“我姓yāo,女歌唱家么红的么。”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就是什么的‘么’,它做姓氏时读yāo”。在么姓姓氏网上,“幺”的出现频率极高,甚至可与“么”平分秋色,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作“幺”,并称“么”“幺”是一回事儿。对此,“中国么氏官方QQ群”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应该说‘幺’是个错误,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么’,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幺’,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么’。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幺’姓的人有,但是很少。”么传璋认为造成么、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