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所见“一带一路”中的中外交流
作者:郭京宁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北京举行。历史上,北京作为中外交流的枢纽、舞台和国际性大城市,与如今“一带一路”的很多沿线国家都有着贸易、科技、文化、宗教上的往来。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历史的烙印。
夏 商 时 期
4000年前,
就有代表匈奴文化元素出现的可能
昌平张营夏商遗址有一种陶鬲,鬲身上附有各种呈直线、波浪状的细泥条堆纹,大多数弯曲,如爬行的蛇。这种纹饰称之为“蛇纹”,饰有这种纹饰的陶鬲称为“蛇纹鬲”。蛇纹鬲多见于今内蒙古中南部、东部和陇西地区,最远波及到前苏联的外贝加尔地区。由于风格独特,有研究者认为其代表了匈奴文化因素。张营遗址是目前所知蛇纹鬲出现的最南地点。
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中的金耳环,扁口如喇叭状,被一些研究者视为来自西亚大草原。
魏 晋 时 期
4世纪初的北京已与波斯文明对话,朝鲜移民进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东西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放眼看世界的突破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由此全面展开。“翩翩之燕,远集西羌”,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传诵。首博收藏的元代景德窑青花罐,其腹部绘制了这幅场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国家在分裂与统一中游荡,民族在迁徙与融合中辗转。儒家的正统、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勃兴及外域文化的输入使得文化的发展极具多元性。
1965年,北京西郊八宝山以西发掘了西晋王俊妻华芳墓。墓有萨珊玻璃碗,壁极薄,做工精湛。萨珊,是雄极一时的波斯帝国(今伊朗)的王朝。
镶宝石的掐丝胡伎银铃制作精致,上有8个乐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吹笛、奏排箫、持喇叭、捶鼓。乐人之间系有嵌红、蓝宝石的小铃。这件文物说明4世纪初的北京已与波斯文明对话。
西晋著名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是北京大兴人。太康三年(282年),他被晋武帝任命治理幽州(今北京)。史载:“东夷马韩(今朝鲜半岛南部)、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
大兴三合庄出土的一块刻有铭文的墓砖,载“元象二年四月十七日乐浪郡朝鲜县人韩显度铭记”,证实了这一记载。铭文告诉人们,墓主人名叫韩显度,祖籍乐浪郡朝鲜县,葬于东魏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二个年号元象二年(539年)。
墓主人的祖籍大有来头。乐浪郡是西汉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后,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四郡之一,郡治位于朝鲜城,朝鲜县是其下辖县之一。但是到了西晋,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攻占乐浪郡。由于中原王朝实力的削弱,导致对边疆控制能力大不如以前,因此,到了公元313年,乐浪郡地悉数被高句丽夺取。
但是,卫氏朝鲜的遗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埋葬在北京大兴?据记载,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进程中(439年统一北方),延和元年(432年)曾经有过“迁朝鲜民于肥如,复置朝鲜县”,这一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徙运动。肥如位于今秦皇岛市,县境为当今昌黎、卢龙南部、西部、迁安县地一带。朝鲜县为如今卢龙县东部,距离北京很近。这些朝鲜移民进入中国后,还保留了自己的祖籍——乐浪郡的郡望。到了东魏,定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北京大兴是复置的朝鲜县居民南下前往首都邺城的必经路线之一,因此,发现这座墓葬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京发现有不少具有胡人形象的陶俑。房山小十三里的西晋墓中的陶俑,造型生动逼真,说明这个时期幽州与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胡人成为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形象,从而造就了这种成熟的风格。
驼铃悠扬。穿越“丝绸之路”岂能缺少沙漠之舟?目前北京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骆驼形象是北朝的青铜骆驼水注,卧倒,神态安详。水注是供注水于砚的盛水器。龙泉务辽代窑址中则出有瓷骆驼。海淀颐和园元代耶律铸夫妇墓中的陶骆驼,蓄势待发,颈曲,显得十分灵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