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老协和”的新式教育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8
转发:0
评论:0
“老协和”的新式教育 ,作者:黄强不久前,美国银行家、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去世的消息,受到中国网

  作者:黄 强

  不久前,美国银行家、慈善家戴维·洛克菲勒去世的消息,受到中国网民的关注。

  一位美国老人的去世,为何在中国引发关注?事实上,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进入中国,参与投资、建设中国的高校和医院,并资助中国的文化项目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正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负责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小洛克菲勒正是戴维·洛克菲勒的父亲。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后,不仅在硬件设施上极为领先,在教学制度上,还沿用与当时美国医学院类似的理念。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北京协和医学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为1949年后的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而在此之前,“老协和”的新式教育同样为人们所称道。

  1

  洛克菲勒基金会接收“协和医学堂”

  为什么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美国财团会在中国投资建设医院、医学院?他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达到怎样的水准?基金会对于中国文化项目研究有何影响?基金会又从中国项目中获得了什么?

  时间要回到1904年。当时,洛克菲勒财团创立了公共教育基金,也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前身(1910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名义出现,1913年5月14日获得纽约立法机关特许令)。

  基金会创办初期资金是1亿美元,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十九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最近去世的戴维·洛克菲勒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儿子)担任第一代会长。

  基金会的关注点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扶贫。1905年1月的一天,洛克菲勒基金会总策划佛里德里克·盖茨向老洛克菲勒(约翰·洛克菲勒)建议,将目光转向外部世界,特别是远东。这个建议符合正在寻找慈善事业长远规划的发展方向,经济落后又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与基金会正在寻找的发展方向颇为吻合。从1910年起,老洛克菲勒先后派出三个调查团,了解中国国情,考察教育体系、医疗设施、卫生条件、经济水平,以求给决策层一个科学抉择的依据。调查报告非常详尽,让老洛克菲勒看到了投资中国的巨大良机,由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选择在中国促进“科学医学”项目,在中国兴建一所以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为模板的高水平、世界一流医学院。

  老洛克菲勒之所以选择医学作为改变中国的突破点,与当时正在崛起的“科学医学”有密切关系。考察团成员、芝加哥大学教授托马斯·张伯伦认为促进健康与科学的项目是最理想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渴望西方教育,特别是西方医学科学;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美国教育以及贸易的海外拓展有直接的影响。

  1915年基金会决定在中国开办医学教育,最初考虑在北京、上海两处建设医学院。在北京,一个叫做“协和医学堂”的教会学校进入他们的视野。说来有趣,“协和医学堂”的创办也有慈禧太后的一份功劳。当时最早来北京行医的英国伦敦会的雒魏林(也有译作洛克哈特,William·Lockhart),1861年在北京开设了医院。后来医院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伦敦会的另一名医生科克伦(曾于1897年在中国东北的朝阳开设诊所),1901年来到北京,重建医院。通过行医,医生科克伦博得了慈禧太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的好感,慈禧太后为医院捐助了白银一万两。

  1906年,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堂成立后,人气甚旺,前来报考求学的人络绎不绝。1908年医学堂正式开课,到1914年共有38名毕业生,当时校园内有14名外国老师,学校的年开支不到5万美元。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花费20万美元价格买下北京协和医学堂。在学院命名方面,按照常规,当用人名,即洛克菲勒医学院,考虑到中国文化因素,基金会驻北京主任顾临(美国外交官)建议保留原有协和二字,将校名改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基金会最初计划是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上海哈佛中国医学院(又称哈佛中国医学专校)作为洛克菲勒医学院的基础,后来因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投资远超预算,而且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影响力也出来了,基金会就放弃了上海的建设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协和
参见越南年号索引
· 协和门
历史协和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四月(1557年),紫禁城三大殿因遭雷击而起火,延烧至左顺门、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九月(1562年),更名为“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六月(1597年),“三殿又灾”,延烧至会极门,到天启年间才又获得重建。清朝顺治初年,重修并更名为“协和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北京后,爆发左顺门事件,王振的余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在左顺门附近被王竑等大臣打死,大臣们又将王振余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乱拳打死,悬尸于东安门外。监国的郕王惊慌失措,想要退走,被于谦拦住,请其宣布马顺等人论罪当死,参与殴杀的众大臣无罪。形势由此稳定。从此左顺门成为打击宫廷小人的地方,在左顺门打死人,刑部不予追究。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朱厚熜通知礼部,十六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七月十...
· 上海的新式里弄的特色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它穿过小巷,越过大街,渗透到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人文景观。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由此,当时素有“江海之涌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成为西方列强进入中国的东方门户、中国和西方接触的要冲。两股力量的汇合,使上海自1843年开埠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近一个世纪,由“蕞尔小邑”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上海市民的居住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发展着。它融合了东方文化的精神、西方文化的体制,自成一体,独立成章。二历史沿革旧上海租界的圈立,使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登陆场。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乱,使西方文化在无意之中找到了为市民阶层所接受的突破口。...
· 协和广场
广场广场由Ange-JacquesGabriel于1755年设计,始建于1757年,是一个由护城河环绕的八角形,介于西面的香榭丽舍大街和东面的杜伊勒里宫之间。广场上充满了雕塑和喷泉,1763年以当时的国王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PlaceLouisXV)。1748年,广场上竖立起国王的骑马雕像。在广场北侧的皇家路两侧,当时兴建了两座式样相同的壮丽的大厦,它们能列入这一时期最优秀的建筑实例之列。最初它们都用作政府机构,东侧的一座用作法国海军部,但是西侧的那座在建成之后不久即开设了豪华的克里雍大饭店(至今仍在营业),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时光,并学习钢琴课程。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用作德国占领军总部。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广场也改名革命广场(法文:PlacedelaRévolution)。当时贵族阶层和资产阶级成员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广场观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着被肢解...
· 协和信条
意义及构成这个文件的主要贡献革在于路德教派的统一和保存。这份文件是十六个世纪的信义宗神学家和牧师合作制定,他们从1576年4月9日到6月7日在托尔高举行会议第一小组制定了托尔高书,浓缩之后成为“提要”(协和信条的第一部分)。依照在1576年的文件,它的标题如下:以基督徒方式呈现在奥斯堡信条中神学家争议许多年文章的简要总结,于托尔高,1576年6月。第二个小组校正了托尔高书成为它最后的形式,以卑尔根书著名,或协和信条的坚实声明。1577年5月28日向萨克斯尼的奥古斯特(AugustofSaxony)选侯提出。签署人包括由神圣罗马帝国的三位选侯,二十位公爵和侯爵,二十四位伯爵,四位男爵,三十五个自由皇家城市和8,000位牧师。这等于当时德国信义会牧者人数的三分之二。协和信条之内容原罪。自由意志。称义。善工。律法与福音。律法的第三功用。圣餐。基督的位格。基督下到阴间。圣礼(无关紧要之事)。神的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