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老来不读《三国》?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2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老来不读《三国》?,百科知识       时至今日,对于“三国文化”的诉求,已经内化成为一种雅俗兼有
百科知识   

       时至今日,对于“三国文化”的诉求,已经内化成为一种雅俗兼有的文化情结和文化价值。打个比方来讲,民众流行喝“心灵鸡汤”,清淡甘口、易于消化,于是依托声光电等媒质的“大话”、“水煮”、“闲品”大行其道。围绕这种情结和价值,消遣与研究,无论是求美、求善或是求真,都能各得其所,从而相得益彰,“三国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丰富。 
 
      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如同说“少儿不宜”、“老人不宜”。对于“老不读《三国》”,有两种说法较有意味: 
 
1、“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 
 
2、“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 
 
      不同的人对《三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广泛的阅读受众及深远的影响,使得《三国》不再仅是一部小说,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三国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浸润和沾溉下,许多人从小到老都会对《三国》爱不释手,每当提及《三国》人物或典故时,常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三国》之所以广泛流传、备受喜爱,一个主要原因乃在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简单地讲,以《三国》为质核的“三国文化”,其基本内容应有两个层面:一是历史文化的《三国》。即小说文本本身所承载的有关“三国”的历史文化;二是《三国》的历史文化。即小说文本创作、传播、研究、衍生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文化产物和现象。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在不同时代或时期都能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三国文化”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丰富。 
 
   “三国文化”在名胜古迹、历史常识、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学术研究、文艺创作诸多领域和层面都有广泛反映。根据《三国》改编或受其影响而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影响了包括戏曲、小说、曲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美术等各种形式。如经久不衰的国粹京剧,《三国》就是其常见常新的题材;又如近些年来颇受关注的电视讲堂说三国、品三国都是其中的一个热点和卖点。由此来看,长期以来人们喜爱《三国》,正是基于对历史文化《三国》的反复解读,进而在不断发展的《三国》历史文化中再创作《三国》、享受《三国》,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与反映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某种特有的性格及民众的审美趣味。(来源:华夏历史网)
 
   时至今日,对于“三国文化”的诉求,已经内化成为一种雅俗兼有的文化情结和文化价值。打个比方来讲,民众流行喝“心灵鸡汤”,清淡甘口、易于消化,于是依托声光电等媒质的“大话”、“水煮”、“闲品”大行其道。围绕这种情结和价值,消遣与研究,无论是求美、求善或是求真,都能各得其所,从而相得益彰,“三国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丰富。 
 
   时下的“三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甚或有的《三国》研究,过分夸大其谋略方面的价值,将其视为阴谋阳术之书,乃至附会与歪曲基本史实与文化内涵。因此,亟需主流的倡导和学术规范,来维护对“三国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并为其多元化的创新树立具有公约性的标尺。沈伯俊、谭良啸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就堪称这样一个标尺。该书共收词目4632条,分为“渊源·人物·情节”、“历史常识”、“改编与创作”、“名胜古迹”、“传说故事”、“成语俗语”、“研究情况”七大部分,是有关“三国文化”各种知识的总汇。既然是辞典,便具有严肃的学术规范和普遍的公约性。因此,该书的出版,对时下乃至日后“三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简明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树立了健康而严谨的文化标尺。若者于“大话”、“水煮”、“闲品”的嚣闹之后,不妨静下心来翻翻《大辞典》,心中沉积弥久的“三国情结”或许会于瞬间丝丝散发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老来不读《三国》?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的喜爱和推崇。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如同说“少儿不宜”、“老人不宜”。对于“老不读《三国》”,有两种说法较有意味:一是“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二是“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不同的人对《三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广泛的阅读受众及深远的影响,使得《三国》不再仅是一部小说,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三国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浸润和沾溉下,许多人从小到老都会对《三国》爱不释手,每当提及《三国》人物或典故时,常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三国》之所以广泛流传、备受喜爱,一个主要原因乃在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简单地讲,以...
· 为什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我国古典小说一四大名著的成就最高。在这四本书中又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么,为何会得此结论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网络配图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这前半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
· 为什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我国古典小说一四大名著的成就最高。在这四本书中又曾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那么,为何会得此结论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这前半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
· 揭秘:从不读兵书的明将常遇春为什么每战必胜?
常遇春是真正习武出身,“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明史·常遇春传》),只因家贫生计艰难,加之社会动荡,盗贼出没,逼迫常遇春投靠绿林大盗刘聚。刘聚拦路抢掠,入宅为盗,常遇春虽能吃肉喝酒,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得另谋出路。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遇上朱元璋率军攻打和阳,见其视士卒如弟兄、部队不害百姓,决定投奔朱元璋。常遇春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当初,朱元璋还是以为是一个食客,几仗下来,常遇春用实力说话,而且很仗义,让朱元璋“益爱重遇春”。常遇春是一个天生的先锋大将,与元帅徐达相得益彰,各显身手。“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明史·徐达传》)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至正十九年七月,常遇春进兵攻衢州,一路杀将而来。衢州城垣,壁垒森严,固若金汤。常遇春率部从陆上、水上将六座城门团团围住...
· 五虎上将黄忠武艺有多厉害?为什么老来成名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而人才辈出,家喻户晓的名将比比皆是,其中蜀汉的五虎将之一的黄忠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蜀汉五虎上将黄忠武艺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老来成名?有人说,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五虎上将,不过是演义虚构而已。不过正史之中,黄忠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被封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属于一个级别。因为这件事,关羽还非常不高兴,说怎么可以与老兵同列。(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网络配图那么黄忠到底是一个怎么样存在呢?武艺又如何呢?我们都知道黄忠是南阳人,半生都在荆州,隶属于刘表。而刘表是个守成之主,除了想成为荆州之主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黄忠青壮年的时候,在刘表麾下担任中郎将,追随刘表侄儿刘磐驻军长沙,抵挡来自东面孙策方面的压力。当初孙策一统江东,意欲西取荆州。网络配图刘磐带着黄忠与孙策大战艾、西安诸县,胜负未分,后来孙策派出了自己的大将太史慈,是神箭手,而且武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