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是365天?
为什么一年是365天?,百科知识 为什么地球上的一年是365天,这是一个简单那却一直没有得到正确
百科知识
为什么地球上的一年是365天,这是一个简单那却一直没有得到正确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一年不是340天或者395天,似乎每年都维持在365这个数字上。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以远处恒星位置为参照物,每逢地球以恒星日周期自传后运行至前一年的位置时刚好积累了365天,因为恒星日与太阳日(一太阳为周期的地球自转,比恒星日稍快)有一定时差,所以每逢四年会逢一个366天作为补充,所以一年不是365就是366。
1、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结构来看一年365天
我们知道木星的一年可超过一万天,而金星上一年却不到一天,每颗行星一年时间与其演化历史息息相关,甚至在一个恒星系统形成时就奠定了每颗行星的轨道周期。ALMA天文台拍摄到一个遥远的太阳系正处于形成期,科学家研究了这个恒星系统内部的结构,发现在某些轨道上聚集了大量的团块物质,暗示各大行星已经初具规模。
当一个恒星系统逐渐形成时,各种空间碎片和尘埃开始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某个轨道上聚集了更多的物质,最终成长为行星这个级别的天体,在早期的原行星盘时期,各大行星从诞生之初就获得了特殊的角动量来维持公转的进行,这有点儿像第一推动力,此后恒星系统内行星的公转方向基本就确定了,但并不排除某个特殊的事件让行星的轨道出现翻转,进而影响公转方向和自转周期,
事实上,我们从各大行星不同的公转周期可以看出,行星在一年内公转所花的时间与涉及到诞生之初的任何一个事件。比如太阳系内的金星,其速度要慢与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而且自转有些向后倾斜,科学家认为金星在太阳系原始尘埃云阶段遭遇灾难性的撞击,可以认为这场撞击打翻了金星原来的面貌,最终影响到现在金星公转一年所花的时间。
地球一年所花的时间与其形成之初所受到的引力作用有关,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一周所花的天数也同样源于太阳系早期的原行星盘时期,因此我们现在所描述的一年365天起源可追溯到太阳系的形成初期,有研究指地球自转周期的定格还受到一次天体撞击的影响,这次惊天大碰撞进一步确定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2、从古代历法来看一年365天
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主要根据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
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
看起来,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
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王莽篡汉是哪一年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王莽之所以会被后人认为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是因为他篡汉之后的很多改革措施都很有现代色彩,王莽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奴隶制度的改革,还有他的很多现代化的发明,比如游标卡尺,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备受历史的争议。不过王莽身上真正受到历史关注的地方,还在于他的一些改革举措上,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前的改革举措,王莽被人认为是穿越者。王莽穿越的证据有许多,比如他破天荒的提出土地国有,可以平均分配给百姓耕种,只是不再允许私人随意的买卖土地;比如他在奴隶制度的改革上,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王莽却提出禁止奴隶的买卖,这难道不是人权思想的体现吗?另外王莽在位的时候格外的喜欢钻研科技发明,他发明的游标卡尺,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一模一样,据说历史上王莽还曾尝试过让人制造过飞行器,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最后没有成功罢了。从根本上来说,王莽的思想的确很前卫,却根本...
· 壬辰年是哪一年壬辰年属什么
壬辰年是哪一年壬辰年属什么中国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9年称“壬辰年”。壬辰年的生肖:辰龙公历年份数除以60余32,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9,可得干支历中纪年所对应的干支,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而农历借用干支来纪年时是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壬辰年”。干支历和农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二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注意,网上万年历,多以壬辰年始于立春,皆正确无误,这是千百年来官方和民间的普遍做法。只有极少数标记不当,需要引起注意。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未经御批,不准翻印。直到清乾隆十六年才准许民间翻刻官印的黄历。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2012年、2072年、2132年......
· 巨鹿之战简介巨鹿之战是哪一年发生的战争?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名称:巨鹿之战地点: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时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参战方: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秦军战争性质:秦军主力与各路救赵起义军总决战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中,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城下,进行了歼灭秦军主力的一次战略决战。秦二世二年闰九月,章邯击败赵军,攻占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歇、赵相张耳由信都(今河北邢台市)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自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修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补给王离军。赵将陈余、张敖、燕将臧荼、齐相田都等先后率军于巨鹿外围救赵,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巨鹿守军兵疲粮少,危在旦夕...
· 北极的一年
北极地区的多数地区为冰雪覆盖,冬季冰雪覆盖面积为73%,夏季为53%.北冰洋上浮冰的平均厚度为3米.北极地区的永久性冰雪主要集中在格陵兰地区.格陵兰岛的84%为冰雪覆盖,大陆冰川的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冰层平均厚度达2300米.北极地区的冬季从11月起直至下一年的4月为极夜时期,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20-40)℃.北极地区的夏季为7、8两个月,为极昼时期,最暖的8月份平均气温只有-8℃.在西伯利亚观测到的历史最低温度为-70℃.北极极点的历史最低温度为-59℃.
· 揭秘:为什么弘光政权仅存在了一年?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清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明末崇祯时期,祖大寿和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洪承畴麾下的洪兵、卢象升麾下的天雄军、孙传庭麾下的秦军、左良玉麾下的湖广军在严重的内忧外患中锻炼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凭借这些军队,皇帝朱由检才勉强稳定了局面,甚至在崇祯十一年还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但是由于崇祯皇帝在内忧上剿抚失策、在外患上战和两难,最终导致了这些军队相继败亡。崇祯十二年,卢象升在蒿水桥之战中殉国,天雄军败亡;崇祯十五年,明军在松锦大战中惨败,洪兵败亡,关宁铁骑和秦军遭受重创;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于潼关,秦军败亡;崇祯十六年,以左良玉麾下湖广军为主力的明军与闯军在朱仙镇决战,结果明军惨败,湖广军精锐尽丧。自此以后,面对愈演愈烈的内忧外患,再也没有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出来帮崇祯皇帝朱由检稳定局面了,以至于闯军自陕西出发进攻京师时,沿路的明军除了周遇吉所部之外,不是闻风而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