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秀才虽然里做官还很远,但是身份并不低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5
转发:0
评论:0
秀才虽然里做官还很远,但是身份并不低,在很多影视剧中的印象,大家普遍会认为秀才是一副“穷酸相”,而这么想就进入了一个误

在很多影视剧中的印象,大家普遍会认为秀才是一副“穷酸相”,而这么想就进入了一个误区。

其实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虽然离金榜题名还有很遥远的路。但考中秀才也是一个士子一生中第一次可以亲身体验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荣耀。

提起秀才,很多人都会想起“穷酸秀才”这个历来被人熟知的词汇。别看秀才不起眼,即使当了秀才,离做官也还是八字没一撇。《儒林外史》中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他那个杀猪的老丈人还是不把他放在眼里,还会羞辱他。

但其实大部分秀才并不穷,至少以后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大改善。一则普通人家的婚丧之事都要请秀才主持,红包是少不了的;二是如果继续读书成了生员,每年还可以从官府获得一定的银两补贴。

最重要的是,中了秀才就有可能通过社会地位的提高而谋求经济地位的提高。在清朝,中了秀才虽然不能一步登天,但身价上至少比平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功名的老百姓见了地方官要叩头下跪,称呼县官为大老爷(清朝的官员只有知府以上才能称大人),秀才则可以不拜,自称生员,与知县谈话有座位坐。

第二、在清朝,读书人的屁股开始变的宝贵,犯了罪轻易不能打。而一旦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屁股更是动不得,县官连打的权力都没有,最多只可打手心,而且要老师(学官)才能打,不能由衙役打,因此秀才比衙役的地位高,下等人是不能随便打上等人的。除非那个秀才犯下了重大罪过,由知县禀告藩台革去秀才功名后,方可受普通刑罚。

第三、秀才可以不应徭役之征,连自己家的房屋也可以立马升高,比普通人家的房屋高出三寸,因此秀才头上可以戴三寸的顶子。

在北方一些地区中了秀才还可以免除几亩地的官租,南方则没有,这是由于经济、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的。

秀才能享受这么多的特权,老童生们当然拼了命也要考一个秀才。清人冯友兰的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当过县令,在他的《三松堂自序》中冯父有句话:“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出一个秀才,能耕读传家,虽然没有官宦之家显赫,却比普通百姓之家风光。”

这还不是全部,中了秀才虽然还不能当官,但却很容易成为一名绅士。中国的封建王朝虽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天高皇帝远,皇帝的势力只能到县一级,县官作为皇帝的代表存在于地方,而大多数的老百姓一辈子并不需要见他。

官员更替乃至改朝换代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也远非那些上层人士感受那么明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情形不仅存在于桃花源,现实中照样存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有饭吃就行,那个闲心操不上。

在那个时候,老百姓主要靠地方的绅士、宗族制度来维持秩序,人民内部的矛盾由这些有德望的人出面往往就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调解。特别严重的案子或许要族长开祠堂在祖宗面前进行审判,但大家对于惊动祖宗的神灵很不安,这种事情一般很少发生,更不要说到县衙打官司了。

在这种士绅自治的体制中,秀才们自然成了绅士们的主力,因为能考上举人的都排队等着做官去了。绅士除了当不上官的还有当官退休的这两种人,而退休的人一般都老了,总比不上那些年富力强热心公共事务的秀才们。

这些秀才绅士们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自然也享受了种种好处,积累了人脉,致富的门路自然也就多了,不少人开始从无产阶级发展到地主阶级。

事实上,以前的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和谐的,绝不是阶级斗争中讲的那么势不两立。

由于秀才这两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可开发资源,许多尚未婚娶的新进秀才成了媒人眼中的香饽饽,而那些官宦人家、富有家庭也喜欢为家里的小姐物色一个秀才做新郎,哪怕对方是穷光蛋也在所不惜。

很明显,大家都把秀才看成是一个潜力股,虽然现在股价低,但是不排除一飞冲天的可能性。所以还有句古话,虽然糙一点但却很真实“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秀才的能量,看看现在考公务员的热度,就能理解当时科举考试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虽然靠花钱做官,但是清正廉洁成为楷模被世人传颂!
他虽然靠花钱做官,但是清正廉洁成为楷模被世人传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汉书》中,他被评为汉代以来,地方官政绩第一人。他,就是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西汉名臣,官至丞相。黄霸从小喜欢学习法律条令,立志当官。汉代以来,朝廷将一些有才能技艺的人统计上报,等候任用。这些人称为"待诏"。黄霸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黄霸早已等不及了,想要尽快当官。由于家境殷实,他便花钱买官,成为补侍郎谒者。起初,黄霸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为官不久,他就因为兄弟犯罪,被弹劾罢官。还没过足官瘾,就被罢免了,黄霸十分不甘心。不久,他又通过给朝廷捐粮食的方式,再次当了官,负责掌管郡里的钱财、谷物。黄霸画像没想到,这一次黄霸把握机会,不仅政绩突出,而且官运亨通。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顺应民心,宽缓刑罚。汉武帝统治末期,对外穷兵黩武,开疆拓土;对内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社会...
· 寻访稀有姓氏:底大夫姓“底”,但是医术可不低
祖籍河北省易县南百泉村,那个村不大,但村中姓底的却不少,并且都是回族人。因为自父辈就离开老家,对于姓氏来源比较模糊,只记得老人说和阿拉伯人有关,当初只有河北、河南两地有这个姓,后来又有一部分流入到了山西晋南一带。“底这个姓,可不好说故事呀!底部、底下,总给人一种垫底儿的、不向上的感觉。”昨日下午,回忆起底姓带给自己的趣事,40岁的底卫东先呵呵地笑了。他说,他一般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彻底的底”,除此,他还特意给女儿起名底亦澎,想让“底”也澎湃起来。在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宣传栏上,身为副主任医师的底卫东的介绍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还有姓底的?不是写错了吧!”而知道的病人常常会笑着说:“底大夫姓底,医术可不低呀!”先后在大同、西安等城市学习生活过的底卫东,每次碰到陌生人需要自我介绍,都要为姓氏费半天口舌。“口头介绍时,对方还不以为然,以为是把狄的发音发错了。但需要填表时,听的人往往要写好几次才能...
· 刘备虽然穷,但是家庭出身不比曹操差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吴魏联合搞死关羽,吴那边又属于偷袭方,在加上蜀吴联盟这一条就更加掉分。主要是关羽面对的不是一个对手,吕蒙加的分自然会少很多,在加上属于偷袭性质,蜀吴又是联盟(还是我说的那句话),分不会高多少。吕蒙打败关羽只是让他在历史书记了一笔,后面的人只会觉得他们背盟偷袭,而且武庙完全不能跟关帝庙有的比,关帝庙就只属于关羽一个人,就好比跟武侯祠一样。东吴想杀关羽就必须吞并巴蜀,否则巴蜀存一日,孙权不得安生一日。只杀关羽而不能吞并巴蜀,就好比引火烧身,因小失大。孙权之所以能够安全度过后期,真得感谢陆逊的一把火,诸葛亮的一句话。没有陆逊,东吴必定脱层皮,很难挺过去曹丕后来的南征。没有诸葛亮的上台调解,随便来一个类似张飞刘备的军方强硬派搞事,国仇家恨之下(夷陵惨败,蜀地不知添了多少孤儿寡母),江东与巴蜀之间绝对会继续斗下去,不死不休,孙权肯定会惶惶不可终日。...
· 曹操虽然有很多儿子,但是最疼爱的却是他!
曹操一生有20多个儿子,其中最出色的4个,他们就是:曹丕、曹植、曹彰、曹冲。对于曹丕、曹植和曹彰3人老兵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曹丕文武兼备,但文学修养不如弟弟曹植;曹植凭着七步成诗,成了网友心中最出色了文人;曹彰是曹操儿子中唯一的武林高手,老兵前面也说过,有网友称曹彰的武力可能不输于赵云和马超。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曹冲,他虽然在《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他的名气可能还胜过他的几个哥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兵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有一篇课文叫“曹冲称象”。所以说很多中国人在懂事以后了解的第一个曹操家族的人就是曹冲,他肯定也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只是可惜曹冲是曹操几个出色的孩子中最短命的一个,他仅仅活了13岁就死了。关于曹冲的死,历史上记载了几个很值得让人回味的故事,首先是在曹冲重病之后曹操想起了华佗,他感叹道:真的不该杀死华佗呀,害得现在我的冲儿没有人来救他。但是曹操并不死心,没有了华佗...
· 洪秀全想考秀才,但是第一关就过不了
在古代,比如说清朝,如果你想进入仕途,想要做官,要写得一手好字是最基本的。如果字写的歪歪扭扭的那么就断了考取功名的心吧。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府试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次参加了广州府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其实,清朝的科举相对于其它朝代要严格以及公正许多,因为清代对于科举选拔人才有特殊的检举制度,并公布考生试卷,一旦发现科场舞弊,格杀勿论,没收家产!纵观清朝将近三百年,总共才发生3起科场舞弊案。清朝考一个秀才的难度与现在的本科第二批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