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快被遗忘的民族,人数很少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8
转发:0
评论:0
快被遗忘的民族,人数很少,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其实民族的划分也是一个学问。其中就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其实民族的划分也是一个学问。其中就包含的很多历史的因素。

但划分嘛,毕竟是行政手段,所以有的划分就去繁就简。尤其是一些人数不多,而且类型又多的,不像蒙古族、满族、藏族这些比较大的少数民族,还有这段时间搞得全中国网络都蓝瘦、香蓝菇的壮族。这些民族定型时间久,就比较好划分,但有一些就不容易了。比如白族。

白族这个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正式定型的,它是把大理昆明一带习俗比较相近的一些族群划为了白族,他们原本不叫白族,而叫那马、勒墨、七姓民,还有叫南京人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明朝的时候,南京曾经向云贵高原大量移民,去了很多南京人。这些南京人到了云南,跟当地融合,竟然成了少数民族。比如很多云南人家谱记载,是南京柳树湾迁过来的。

总而言之,这些民族习俗相近,但略有区别,而且每个族的人数又不是特别多,在尊重大家的意愿下,统称为白族。

大抵都是这样的方式,因为中国地方太大了,很多地方有一些族群非常特殊 ,但人数不多,你要单纯列一个吧,又不好管理。只好大家组合一下,统称一个民族。

比如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丽江市,是非常有特色跟文化气息的一个少数民族,丽江大家都知道,旅游圣地,但其文化也很优秀。他们有自己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其特色的戏曲也非常好看。

这样的文字 ,估计没人能认全吧。

不过,有一个族群因为被归入纳西族而感到不太愿意。这个族群就是摩梭族。

摩梭族主要居住在中国最美高原湖之一的泸沽湖,他们的民族成份很特别,它分两块,在四川的一块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后代,是当年蒙古帝国南征时留下来的蒙古人,在云南这一块被认为纳西族。

其实他们可能是很早就生活在云南的远古羌人,不过他们的生活习惯又确实跟蒙古人很像,比如喜欢配刀穿马靴,戴毡帽。乍一看就是一个牧民,其实他们也不是牧民了,就在一个高原湖边,以耕种为主。

而他们本身也自我认同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不是纳西族,也不是蒙古族,就是摩梭族。

从生活习俗上看,他们也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大家可能听过,摩梭族还保留着母氏社会的痕迹,比如走婚制。

什么叫走婚制呢?就是不嫁不娶。男方要是碰到心爱的女人,双方情投意合,男方晚上就爬到妇方的闺房去,到了天亮就回家。而生下来的小孩当然就归女方了。新生儿就收女方扶养,其中舅舅要帮忙。因为自家的舅舅晚上去别人家走了婚,白天也是要回到自己家里的。

家中辈份最高,地位最高,实行管理者身份的也是家中最年长辈份最高的女性。

这个生活习俗是其他纳西族没有的。另外提醒一下,游客去了那里玩,可不要想着深度游,也想走婚一下,半夜爬人家的窗户,要是被打或者被敲,那就怪自己吧。

要尊重别人的习俗,别人的习俗你可以了解,但不要当作猎奇的事情去做。

这样一来,摩梭人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一个民族啊,为什么要划到纳西族呢?其实啊,摩梭族有一些跟纳西族还是很像的,尤其是明朝之后的木府时期,丽江是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向外有文化辐射,摩梭族自然与纳西族有一些融合。

现在,摩梭人也提出,确立自己的民族属性,这个要求也得到了重视,现在也确认他们是摩梭人。而摩梭文化也成为丽江旅游中最为奇特而神秘的一张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百家姓》唤醒一个快被遗忘的民族记忆!
中新网北京3月30日电(罗攀)今日,文化学者钱文忠现身北京宣传节目《中华百家姓》。说到中国传统文化,钱文忠解读,它有别与其他文化最大的特点实际上是“家族文化”,“(因为)中国的家族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钱文忠任《中华百家姓》评委嘉宾今日,季播原创节目《中华百家姓》在北京召开启动发布会,宣布著名文化学者钱文忠将担任评委嘉宾,来解读姓氏密码。据了解,《中华百家姓》节目将以寻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百家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家规家训,家传家教,名门望族,名人轶事等姓氏文化,唤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共鸣。对于加盟《中华百家姓》,钱文忠坦言:“我受到了一种震撼,(因为)终于有这样的一线卫视平台来播(类似文化节目)了。”钱文忠说,自己在中央电视台讲了3年的“百家姓”,原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普及过程,“没想到播出后出乎我们的意料,社会对我们给予了特别大的关注”。对于原因,钱文忠后总...
· 被遗忘的战争
被遗忘的战争点击量:295发布人:zxq咸同年间广东高明县的土客械斗本文写于1999年,是我研究生时的习作。当时参与整理两广总督府的档案,于是利用档案中的有关材料,结合方志、实录、文集等,写了一点自己的心得,最初在香港“清代州政府与地方社会”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想法,后来写成文章,在首届两岸三地研究生研讨会上报告,收入由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的《两岸三地“研究生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研讨会论文集。咸同年间广东高明县的土客械斗咸丰四年至同治五年的12年间,在红兵起事抗清的背景之下,广东西路[1]的土客矛盾陡然激化,大规模械斗事件此起彼伏,自广州府至肇庆府,祸延六七邑,史称土客械斗或客匪之乱。此场大冲突不仅事涉土客双方,而且与地方政府、绅士、官兵、团练、会匪、红兵等密切相关。本文将叙述该时期高明县的土客械斗的情形,以期了解这一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2]一据...
· 遗忘
遗忘的生理学机制根据目前大脑研究对解释记忆的生理基础所提出的理论,人在记忆的时候,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特异的突触联系。当人要记忆多件事物的时候,这些单个的突触联系就会成为“网络”。网络带来的好处是,当信息需要被读取的时候,过程的切入点并不一定要是该信息本身,还可以是该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再遵循这个切入节点与所需信息的节点之间的连接(该过程被称为联想),大脑就可以同样得到需要的记忆信息,并且将它装载到“内存”中。这也解释了某单一的事件与其他事件建立的联系越多,就越不容易被遗忘。相反,孤立的单个事件容易被遗忘。遗忘从此有两种:第一种是记忆突触联系的消失。第二种则是记忆突触暂时失活。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就是大脑读取该信息的尝试失败。但第二种解释更能说明,为什么人对“有印象”的事物,能更快的再次去接受或是再记忆。这也是预习被提倡的原因。而复习,则是大脑不断重复读取某信息,一方面重新激活那些失活了的记忆...
· 中国帝王很少御驾亲征,为什么少数民族帝王可以?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皇帝御驾亲征。我们可以列举出一长串帝王名字:汉高祖刘邦、蜀汉昭烈帝刘备、孙吴大帝孙权、曹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高贵乡公曹髦、前秦苻坚、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炀帝、唐太宗、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海陵王完颜亮、金末帝完颜承麟、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武宗、皇太极、康熙。其中前秦的苻坚,北魏的拓跋焘、拓跋宏,辽金元清的皇帝算是少数民族,汉人皇帝亲征的也不在少数。此外还有一些帝王在没当皇帝之前参加过一些征战,或者是死后被追封为皇帝。从分布来看,亲征的皇帝主要集中在开国初期,皇帝们需要亲自统兵,建立自己的帝国。随着国内逐渐安定,官僚体系成型,皇帝就不需要亲征。有的...
· 褚河镇缘何姓褚的很少?
褚河镇名字由来关于褚河镇名字的由来,据民国《禹县志》记载:“褚河即颍河因地而异名。”可能是由于颍河穿境而过,现在的褚河镇在许禹路上修有褚河大桥,褚河大桥为双向八车道,雄伟壮观。乾隆绍志曰:以褚姓所居得名。《汉书》称:“所谓郡大姓褚氏是也。”由此可见,以前褚河镇因褚姓聚居才得名。然而如今的褚河镇却几乎没有褚姓人家,只在褚河镇向东两公里路南,有个楚庄。两个“chu”字,音同字不同。它们之间应该没有必然联系。褚姓起源查看褚姓起源,有历史记载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周朝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商丘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爵为公,国号宋。宋国从微子启起,传位到第二十三位国君,就是宋共公。宋共公儿子为段,字子石,被分封食采到褚地。段这个人因品德很高尚,褚地的人都学习他,尊敬他,把他当老师,久而久之,人们称他褚师。褚师就成了褚姓的始祖。《二十五史·新唐书》卷七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中就有明确记载:“褚氏出自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