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8
转发:0
评论:0
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文化知识   清明,今年首次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带来了

文化知识   


清明,今年首次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带来了便利,但祭扫只是清明节的一个方面,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节日习俗,今天不妨让古人来教教我们怎么样过清明节。
  
  清明: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又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乾隆皇帝就曾下令制作年节专用瓷器,而到了道光时期特制,亦有烧造,其中就有一只粉彩清明诗意图碗(图1),碗心绘青花花卉图,外壁绘杏花开放之际,高士举伞问路,童子遥指田间村舍,恰合唐代诗人杜牧名诗《清明》之意旨。
  
  踏青:春光明媚草木吐绿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清代大画家蒋廷锡在丙申(1716年)创作的《清明双燕图》(图2)立轴中就展现了这样的景象。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说法。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清明踏青的活动非常丰富,常见的活动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习俗。正是“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国画中国宝级的第一长卷《清明上河图》(图3为其中的一段),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日的民间百态,其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休假:守护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清明休假制度,为人们祭祖扫墓、亲近自然带来了便利,而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将是对这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对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立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无疑都有直接的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国古代人是如何过清明节的?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然而,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
· 清明节怎么过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
· 古代人怎么过七夕节?古代男女怎么过七夕的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因此,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近年,这一天又有了“中国情人节”的说法。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纪念七夕这一天、在七夕这一天祈愿,往往也都围绕着“心灵”、“手巧”这两个主题,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特别是古代,这些风俗是异常丰富而多彩的。乞巧节纵观七夕民俗活动,多与七夕民俗的两大主题:“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发展出的习俗。同时又因为这两大主题与女人关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
· 揭秘古代生活细节古代人的生活是怎么度过的
你真的了解古代生活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平常的生活的生活都多姿多样,真是感觉生活在了好的年代,我们都感觉十分的幸福,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做做运动,美美容,玩玩游戏什么的。可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都是这么过的?这些细节你看了以后会大吃一惊!首先我们说一说读书这一块啊。我们现在人看书,都是书本或者手机上看,那么在古代可就不是这样了。古时候的书都是竹简做成的,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学富五车这个词就是讲的战国时代的事情,说的是一位名家施惠是怎么勤奋学习的。他每次出门都要看书,都要带上五车的竹简在路上看书,这个车指的马车或者牛车。估计这一路下来也看不了多少,这五车竹简估计也没几本书,顶多和现在的一本三国演义差不多了。我们现在人上班都是准时准点的,还要打卡。那古代人是怎么上班的呢?看到他们上班,我们现代人会感觉幸福得不得了。他们春冬季节早上6点就要上班了,到了夏秋两个季节...
· 揭秘: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网络配图唐代中秋行“拜月”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