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的历史由来已久
盗墓,是进入他人坟墓,作出不问自取的行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墓葬破坏现象仍然遗存到现今。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
《庄子·杂篇·外物》写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这段文字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大儒教小儒盗墓偷死人口中珍珠的场景,“东方作矣,事之何若?”与天亮鸡鸣不摸金一个意思,这是大儒让小儒动作搞快点。虽然庄子这段文字有讥讽儒家的意味,但是反映了盗墓这勾当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干这事儿不分身份与阶层。
司马迁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ぜ保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从这段话可看见中山国的男人们休息方式很特别,喜欢盗墓。从侧面反映了先秦时期民间的盗墓行为十分猖獗。
有葬必有盗,何况风光厚葬,历史越悠久的文明古国,盗墓也越猖狂。例如古埃及金字塔,除了图坦卡门的墓,所有的法老墓基本都被盗了个一干二净。还是《吕氏春秋·安死》一文说得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_之墓也。”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寝及历史上有名之墓葬所受之被盗遭遇比起埃及金字塔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发生在中国的系列知名大型盗墓事件皆非民间的吃瓜群众所为,反而都是由有权有势的上层人物或者当世枭雄所为。
这类盗墓行为的特点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无原则、无底线。其中鼎鼎大名的盗墓首领有项羽、董卓、曹操、温韬、孙殿英。虽然黄巢为了盗乾陵发动了四十万军队挖了半座山,但鉴于黄巢同志最后连墓道门都没有找到,所以就不能把他列为上述盗墓首领之列了。
关于项羽挖掘秦墓、董卓洗劫汉朝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温韬盗挖唐朝十七个皇帝陵寝的事情,正史与野史都有记载,所以基本属实。而孙殿英盗掘慈禧与乾隆的陵寝就发生在近代,铁证如山,更不容置疑。唯独说曹操是盗墓首领,历史证据略有不足,感觉曹操或许有点受冤枉。
曹操是盗墓贼的说法来自哪里?来自《昭明文选》中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由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执笔,檄文写到:“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此段檄文指责曹操挖掘梁孝王陵寝,而且是曹操亲自带人动手。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曹操还专门还设置了 “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两个职业盗墓官职,因此曹操大军所过之处没有坟墓不被挖掘的。陈琳的一纸檄文,从此给曹操扣上了盗墓贼的屎帽子,罗贯中后来写《三国演义》抄录了此文,《三国演义》的民间传播更是让曹操“黄泥巴掉裤裆头,不是屎也是屎”了。因此后世的很多盗墓贼奉了曹操为职业盗墓的祖师爷。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书更是对吃瓜群众普及了“摸金校尉”一词。
《昭明文选·为袁绍檄豫州文》一文虽可以给曹操扣屎帽子,但是很难给曹操扣铁帽子。因为《昭明文选》只是一本诗集而不是一本史书。如果仅凭一篇文学作品就给曹操戴帽子是不是过于草率和敷衍?再反观各正史,没有任何一本正史记载了曹操盗墓。比如陈寿的《三国志》,这本史书离曹操的时代最近。因为陈寿二十岁时,距曹操的死也不过三十三年。因此陈寿撰写《三国志》时应该不会不知道陈琳的这篇檄文,但《三国志》中并没有收录陈琳的这篇檄文。可见陈寿对陈琳的这篇檄文内容有质疑,认为史料价值不大。大文学评论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檄移》一文中写到:“发丘摸金,诬过其虐”,意思就是刘勰认为陈琳檄文中关于曹操盗墓及设置“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是对曹操人身的诬蔑。
其实我们用正常的思维也能得出曹操有可能被冤枉的结论:(一)陈琳为袁绍做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袁绍的敌人曹操进行谩骂与诋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二)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名政治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想占据国家政治与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想收拢天下民心,会去挖掘汉朝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吗?甚至像陈琳所说,曹操大军所过之处,无墓不挖,无骸不露吗?我们不能把曹操的政治水平和董卓的水平划上等号,哪怕是略等于。
虽然我们不能把盗墓贼的帽子扣在曹操身上,但也不能说曹操的军队就完全没有盗墓行为。我们只能说曹操应该不会主张自己的将领与军队进行盗墓,自己更不会去亲自带人去盗墓。但是乱世之中,很难保证下面的兵哥哥们自己不乱来。
比如唐朝时期的郭子仪,他就承认自己统领军队作战时,军队中就多有盗墓的行为,而且连郭子仪自己父亲的墓也被别人盗了。难道你说郭子仪就是盗墓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所以,历史中这些大名鼎鼎的盗墓首领中,曹操或许是最冤枉的。
自古以来盗墓掘坟不外乎两件事情:一是报仇,二是图财。报仇者,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是也;图财者,董卓、温韬、孙殿英是也。但在中国盗墓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盗墓即不为报仇也不完全是为了图财,而是为了图刺激好玩,搞搞新意思,这是我见过的最无厘头的盗墓原因。这个无厘头的盗墓者就是西汉的广川王刘去。
这个刘去是西汉的一个诸侯王,是汉景帝的曾孙,他的封地大概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其实正式中并未记载刘去盗墓,只是《杂记》中对刘去盗墓有详细记载。不过毕竟《杂记》乃是一本历史笔记集,作者也不详,有人说是汉代的刘歆,也有人说是东晋的葛洪。所以《杂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历史地位,但权威性不如正史。即使《杂记》存在史料的瑕疵,但关于刘去盗墓之事我却很笃定的相信。
原因有两个:第一,刘去是个变态,他到底有多变态,大家有兴趣自己去阅读《汉书·景十三王传》。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盗墓,所以关于刘去的变态我在这里就不发挥了。一个变态的人为图刺激好玩去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干盗墓的事情是很符合逻辑的。第二,根据《杂记》记载的刘去盗墓情节,如不是真正身临其境去干过的人,很难编撰出这些内容。恰好作者在文中已经说明,他之所以能获知这些详细内容,因为是好朋友的祖父曾在刘去手下做过中尉。《史记》与《汉书》没有进行记载,必有其当朝的政治原因,所以我更相信《杂记》的史料。
话说《杂记》的记载,刘去把自己封国内的所有古墓都挖掘了一遍。比如有魏襄王冢、魏王子且渠冢、袁盎冢、晋灵公冢、幽公冢、栾书冢。通过《杂记》对刘去盗墓的详细描述,我看到了最真实最历史的“鬼吹灯”。刘去盗墓,给我们留下了三篇“盗墓笔记”:
(一)帝王陵寝很难挖且确实暗藏杀机。刘去挖掘襄王墓时,发现襄王墓上面全是用铁水灌注,他们开凿了三天才打开墓穴。墓穴打开之时,里面冒出了浓得象雾一样又苦又辣的黄色气体。这个黄色气体对人的眼睛和鼻子进行强烈的刺激,使人无法进入。刘去不得以只好暂时用兵把守,等了七天黄色气体才出尽。
(二)中国先秦防腐技术高超。刘去挖掘且渠冢、晋灵公冢与幽公冢时,都发现里面的尸体不腐烂。特别是且渠冢石床上有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全都二十来岁。两具尸体头朝东裸身躺卧,既没有盖被也没有穿衣服。他们皮肤的颜色象活人一样,鬓发、牙齿和手指也看不出同活人有什么差异。这个场景吓得刘去屁滚尿流地滚出墓穴,然后象最初没挖掘时的样子对墓穴进行了掩盖,套用《鬼吹灯》一书中的话就是刘去害怕“两个粽子尸变”。
(三)墓地发生灵异事件。刘去在盗掘栾书墓时,发现墓穴中有一只白色的狐狸。这只白狐狸看见有人来就跑了。刘去的随从们追赶着去刺白狐狸,但是没能成功,只是把它的左脚刺伤了。当天晚上,刘去就梦见一个男子,鬓发眉毛都是白的,走进来对他说,“为什么刺伤我的脚。”并用手杖敲打他的左脚,广川王睡醒后,脚肿痛生疮,一直到死也没有痊愈。一个封闭的地下墓室,没有食物且氧气不够,为什么会出现白狐狸?刘去刺伤白狐狸后即做怪梦还落得一个终生痼疾,你说灵异不灵异。
盗墓乃是损阴德之事,项羽、董卓、温韬、孙殿英与刘去最终都没落得好下场,你见过因果报应饶过了谁?不过反思厚葬之习俗也确实存在问题,《周易·系辞》里面就说过:“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因此孔子、墨子反对厚葬,《吕氏春秋》的思想也发反对厚葬,见过汉末猖獗盗墓现象的曹操特别叮嘱后人一定要对自己薄葬。
其实话说转来,寻龙分金,点穴觅地,风光厚葬又有什么意义?皇帝陵寝的风水是最好的,皇帝很少是葬的,但是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千秋万代!也很少有帝王陵寝能够完好无损!所以还是《吕氏春秋》的那句话说得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_之墓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