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0
转发:0
评论:0
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

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点翰林”。而二甲出身的那些进士们想进入翰林院还得要经过朝考。

在朝考中脱颖而出的将进入翰林院,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名为“庶吉士”。一般被选入翰林院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还要经过面试,任你答卷做的再好,但是长成歪脑袋斗鸡眼的,也是没有机会入选的。

翰林院的这些翰林们被视为朝廷的“储相”,是高级官员的储备人才。但是这个衙门没有高收入,翰林院的庶吉士每月可以得到户部提供的四两多银子的生活费,这个待遇相当于一个知县。

当然进了翰林院应酬太多,逢年过节又要给老师和官员送礼,这点银子显然是入不敷出,而他们也不像知县那样有贪污的机会,生活过的自然就十分清苦。以至于在京官中有“穷翰林”之说。到了康熙年间,朝廷规定每年由盐政补贴翰林院一千四百两银子,按人数分。即便翰林的日子过得紧,但是大家都会抢着去吃这个苦。

物质生活上有所匮乏,不过翰林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皇帝对翰林尤其重视,在许多制度上都体现出来,比如清朝的服饰制度非常严格,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朝珠,三品以上才能穿着貂褂。而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们只是七品的小官,但是皇帝为了表示恩宠,也允许他们带朝珠、穿貂裘,这是一种特殊的待遇。

这班翰林不仅在穿戴有特殊照顾,就连出门拜客的名片也都与众不同。当时的风气,凡是一位新进士、新翰林,出来拜客的名片特别大,本来七寸的名片,放大到近尺。而名片上的字也很大,一个字足有两寸多。

翰林们的面子很重要,所谓的“穷翰林”的提法,很可能不是别人,而是翰林们自己先哭出来的,因为当官穷不可耻,反而光荣。但是如果个个当官的都是循规蹈矩领着自己的那份俸银,这个天下也就太平了。

翰林最好的发财机会就是三年一放的学政和主考,学政是最肥的差,靠着各种潜规则,出去一趟多则数万两银子到手,够吃一辈子了。其次是乡试主考,出发时可以从户部领到几百两银子,但由于沿途都有驿站招待,实际上这钱花不出去;而且考完试地方上还要孝敬一笔价值不菲的“辛苦费”,一次出去最少也可以收获几千两。

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不过是同知县一样的七品芝麻官,不过他们一旦外放学政、主考后,来到地方上其地位远不是同级的知县能望其项背的。

按清朝制度规定,知县想见总督、巡抚得上手本、称卑职,行庭参礼。而同是七品的编修、检讨来地方当学政或主考却可以和督抚们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很多地方上的官员还要排队去“慰问”他们。

在京城,翰林们除了编修各种书籍以外,级别高的还要担负起皇子皇孙的教育以及皇帝的顾问。所以有两个地方和翰林的关系密切,一是上书房,二是南书房。

上书房是皇子读书的地方,清代有硬性规定---非翰林不能当皇子的老师,而这些学生中将产生未来的皇帝,老师自然也师凭生贵。

南书房是翰林们轮值以备皇帝顾问咨询的地方,在此入值的翰林官统称“南书房翰林”。皇帝以南书房为媒介,除了同翰林们探讨学问外,还可以了解皇宫内外的情况,体察民情,并借此考察翰林们的德才;而翰林官们通过南书房为载体,也搭建了一座与皇帝沟通的桥梁,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的“穷翰林”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除非这个翰林生性有洁癖,闻到铜臭味就避而远之,或者读圣贤书读的走火入魔了,真的按书上一板一眼的那一套来处事。

翰林在明清时候的荣誉是至高的,要想当上内阁大学士这个文官的最高品秩,前提就得是翰林出身。不仅生前翰林的地位尊贵,就连死后也能体现出来。

中国是个很重视“死”的国家,“怎么死”或者“死出什么体统”是个很让人计较的问题。官员死后的谥号事关个人和家族的荣誉,在活着的时候就要为之努力。

清代的谥法规定,大臣非翰林出身者不得在谥号中用“文”字,有清一代极少例外。比如左宗棠,因为他太平军以及平定新疆的巨大功勋,才破例由举人出身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封恪靖候,死后谥“文襄”。

所有大臣中的谥号又以“文正”二字最为尊贵。整个清朝总共有八位获得“文正”谥号,他们分别是:尚书汤斌、大学士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这八个人全是翰林出身。

翰林生前死后都如此荣耀,难怪大家挤破了头都要过把翰林瘾再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清水衙门翰林院:当官为何拼命往里钻?
翰林院是清朝数一数二的清水衙门,但奇怪的是读书人做官的人无一不魂牵梦绕的想金翰林,翰林院成了天下读书人梦想天堂。那么,导致这种原因是出于何总历史成因呢?在殿试发榜后不久,一甲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就会接到上谕,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视为最高荣誉的“点翰林”。而二甲出身的那些进士们想进入翰林院还得要经过朝考。网络配图在朝考中脱颖而出的将进入翰林院,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名为“庶吉士”。一般被选入翰林院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还要经过面试,任你答卷做的再好,但是长成歪脑袋斗鸡眼的,也是没有机会入选的。翰林院的这些翰林们被视为朝廷的“储相”,是高级官员的储备人才。但是这个衙门没有高收入,翰林院的庶吉士每月可以得到户部提供的四两多银子的生活费,这个待遇相当于一个知县。当然进了翰林院应酬太多,逢年过节又要给老师和官员送礼,这点银子显然是入不敷出,而他们也不像...
· 精灵宝钻
内容《精灵宝钻》分为五大部分。埃努的大乐章TheAinulindale维拉本纪TheValaquenta精灵宝钻争战史TheQuentaSilmarillion努曼诺尔沦亡史TheAkallabeth魔戒及第三纪元OftheRingsofPowerandtheThirdAge这五大部分被一些读者联想到《圣经》的三卷。这五大部分,作者称从精灵语翻译成英文。这些部分最初是分开的写作,但作者J·R·R·托尔金明确地希望它们一起被出版。因为他在未完成重写这些不同的传记时就去世了,而克里斯托夫也提取了父亲—更旧的作品去填满这本书。《精灵宝钻》,与其它托尔金的作品一起被收藏,譬如《未完成的故事》UnfinishedTales和《中土世界的历史》TheHistoryofMiddle-earth,皆是托尔金逝世后才出版。这些作品,形成一全面性、但未完成之叙事,叙事描述一架空宇宙世界,《霍比特人》和《魔戒》...
· 钻(zuàn)姓
钻(zuàn)姓【摘要】钻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姓氏急就篇》。〔姓源〕其姓源各姓氏书未知其源。〔名人〕钻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有钻荼,是魏惠王的将领。〔供橱〕钻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六号供橱。钻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姓氏急就篇》。〔姓源〕其姓源各姓氏书未知其源。〔名人〕钻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有钻荼,是魏惠王的将领。〔供橱〕钻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六号供橱。
· 钻刀立誓
【成语】钻刀立誓【成语】钻刀立誓【拼音】zuāndāolìshì【解释】钻刀:古代立誓仪式。立誓人要从刀门下钻过,表示如果负盟,甘愿死于刀刃之下。【出处】清·李玉《牛头山》:“即当钻刀立誓,永受元帅鞭策便了。”
· 翰林院
名称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词最早可以在汉代扬雄的《长杨赋》中看到。由于汉代侍诏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称为玉堂署,而翰林院人员往往必须修史、考订实录,故又称为太史院。历史翰林院始创于唐朝。初时主要收集各类文学、医卜、方伎、书画方面的人才,供皇帝游乐消遣。自唐玄宗后,分出翰林学士院,负责为皇帝起草机密诏制,旧翰林院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唐朝之后,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经历过“两高三低”的变化。五代十国时期,武人得势,翰林势力大降。宋朝后翰林院结构得到规整,与科举制度的关系亦确立下来,权力达到唐以后第一次高峰。辽、西夏、金、元时期,虽仿效唐宋建立翰林院,以笼络汉族文人,但实权很少,辽朝更是将翰林院、国史院合并。明朝初期,翰林院恢复唐宋时的地位,达到第二个高峰。永乐朝之后,翰林院被内阁代替,逐步远离政治,成为撰修书史和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