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满人官员为何以自称奴才为荣?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6
转发:0
评论:0
清朝满人官员为何以自称奴才为荣?,在清宫戏中我们常能见到,好多大臣官职极高见到皇帝仍然自称奴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

在清宫戏中我们常能见到,好多大臣官职极高见到皇帝仍然自称奴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自称奴才的大臣都是满臣,只有满臣会自称奴才,而汉族大臣则大多数用“皇上”称呼皇帝,用“臣”自称。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还以为满人天生当奴才上瘾似得。其实在清朝,这是满族内部固有的主奴体系,是贯串清朝一朝的满族文化现象。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旗主为努尔哈赤及其嫡系子孙,八旗称呼自己的旗主满语为“领主”,我们后赖翻译成汉语为“主子”,与之对应的即为我们日常理解的自称:“奴才”。此说法是旗人内部的说法。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领主和家臣,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和家臣的关系。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并不太一样。

 

有清一朝,主奴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在乾隆之前,由于上三旗乃皇帝亲统之旗,皇帝本人即为旗主,上三旗的旗人能称皇帝为主子,对皇帝自称奴才,同时内务府为皇室服务,所以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也可以称皇上为主子。下五旗的旗主是各旗旗主王爷,所以下五旗的人只能称自己的旗主王爷为主子,而不能这样称皇帝。雍正帝就时常批奏折时告诫汉臣不要自称“奴才”,不合身份,用今天的看法是,你想当奴才还不够格。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被称为“八旗共主”所以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称皇帝为“主子”而自甘为“奴才”了。到了乾隆后期,为了便于统一认知,乾隆规定,公事上都称呼为“臣”,有请安、谢恩之类的可以自称“奴才”,汉军旗称呼严禁自称“奴才”,与汉人大臣一样以“臣”自称。

主奴文化统治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在清朝,满人作为整体的特权团体,有着独特意识识别性,即“满人是一家”。皇帝相当于这个大家族的族长,各旗旗主相当于家的主事人,而旗下满人则是从属于这个特权家族的成员。对外,他们依靠这个家族管理汉族、、藏族、回族等庞大的其他族群,从其他族群身上获得养分,对内他们团结在以皇室为核心的特权阶层中,积极壮大自己的族群,已获得分享权力的资格和能力。

为了以示与汉臣的区别,满族官员以这个特定称呼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而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满清一朝,满人集团为自己族群开辟的特权、特供的特殊途径异常快捷。旗人的奴才和包衣的权利甚至大过很多的通过科举而来的大臣,能被直接任命为显赫官僚。比如满人中的和�|,汉人中的李卫,曹寅等等。因为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所以在清朝一代,有人一旦被“抬旗”,整个家族都会出现欢欣鼓舞当奴才的场面。这证明他们终于进入到了特权阶层,可以享受更好、更多的待遇。

这种主奴关系不仅仅局限在高层,即使在农村田庄的群体中也很流行。将田庄挂在一个满洲旗人下面,自称奴才,从而避免纳税。每年只需给旗人主子定点上供田庄产出即可,每逢庄子里的婚俗嫁娶,身为主子的旗人还会赏下来金银物品,赏赐的东西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上供的产出。这是这种现实的利益诉求,导致了人们争当奴才的现象。而到如今了,还有人以祖上为包衣奴才自得,简直不明所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奴才文化揭秘清朝哪些官员可以自称“奴才”
奴才文化:消融满汉之说出,于是有请满汉臣工一律称臣,不称奴才者。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成都王既败,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遂自奔溃,真奴才也。一、《刘曜载记》:田崧骂杨难敌曰:若贼氏奴才,安敢希觊非分。二、王猛曰: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三、《水经注》:李特至剑阁,叹日:刘氏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四、《魏书》:尔朱荣谓元天穆曰:葛荣之徒,本是奴才,乘时作乱。五、凡此诸语,皆出自晋末六朝之间,在郭令公之前。令公之为是语,盖亦久居塞外,习于胡言,犹今之操西语骂人者耳。陶宗仪以为此语始自令公,未之考也。后于令公而为是语,则《五代史》:董璋反...
· 清朝年间为什么满人自称奴才,而汉人只能称臣,奴才地位比臣高
大家或许都知道奴才是家奴对于主子的一种自称,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讽刺的意思。而有些事情你可能不了解,在清朝满族人统治的时候,只有满人才能对皇帝自称为奴才,汉人只能称臣,为什么同样是下属,却有两个不同的称呼?下面不妨一起来看看吧。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总是会听见宫里的下人自称奴才,其实,奴才二字一直以来都是骂人的意思,只有在清朝才变成了称呼,在清代,奴才这个称呼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叫的。清朝年间,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才能面对皇帝自称奴才,汉人大臣是不能称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称奴才。虽然奴才两字为贬义,但是在清朝就是一个自家人的职位。如果朝廷大臣需要给皇帝上奏章,满人大臣就会在奏章里面自称奴才,汉人大臣就要自称为臣,如果有汉臣自称奴才那可就犯了大罪。奴才和臣这两个称呼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个称呼更为高贵,但偏偏清朝就颠覆人的想象,奴才两字虽然明面上看起来比臣要低贱的多,实际上在满人看来奴...
· 奴性使然?清代官员为何要自称奴才?
导读:看清史剧,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估计就是“奴才”了,张口“奴才”,闭口“奴才”,清朝官员为何要自称奴才?这个词语里边隐藏着什么秘密?会是我们所认为的奴性使然吗?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网络配图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常见词汇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
· 揭秘:清代官员在什么情形下才能自称“奴才”?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常见词汇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是一个常见词汇。魏晋以降,常常作为贱称、卑称或詈骂之词,出现于历史记载之中。《晋书》卷1...
·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朝大臣都这么有骨气呢?第一,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士人由于受到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第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从一个小顾问到达了明朝中后期相当于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的说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