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张伯行:清朝第一清官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7
转发:0
评论:0
张伯行:清朝第一清官,张伯行堪称有清一代最清廉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来了解一下这位流芳千古的清

张伯行堪称有清一代最清廉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来了解一下这位流芳千古的清官。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后来,张伯行遇父丧归乡,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因遭大而被冲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来堵塞。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上疏推荐张伯行能够治理河务。皇上命他以原来的官衔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赈济灾民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缝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康熙帝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山东市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伯行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只好停止弹劾事。

天子赏识

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张伯行被任命为江苏按察使,这是巡抚的属下。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关照提拔,这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拒绝送礼。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当地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名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治理闽浙

张伯行上疏请求免去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五万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建鳌峰书院,置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学生。

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帝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行文噶礼要求联名上疏,没有被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帝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康熙帝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这个上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应该以国事为重。我办理机务将近五十年,未曾让一个人施展他的私欲。这个上疏应当放置不予理睬。"不久,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帝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直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帝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帝命令一律免于赔偿。噶礼贪婪横行,张伯行与他相反。

科考风波

康熙五十年(1712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贿赂。发榜以后,读书人议论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帝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中牵连噶礼,张伯行请求解除噶礼的职务,交有关部门严肃审理。噶礼心中不安,也找出张伯行的所谓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帝命二人都解职。张鹏翮等不久奏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

康熙帝责备张鹏翮等为噶礼掩饰,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仍旧与前次张鹏翮等人的意见相同。康熙帝说:"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意见是非颠倒。"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召九卿等说:"伯行居官清正廉洁,噶礼的操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必然受到他的盘剥,大概要达到一半地区。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于是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晚年经历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江苏布政使一职缺员,张伯行上疏推荐福建布政使李发甲、台湾道陈��、前任国子监祭酒余正健,而康熙帝已将湖北按察使牟钦元提拔就任。不久,张伯行弹劾牟钦元将通海盗的罪犯张令涛隐藏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张令涛的哥哥张元隆住在上海,造海舱,出入海洋,拥有大量资产,交接豪贵。

赶上刑部下檄文搜缉海盗郑尽心余党,崇明水师捕住一条渔船,此船的主人是福建人,却假冒华亭籍,经过查验船照,知是元隆所代领。张伯行准备一追到底,当时令涛在噶礼府内任职,元隆托病逃避逮捕,案子未结却死于家中。噶礼先前弹劾伯行,曾抓住这件事作为七条罪状之一。正巧上海县百姓顾协一起诉令涛占据他的房屋,另外还有几处水寨窝藏海贼,声称令涛现在居住在钦元官署中。康熙帝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张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

康熙帝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张元隆、张令涛都是良民,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康熙帝命复查,并让张伯行自己陈述。张伯行上疏说:"元隆通贼,虽然上报已死,然而他财产丰厚,党徒也多,人人可以冒名,处处可已领到执照。令涛是顾协一首先告发的,如果顾协一举报不实,照例应以诬陷治罪。由于钦元庇护,致使此案久悬未决。我作为地方长官,应该在事情刚刚发和时即加以防止,怎能不追究呢?"

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刑法部门讨论同意这一建议,而康熙帝却免了张伯行的罪,调他到京城来。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

雍正元年(1725年),雍正帝擢其为礼部尚书,并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

雍正二年(1726年),雍正帝命令他到阙里崇圣祠进行祭祀活动。

雍正三年(1725年),张伯行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张伯行留下遗疏,请求推崇儒学,奖励直臣。雍正帝悲痛悼念他,赠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准许附祭于孔子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官廉吏张伯行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
· 清朝张伯行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康熙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张伯行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文官,死后配享太庙,享受无上尊荣。作为一位官员,张伯行的人生无疑是十分成功,他为官清廉,一生勤勤恳恳,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用户,而且也获得了统治者的高度赞赏,康熙称赞他是“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帝还特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这在整个清朝都是十分罕见的。作为一位文人,张伯行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曾著有《困学录》、《正谊堂文集》、《子学集解》、《学规类编》等,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张伯行张伯行是河南开封人,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步入仕途,曾做过按察使、巡抚、户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政治离不开关系张伯行是开封仪封(兰考)人。进士出身,历任按察使、巡抚、户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张伯行为官期间,取得了不少的政绩,在治河、赈济灾民、肃清吏治、大兴文教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伯行的政治贡献主要表现...
· 张伯行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善吏”。网络配图199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人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很好。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是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此后,朱镕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这段古代名言。朱镕基所说的这段名言,出自我国明代著名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 张伯行是谁?为何康熙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岁。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为尤著。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谥清恪。康熙称它为"天下清官第一"生平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即1651年,河南仪封人,也就是现在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焦玉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年又改号敬庵。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在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
· 尚书张伯行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善吏”。1993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人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很好。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是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此后,朱镕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这段古代名言。朱镕基所说的这段名言,出自我国明代著名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