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拿铁造钱买匹布还得雇壮汉背钱
宋作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币制却并不统一。全国以行政区划“路”划分为专用铜钱区、专用铁钱区和铜铁钱兼行区,而且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需要进行变化。造成这种钱币流通区域割据的局面,前期是处于经济上无力统一全国的权宜之举,后期则是宋政府有意制造出隔离区域,防止铜钱外流。
北宋最初的数十年间,一方面谋求政治上的统一,一方面也想整合五代十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混乱币制。如禁止小铁锡钱,罢用南唐铁钱,禁江南各州小钱,禁河南各州私铸铅锡恶钱等。但这些措施未及推广又赶上同契丹开战,所以部分地区仍然沿袭五代旧制,兼行铜铁钱。在北宋,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专用铁钱,陕府西路与河东路铜铁钱兼用,剩余十三路则专行铜钱。
北宋末期还曾大量铸造一种夹锡钱。《九朝编年备要》中提到 “夹锡钱创始于(崇宁)二年(1103年),河东运判洪中孚奏:‘二虏以中国铁钱为兵器,若杂以铅锡,则脆不可用。请改铸夹锡当二铁钱。’诏从之。”“又命陕西转运许天启,铸夹锡当二及当十大钱。”夹锡钱系北宋末期蔡京擅权后为防止铜钱外流,阻止陕西等地铁钱价值的下滑所推行。但不久就成了蔡京利用大额虚币来聚敛社会财富,应付财政危机的手段。由于夹锡钱与铁钱不易分辨,伪造仿冒的很多,“小民以药染擦夹锡钱如铜色,与当十钱混淆”。 夹锡钱在河东、陕西引发了严重的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夹锡钱未有一分之利,而物已三倍之贵。是以比岁以来,物价愈重而国用愈屈”。
南宋时期主要在四川、两淮等地通行铁钱。四川曾短暂流通铜钱,绍兴二年(1132年)张俊曾于兴州鼓铸铜钱,但不久铜钱入川便遭到禁止。在淳熙七年(1180年)曾出现京西路的均州、房州商旅、军兵等携带铜钱进入利州路金州、利州的情形。随即朝廷立即诏令四川总所“委利州路漕臣置场于金州,给以交子,兑换官私铜钱,发赴湖广总所桩管”( 《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七)。
除四川外,长江以北两淮地区是南宋铁钱流通的另一主要区域。鉴于宋室南渡后铜钱短缺,且宋金贸易中铜钱北流难以禁绝的状况,宋廷先是把原先行用铜钱的淮南东、西路和京西南路,湖北北部地区变为专用铁钱区,调拨蜀地铁钱“十五万缗行之庐、和二州”。随即于乾道二年(1166年)诏令“两淮行铁钱,铜钱勿过江北”。但这一命令下的过急,直到乾道八年(1172年)才逐渐把两淮变成铁钱流通区。随后一直到淳熙十年(1183年)都在持续下诏,以铁钱和会子收兑两淮铜钱。东北地区许多出土的钱币窖藏中并无淳熙元宝背十之后的铜钱,可以作为这一史料的印证。
同铜钱一样,两宋的铁钱铸造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与工艺流程。一般是按照朝廷所颁布的钱文、币形及所规定的每贯或每文重量铸造。铁钱的铸造不像铜钱那样有严格的合金比例要求,技术相对简单一些,检测的标准也主要是每贯的重量。张世南在《游宦记文》卷二记述蕲春监铸造铁钱情况说:“五月至七月号为铁冻,例阁炉鞴。本钱四可铸十,铁炭稍贵,六可铸十,工雇费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监约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铸一万缗,一岁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万缗”。可见,铁钱铸造的炉期起始于第一年的八月,结束于第二年的四月末,每年五到七月为铁钱监的“铁冻”,工匠休息调整三个月。每一个炉期要跨越两个纪年,所以一个炉期要铸两个纪年的钱。
宋代铸行铁钱,由权宜之计到主动鼓铸,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钱荒造成的铜钱不足,铸造铁钱加以解决。二是与禁止铜钱散入四夷的政策有关。把边境地区设置为铁钱专行区,防止铜钱外流。这一做法后来也为西夏与金所效仿。三是用来补充财政的需要。宋代连年战事不断,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补充军需。四是铁钱冶铸成本较低,政府可以得到较多收益,增加财源。
不过铁钱的缺点也很明显:过于沉重,且面额小,购买力低下。宋初四川曾经一匹罗卖到两万钱,两万铁钱有一百三十斤重,很不方便。平时带三五贯打个酱油买个菜可以,但是大宗商品的交易就非常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的纸币“交子”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