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烈女“贞节绳”用了二十年

2017-05-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7
转发:0
评论:0
唐朝烈女“贞节绳”用了二十年,唐代,虽然较为开放,但对于女性贞节之事,还是采取官方鼓励的。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在

唐代,虽然较为开放,但对于女性贞节之事,还是采取官方鼓励的。唐太宗即位之初,就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提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倡导贞节意识,并对事迹突出的贞女节妇予以表彰。

从中唐开始,女性的贞节观念已渐入人心,“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烈女的典型事迹屡被传扬,为守节妇女歌功颂德。新旧《唐书》皆有《列女传》,共记载五十一名烈女。太子宾客贾直言之妻董氏榜上有名。

历史上,贾直言名气不大,但他做的事情值得圈点。说起来,贾直言还算是个官宦子弟,其父贾道冲是唐代宗的御用艺人。贾道冲言行比较冲动,一不留神泄漏了禁中机密,唐代宗大怒,将其贬官发配,并赐给他一杯毒酒。

父亲将被赐死,最焦虑、最难过的当属贾直言了。为了救父亲的命,贾直言动了不少脑子,先是鼓动父亲向相亲邻里告别,接着又让父亲向祖宗灵位告别,趁皇帝派来的使者不注意,“即取其鸩以饮”,义无反顾地替父亲去死。

鸩的毒性很大。一杯毒酒下肚,贾直言立马倒地而死。事情突然出现变故,使者没能完成任务,有违皇命,懊恼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贾直言的尸体出现了一个奇迹,“毒溃足而出”,贾直言竟活了过来。使者随即报告了朝廷。

唐代宗闻讯后,大为惊奇,认为贾直言对抗皇命,的确该死;但他喝下毒酒却能死而复活,可能是因为救父行为感动了上天。作为天子,唐代宗也感动了,于是动了怜悯之心,免去了贾道冲、贾直言父子的死罪,一并流放到岭南。

贾直言家住黄河以北,而岭南又远在今两广一带,可谓千里迢迢,天高路远,这将是一场极其艰苦、极其颠簸的行程。更要命的是,贾直言虽然死而复生,但由于中毒较深,身体状况很差,能否到达岭南尚且未知,就别说回来了。

据《新唐书·列女传》记载,贾直言临行之际,与爱妻董氏挥泪告别,考虑到董氏还很年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而自己却生死难料,不忍心让董氏孤苦伶仃地守活寡,便有意劝董氏改嫁,“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

这次离别,很可能是永别。贾直言的这番话,让人断肠,董氏没有回话,而是做了一系列动作,“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意思是说,董氏用绳子笼起头发,用布包住,还让贾直言在上面做了记号。

在古代,头发称“青丝”,又称“情丝”,女子把头发看作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载体,一份寄托,丝在情在,丝断情绝。董氏“引绳束发”,就是要把自己的情丝封藏起来,为流配远方的丈夫守贞守节,故此笔者称其为“贞节绳”。

贾直言带着对爱妻的种种不舍,含泪上路。虽然前途渺茫,但爱妻誓不改嫁的操守和决心一直激励着贾直言,他决心要戴罪立功,重返家乡。在岭南道,贾直言勤奋工作,屡获嘉奖,终于攒够了回乡的资格,“贬二十年乃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二十年的离别,更让人煎熬。回家后,贾直言没有看到“小轩窗,正梳妆”,而是看到了一个人老珠黄的妇人,也就是董氏。董氏虽不再年轻貌美,但目光坚定,特别是头上的“署帛宛然”,仍是二十年前的样子。

二十年没解开过“贞节绳”,董氏的头发可想而知。贾直言心疼,连忙解开绳帛,亲自为董氏洗头,然而,董氏的头皮已经坏死,“乃汤沐,发堕无馀”,这一幕让人落泪。后来,贾直言官至太子宾客,一直与董氏相伴。结发之妻不可弃!(刘秉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贞节先生范丹
贞节先生汉朝陈留郡外黄县的范丹,字史云,年轻时曾当过尉从佐使,给督邮送送文书。范丹是个有志气的人,他惭愧自己只能当这种差役小吏,于是就在陈留郡的大泽中,杀死了他骑的马,扔掉了他当差役所戴的头巾,假装自己遭到了抢劫。有个神灵降临到他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我是史云,被强盗杀死了。你们赶快到陈留郡的大泽中去收拾我的衣服。”家里人去了,拿到了一块头巾。范丹于是到了南郡,又转移到京畿地区,跟随那些精英贤良求学,十三年以后才回到家中,家里人都不再认识他了。陈留郡的人们推崇他的志气德行,在他死后,给他取了个号叫贞节先生。原文:汉,陈留外黄范丹,字史云,少为尉,从佐使檄谒督邮,丹有志节,自恚为厮役小吏,乃于陈留大泽中,杀所乘马,捐弃官帻,诈逢劫者,有神下其家曰:“我史云也。为劫人所杀。疾取我衣于陈留大泽中。”家取得一帻。丹遂之南郡,转入三辅,从英贤游学十三年,乃归。家人不复识焉。陈留人高其志行,及没,号...
· 绳
制造方法使用1928年的工具制造扭绳扭绳:纤维经过整理、纺织成纱线。多根纱线扭在一起成一股,多股再扭合后成绳。其中单根纱线和单股,单股和绳子的扭结方向都是两两相反,以便结合紧密。扭绳的两端必须分别固定,否则原来的扭结会散掉。为了保护扭结,扭绳摆放的时候一般是盘起来。编绳编绳:这类绳子的原料一般是聚丙烯、尼龙或聚乙烯。参见纱线绳结
· 烈女祠的传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之女柴花公主从小性格刚烈,心中十分愤恨,不甘心委身于赵宋,携宫女数人连夜逃走潜入此山。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景,感复国无望,公主悲愤至极,自缢于水神山抱泉楼侧的一棵枣树下。柴花公主死后,后人念其忠贞节烈,纷纷捐钱、捐物,立庙祀之,名曰烈女祠,亦称圣母庙,俗称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山上都要举行庙会,以祭祀这位可歌可泣的忠烈女子。关于这段传说,光绪七年版《盂县志》中艺文志《水神辨疑》记载:“水神山即烈女山,庙祀柴花圣母,俗称周世宗女,秉性贞烈,不欲适人,经于此山为神。旧志言之谓贞烈,为神似也。”水神山与烈女祠盂县这地方高峻多山,进入县境,满目的峰峦叠嶂,浑然一个山的世界。记得初到盂县时,就有友人向我说到城北三五里处有座水神山,却只以为是个一般祭祀龙王或者因天旱祈雨的小去处,全然未给予注意,及至后来再去盂县时,又有人说到水神山上还有一座烈女祠,但在我的印象中,...
· 烈女碑的诉说
烈女碑的诉说故事发生在清光绪元年四月十五日。元氏城东八里李村,东北一里,有大闺女坟。立石碑,横额“万古流芳”,右竖行:奉旨旌表。中间竖刻:王娇姐之墓。左下:光绪十年元氏县知事恩春立。其中的故事,有一段顺口溜:元氏城西万花山,四月十五好香烟。远近争相去赶庙,男男女女上了山。李村有个王半仙,烧香拜佛几十年。夫妻二人西山去,家中留下女婵娟。凶徒歹心生恶意,逾墙调戏谋不端。铡刀威吓誓不从,王女贞烈美名传。王氏娇姐,年十九,面目姣好,待字闺中。四月十五这天,王半仙对女儿说:“闺女,我们上山进香,你看守门户。把鸡狗猪喂了。”女点头应。家中王小姐,打发父母出门,插上门闩。回屋挑针绣花。一会儿,提上喂食桶猪狗鸡喂了。隔壁李二鬼,人称二流子,游手好闲,早对王家小姐垂涎三尺。这日,看半仙两口子赶庙,家中只一女在家,觑个正着。瞅准机会上门:“翠花,开门啊。”翠花,女子的香名。“干嘛哩?”“借你家簸箕使使。”隔着...
· 烈女荀采故事
烈女荀采我们都知道琅琊王氏是魏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士族高门,号称天下第一豪门,皇帝都要让着他们三分,可谓牛矣。王氏兴起实际是从西晋太保王祥开始算起,也就是那卧冰求鲤的那位孝子。不过在魏晋之前的东汉,真正能称得上第一流高门的,是颍川荀氏。荀氏高门集团的创立者是汉安帝时名士荀淑,战国着名思想家荀况的十一世孙。荀淑只做过朗陵侯相,级别不算高,但他为人博学清正,“莅事明理”,被尊称为“神君”。荀淑在当时的朝野名望极高,桃李满天下,有两个学生最为着名:李固、李膺。而且虎父无犬子,他共有八个儿子,皆为当时名士,江湖人称“八龙”。在八龙中,要论他们下一代的质量,无疑是老二荀绲,他有个宝贝儿子举世闻名:曹操手下头一号大谋士荀。但要说八兄弟的成就,还得说老六荀爽。荀爽深有父风,高雅淡泊,着书立说,有盛名于当世。后来被大将军何进强行召入京师,拜为司空。当时天下已经大乱,黄巾起义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彻底崩溃,奸雄董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