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游记小品文的价值取向:才情抒写与学理探求
晚明游记小品文的价值取向:才情抒写与学理探求,文征明的名画《东园图》表现了明代士人宴游的场景晚明是个天崩地裂的时期,这个时
文征明的名画《东园图》表现了明代士人宴游的场景
晚明是个天崩地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无法在政治上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日渐衰败的政治使得他们无心于政事,为了弥补在官场失意的痛苦,部分士人开始倾向徜徉于山水的旅游生活。于是,另寻安置其心力的领域,如山水、文学、绘画、宗教、游乐、美食等。与此同时,晚明游记小品文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其所标榜的一种新生活形态为时人所追求。晚明文人好游,游必有言,游必有记。个人独特行旅体验的游记书写呈现小品化倾向,它不同于唐代的“ 诗人游记”,也与宋代“哲理游记”不同,晚明文人的游记小品文表现出两种价值取向:才情抒写与学理探求。
才情抒写
才情抒写是晚明文人游记小品文的主流价值取向。晚明文人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宦游和冶游。宦游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与旅游的结合体,为官文人在政事之暇,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使个人生活更加风流蕴藉。冶游是晚明文人旅游生活的主要形式,浏览岩壑,寄情山水,寻师访友,寄迹曲中,这是冶游生活的基本特点。
在宦游与冶游中,晚明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才情抒写作品,这类作品以公安袁宏道为代表,其游记少有政治、人生抑郁之寄托,内容多半为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生活情趣、内心情感的性灵书写,基调是尚真、尚俗、尚趣,所呈现出的特色多半是追求个人的生活情趣、享受生命。他书写自己独特的游赏方式,故作风雅之态以追求与众不同的游兴与品位。如《雨后游六桥记》呈现出一幅悠闲、追逐声色的画面。《满井游记》所写的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山水之情。袁宏道以真、俗之笔来写游记,其内容风格以情为主,山水描摹次之,经常呈现一种热闹的游玩景象,流露出世俗化的情趣。
通过这些才情抒写类作品可以看出,晚明文人的目光由社会政治开始转向自我,从纵浪大化中去寻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个体价值,尽量远离世俗的人间烟火,在冶游小圈子里重建生命的乐土,并以此寻求个体生命的解脱。公安“三袁”,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及张岱等人都是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在对政治现实、社会责任的逃避中,他们显示出一种纯粹个人行为的消极反抗。就晚明旅游风尚兴盛而言,晚明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当时旅游风尚添加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使得旅游活动更具活力,充满生机。
学理探求
学理探求是晚明小品文游记另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游记书写转向。这种转向和当时被称为“游学”的一种活动方式有关。“游学”就是把旅行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旅行是手段,学术研究是目的。王士性所写的《广志绎》,主要探讨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吾视天地间一切造化之变,人情物理、悲喜顺逆之遭,无不于吾游寄焉”。王士性的游记书写有三方面内容:自然景观的描写,人文地理的记载,理论归纳。
在《广志绎》中,人文景观所占比重极大,自然景观书写反而很少。重视人文景观这种写作方式在历代游记中是很少见的。与公安、竟陵派的小品游记、徐霞客的考察型游记相比不同的是:王士性游历过后,用归纳的方式来书写当地民情风俗,进而延伸到分析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生活习惯,他擅长把看到的景象加以归纳和分析,将自然现象提升到观点层面。因此,王士性的游记书写不仅仅是纯粹的山水漫游,他以翔实的记录笔法,分析归纳地理现象,将旅游的层次提升到另一层面,渐渐往实用之学迈进,也间接影响到徐霞客的游记写作。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形式创作,以长篇书写的方式突破前人的短篇游记书写,既是日记又是游记。首重山川地形的记载,次为人文景观。结合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丁文江先生称其为“朴学之真祖”。《徐霞客游记》的出现不仅是由个人的兴趣、志向、毅力所决定,放在晚明的社会背景中来看,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等科学巨着的出现代表了实证精神的崛起,虽然《徐霞客游记》的写作初衷并非是以成为地理学着作为目的,但其游记的内容、方法都是合乎科学考察精神的。尽管我们可以将此书视为“学理探求”型的地理学书写,但其内容介乎文人游记和地理志书写之间,它并非像方志那样只记载疆域沿革,而是兼有文人的笔调以及文学性的书写,堪称古今游记之奇。
由以上两种旅游书写形态来看,作为才情抒写的游记小品文,所注重的是人对山水景物所产生的感触,以模山范水为主,而对于山川地形、河流走向、物产分布的记述,则不如“学理探求”型作品。我们可以说,“才情抒写”游记以“情”为游记书写本体;“学理探求”型游记则以“实”为游记的书写脉络。这种从注重“才情抒写”到注重“学理探求”体现了晚明文人在游历中求道的书写方式转变,从袁宏道、钟惺到王士性、徐霞客,晚明文人游记书写从单纯的山水娱乐,转变为有意识地进行地理考察和学理探求。
从才情抒写到学理探求呈现出晚明文人游记书写方式的转变,其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娱乐休闲,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他们专心于学问,寄情于山水,问奇、求知、娱乐。在旅游活动中探索自然规律,形成一种钻研实物、经世致用的学风,在审美、愉悦的同时,使其向实地游览、调查、考察、科学研究方向发展。这也成为晚明文人旅游活动和游记书写的时代意义。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章岷的宦绩与才情
章岷的宦绩与才情――兼谈章岷与范仲淹、欧阳修的情谊章岷在中国历史人物中,甚至在章氏人物中,虽不那么显赫,也不那么显山露水,但也不是平庸之辈,他宦绩可嘉、才情飞扬、风骨凛凛,亦是光彩照人。章岷,字伯镇,福建浦城人,出身于望族之家。其曾祖章仁郁,为五代名将章仔钧第六子,仕南唐,为建州观察推官、检校尚书、比部员外郎。其祖文琮,为仁郁第三子,宋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授广州东莞簿。其父章偕,字叔高,宋咸平二年(999年)进士,仕秘书丞,赠光禄大夫。章偕有四子:岷、岘、峄、岵,均为进士。章岷大弟章岘,字伯赡,宋治平(1064-1067年)间,为太常少卿,历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升为转运使,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二弟峄,字伯访。历官国子监丞,知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事。三弟岵,字伯望,又字邦贤,历任中散大夫、两浙转运使、知苏州府,封为河间县开国伯、护军使,赐紫金鱼袋。章岷,在没出仕之前,生性倜傥,优游自...
· 刘宗周与晚明儒学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明亡之次年乙酉(1645),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故其弟子遍天下,而以黄宗羲、陈确、祝渊、张履祥等最为著名。学术上,刘宗周“于《五经》、诸子百家无不精究,皆有
· 汤显祖与晚明社会思潮
晚明社会,人才辈出,思潮迭涌。汤显祖就是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巨匠。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今抚州)人。他一生“性气乖时,游宦不达”(1),并无多少事功可以称道,但他汲取了广博的学术营养,“《五经》而外,读诸史百家,汲冢、连山诸书”,兼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2),又与当时知识界有广泛交往。这既使他形成颇为驳杂的学术基础,又使他同各种社会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由此而显示出<1><2>
·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学风社会风气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
· 简述由古代文人的号看古人的价值取向
论文关键词:价值取向学风社会风气论文摘要:古人的称谓有名、字和号三种。其中名和字受父母长辈影响较大,寄托了父母长辈的美好祝福。名是出生时父母长辈的命名,字是初入学或进入社会时起的学名,而号则是古人自己取得可以自由表达兴趣爱好,且不受家族、宗法、礼仪和行辈限制的称谓。因此,它所反映的古人自身的价值取向更明确,也更具体。而在不同的朝代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同样的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称谓主要有三种:名、字、号。三者相比较名和字都是父母长辈寄予希望祝福的命名,《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命名的的原则,“公问名于申。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而“名”和“字”的确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有时并非使用者本人的意思表达,而号则是在本人在成年后,根据个人的意愿表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