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的扬州情结
红楼梦作者的扬州情结,【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文联说作者有扬州情结,红学家和红友可能会感到奇怪。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文联
说作者有扬州情结,红学家和红友可能会感到奇怪。当我细读了《 红楼梦》中有关扬州章节后,确信作者有扬州情结,而且是很严重的“血泪”情结。这里不重复上文二十七回到二十九回作者隐写扬州之事,祭悼死难军民,控诉清军暴行。单讲回目两次提到“扬州城”及“冷眼人”之事。而且林黛玉这个泪人意象是来自扬州城,虽然她籍贯是姑苏。作者在回目中惟一提到的地名是“扬州城”,而且是两次,都和“死人”有关。这是何意?
现在看来,有必要再对作者的政治身份、政治态度作一番探究,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以论说《红楼梦》。现简单小结一下。
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从表面上看,作者是一个感叹身世、回忆繁华往日、怀念众女子的多才多情公子。但从骨子里看,作者在家族没落、自己落魄浪迹之后(“翻过筋斗”),痛定思痛,“批阅”群书,和反清人士有接触,对亡国家败有血泪伤痛,对当朝清廷有强烈不满,对两千年封建统治有深刻反思。和反清人士接触,使自己的政治身份、政治立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民族志士;纵览群书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入了“智通寺”),开始对几千年封建社会深入思考。
现解说一下“作者和反清人士接触”这句话。看官以为是在下妄言猜测,其实这有文本根据。第二回,作者“奇遇”“奇缘”“冷子兴”(冷眼人)。冷子兴碰到贾雨村说是“奇遇”,贾雨村碰到冷子兴说是“奇缘”,二奇叠用,书中仅见,不同寻常,定有他意。此二奇可疑可思。作者又在此回回前作 诗照应: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冷子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指清朝百年之虫(1644—1744),僵(腐朽腐败)而不死。冷子兴又说“(清朝)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脂批: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雍正不如康熙,乾隆不如雍正)!”这是某政治人物反清人士“冷眼人”(高人)对作者的政治 教育、政治启发。此人是知“天(目)下兴衰”之人,是参与“一局输赢”之人,政治身份、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可谓高之人,非反清人士莫属。应该还是个头头、领袖类人物,否则,对作者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作者用“二奇”点之,意味深长。“一局输赢”“天下兴衰”,这可是大人物纵论天下之语,是反动语言,是政治言论。此人和作者的政治身份可见一斑。作者和“冷眼人”在乡下山村有过一次“奇遇”,也叫“奇缘”。两人纵论过“天下兴衰”“一局输赢”“内囊上来了”“一代不如一代”等国家兴衰大事。此次“奇遇”对作者有重大影响,所以也叫“奇缘”,因此作者曲笔写入书中。当然,两人以后肯定还有接触,否则,“女儿情”和“血泪恨”难以结合在一起,这都是作者思想和立场发生了转变。
按书中第二回所写,作者是在扬州碰到“冷眼人”。扬州这地方因曾遭,所以反清势力较强,群情激愤,也在情里之中。估计作者在扬州受到 历史的刺激和震撼,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书中屡屡出现扬州,不是无缘故的。如书中回目唯一提到的地名都是扬州,而且是两次: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而两次回目出现“扬州城”都和“死人”有关,此是作者特笔。清军扬州给作者留下印象太深了,难以忘怀,镌刻书中,以志血泪,永久祭悼。
黛玉之母贾夫人“名唤贾敏”,黛玉“凡书中有‘敏’字,他(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敏者,敏感也;密者,秘密也。《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是一件敏感之事,扬州写入书中是一件秘密之事。作者写扬州等敏感、秘密之事是要避“讳”的,要“减一二笔”。这就是贾敏及第二回回目的含意。还泪之人黛玉,要还得什么泪?不妨看作一语双关,一石多面。“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甲戌本旁有朱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黛玉又作《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百倍数是”三万六千五百块“),风刀霜剑严相逼;……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作者“血泪”“红豆”暗洒全书“见血痕”。“三生石”者,再生也,三世也。估计作者是此事者第三代也。《石头记》之石是再生石,再现历史(真事),谓之石书。千年不易变也,勿忘历史者也。
“三生石”故事是苏东坡《僧圆泽传》所写富家子弟李源和僧人圆泽的三世友情故事,浪漫感人。《红楼梦》作者借此典一方面是说宝黛情爱也如“三生石”故事一样,可延三世永久之意。“三生石畔”有朱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牧童(圆泽)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另一层意思是作者也借“三生石”字意谓自己是三世后人,对一世之血泪仇恨三世永世不忘之意。作者特在“三生石”上撰书,即石书也,也指永不磨灭之意。谁是“旧精魂”?谁是“此身虽异性长存”?联系作者的“扬州”情结,作者暗喻自己是“旧精魂”,是“此身虽异性长存”,有责任为死难者鸣冤喊屈!
再谈扬州
第二回第十四回两个“扬州”,就像两个路牌指向扬州,而且这两个“路牌”上都有“死人”二字,吓目惊心。这表明前方出事了,作者要读者去探究。扬州埋葬了几十万冤魂,扬州还发生了什么事?贾雨村、冷子兴这两个牵线人物在扬州地面纵论天下事,意味着什么?贾雨村纵论了“正邪”等事,冷子兴谈了荣宁二府、“百足之虫”“一代不如一代”“成则王侯败则贼”等。作者还在(甲戌本原有)回目写到“一局输赢料不真”之类政治家“棋语”。这一切表明,这本书这个作者应和扬州有渊源。扬州的红友,可从这个角度再从史料方面探寻一下作者的踪迹,我相信会有“曹雪芹”“冷眼人(冷子兴)”的蛛丝马迹。由“冷子兴”来介绍引出荣宁二府,此人对贾家(曹家)知根知底,必是曹家近人,以后负有对曹雪芹“痛说革命家史(国史)”教引之责。此人应是曹雪芹父辈人物,和曹寅有过接触,有承上启下作用。从曹寅广纳交结明遗民文人旧臣来看,此人应是明遗民旧臣后人,其父祖应是抗清人士,忠于明朝者。此人应是反清人士,作者的思想立场转变和此人有关。此人出现在扬州境地,应是扬州人士。第二回:“(贾雨村)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甲戌朱旁批云:“写雨村自得意后之交识也”“又为冷子兴作引。”本回:“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旧日在都中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古董行”有什么“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古董行”“有作为大本领”可疑。“古董行”就是前朝之意,“有作为大本领”是指政治含意政治斗争,“反清”之谓也。本回:子兴道:“成则王侯败则贼了”。这就是最明显的政治纲领、政治口号,生死契约也。此人还会是“反清”的头,文化水平政治视野很高,父祖原任职务不会低。“冷子兴(冷眼人)”当然是化名假名,如从谐音、意会、拆字等法去索解,不难找到这位神秘人物。作者不会写个无来源无影踪的重要人物。
第二十八回开篇,黛玉“一腔无明正未发泄”,遂作《葬花辞》发泄。“无明”是“无名”谐音,但作者写成“无明”,参照前后文,“明”字可思,或就是“无明朝”之意,亡国家破之意。接着宝玉想到:“黛玉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也就是黛玉家遭劫难死母死父死第之扬州之现状,这也是作者亡国家破之感之慨。宝玉(作者)又想:“真不知此时此际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这是作者逃出“大大要紧的事”之大难,“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的解释。这几回就是作者“解释这段悲伤”。
林如海“本贯姑苏人士”,作者为何安排林如海在扬州做官?而又安排林如海夫妇还有一子死在扬州,并且二人之死连带扬州上了回目,犹如《新闻联播》上了提要,可见此事重大。《红楼梦》中很少写实名实地,也就是扬州、南京、姑苏等地。黛玉之母贾敏,作者特写黛玉避讳“敏”写作“密”,含意为此人此事是敏感之事,秘密之事。林如海,林和海都是“多”之意。林如海、贾敏和一子死在扬州,也就是很多男女老少在扬州惨遭屠戮。这是一件敏感的事,秘密的事。作者这样写,应作如是解。“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人是杀不光的,四口之家还剩一女黛玉(四之去三)——《扬州十日记》曰“某家八人,仅存三人”。黛玉成了泪人,是还泪来的。此书也是还泪来的,滴泪为血(红豆),毋忘国耻。此书应和扬州有关,否则作者不会反复渲染扬州。扬州应是此书的发源地。此书作者(或少年时)应在扬州生活过一段时期。曹寅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使,前后有十余年在扬州主持编刻《全 唐诗》等几十种精刻书籍,不会不深刻感受到扬州扬州历史扬州群情等,影响到子孙影响到此书也未可知。曹寅喜结交江南名士(含扬州名士),其中有具有民族气节的明遗民姚潜、唐允甲等,这些名士对曹家及子孙有某些政治思想潜在影响是可能的。最后,曹寅死在扬州,年仅五十四岁(1658——1712)。是什么压力什么焦虑使曹寅早逝,曹寅积极传播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意味着什么?曹寅和林如海都是中年盛年死在扬州,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康熙五十年(1711)曹寅奏曰:“两淮事务重大,日夜悚惧,恐成病废,急欲将钱粮清楚,脱离此地。”曹寅精神已濒崩溃。“亏空”是一回事,但那是为皇帝办的公事,何至于“日夜悚惧”,急于“脱离此地”,可思。在冤魂缠绕的扬州,此君心情如何,由此可见一斑。总之,此书深刻的政治倾向、政治含意与回目的两个醒目“扬州”有关。此书回目二“扬州死人”的“骷髅意象”在告诉读书人什么,警醒读书人什么。
把曹寅和林如海对照一下,可看出两人有一些共同之处。两人都是两淮“巡盐御使”,而且都是中年盛年死在扬州;再而且,两人都子嗣维艰。书中“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曹寅家也是“支庶不盛,子孙有限”。(寅逝,寅子�继任江宁织造,�早夭,嗣子�\继任,罢官被抄被枷。)两人为何有这么多巧合点?曹寅儿子不够,就过继儿子,过继儿子也命运多舛,孙辈大概就剩个曹雪芹,还查无实据。但可看出,此写书人是了解曹寅子孙辈情况的,否则,不会把“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这句话加在和曹寅有诸多共同点的林如海头上。实在这句话是写给书外“巡盐御使”的。书中所写把扬州、曹寅、林如海绾系在一起,说明此书和扬州和曹寅有关联。
第四回回前诗:“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梦稿本、列藏本。列本“国”作“君”)一般认为前二十回回前回后诗为原作者所作。此诗明显透露有一捐躯报国者是幸存人。第四回就是历数贾雨村、薛蟠(代表清帝和清军)罪行之篇,前文已详,不赘。此诗写在第四回,就是针对“贾雨村、薛蟠”的。此捐躯报国人就是抗清幸存之人,扬州“洗城”幸存之人,“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二十六回)之人。此人或是作者父母祖辈,或是和作者有特殊关系之人,这是作者的笔中之意。
原载贵州《红楼》2010年第二期
说作者有扬州情结,红学家和红友可能会感到奇怪。当我细读了《 红楼梦》中有关扬州章节后,确信作者有扬州情结,而且是很严重的“血泪”情结。这里不重复上文二十七回到二十九回作者隐写扬州之事,祭悼死难军民,控诉清军暴行。单讲回目两次提到“扬州城”及“冷眼人”之事。而且林黛玉这个泪人意象是来自扬州城,虽然她籍贯是姑苏。作者在回目中惟一提到的地名是“扬州城”,而且是两次,都和“死人”有关。这是何意?
现在看来,有必要再对作者的政治身份、政治态度作一番探究,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以论说《红楼梦》。现简单小结一下。
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从表面上看,作者是一个感叹身世、回忆繁华往日、怀念众女子的多才多情公子。但从骨子里看,作者在家族没落、自己落魄浪迹之后(“翻过筋斗”),痛定思痛,“批阅”群书,和反清人士有接触,对亡国家败有血泪伤痛,对当朝清廷有强烈不满,对两千年封建统治有深刻反思。和反清人士接触,使自己的政治身份、政治立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民族志士;纵览群书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入了“智通寺”),开始对几千年封建社会深入思考。
现解说一下“作者和反清人士接触”这句话。看官以为是在下妄言猜测,其实这有文本根据。第二回,作者“奇遇”“奇缘”“冷子兴”(冷眼人)。冷子兴碰到贾雨村说是“奇遇”,贾雨村碰到冷子兴说是“奇缘”,二奇叠用,书中仅见,不同寻常,定有他意。此二奇可疑可思。作者又在此回回前作 诗照应: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冷子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指清朝百年之虫(1644—1744),僵(腐朽腐败)而不死。冷子兴又说“(清朝)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脂批: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雍正不如康熙,乾隆不如雍正)!”这是某政治人物反清人士“冷眼人”(高人)对作者的政治 教育、政治启发。此人是知“天(目)下兴衰”之人,是参与“一局输赢”之人,政治身份、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可谓高之人,非反清人士莫属。应该还是个头头、领袖类人物,否则,对作者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作者用“二奇”点之,意味深长。“一局输赢”“天下兴衰”,这可是大人物纵论天下之语,是反动语言,是政治言论。此人和作者的政治身份可见一斑。作者和“冷眼人”在乡下山村有过一次“奇遇”,也叫“奇缘”。两人纵论过“天下兴衰”“一局输赢”“内囊上来了”“一代不如一代”等国家兴衰大事。此次“奇遇”对作者有重大影响,所以也叫“奇缘”,因此作者曲笔写入书中。当然,两人以后肯定还有接触,否则,“女儿情”和“血泪恨”难以结合在一起,这都是作者思想和立场发生了转变。
按书中第二回所写,作者是在扬州碰到“冷眼人”。扬州这地方因曾遭,所以反清势力较强,群情激愤,也在情里之中。估计作者在扬州受到 历史的刺激和震撼,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书中屡屡出现扬州,不是无缘故的。如书中回目唯一提到的地名都是扬州,而且是两次: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而两次回目出现“扬州城”都和“死人”有关,此是作者特笔。清军扬州给作者留下印象太深了,难以忘怀,镌刻书中,以志血泪,永久祭悼。
黛玉之母贾夫人“名唤贾敏”,黛玉“凡书中有‘敏’字,他(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敏者,敏感也;密者,秘密也。《贾夫人仙逝扬州城》,是一件敏感之事,扬州写入书中是一件秘密之事。作者写扬州等敏感、秘密之事是要避“讳”的,要“减一二笔”。这就是贾敏及第二回回目的含意。还泪之人黛玉,要还得什么泪?不妨看作一语双关,一石多面。“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甲戌本旁有朱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黛玉又作《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百倍数是”三万六千五百块“),风刀霜剑严相逼;……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作者“血泪”“红豆”暗洒全书“见血痕”。“三生石”者,再生也,三世也。估计作者是此事者第三代也。《石头记》之石是再生石,再现历史(真事),谓之石书。千年不易变也,勿忘历史者也。
“三生石”故事是苏东坡《僧圆泽传》所写富家子弟李源和僧人圆泽的三世友情故事,浪漫感人。《红楼梦》作者借此典一方面是说宝黛情爱也如“三生石”故事一样,可延三世永久之意。“三生石畔”有朱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牧童(圆泽)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另一层意思是作者也借“三生石”字意谓自己是三世后人,对一世之血泪仇恨三世永世不忘之意。作者特在“三生石”上撰书,即石书也,也指永不磨灭之意。谁是“旧精魂”?谁是“此身虽异性长存”?联系作者的“扬州”情结,作者暗喻自己是“旧精魂”,是“此身虽异性长存”,有责任为死难者鸣冤喊屈!
再谈扬州
第二回第十四回两个“扬州”,就像两个路牌指向扬州,而且这两个“路牌”上都有“死人”二字,吓目惊心。这表明前方出事了,作者要读者去探究。扬州埋葬了几十万冤魂,扬州还发生了什么事?贾雨村、冷子兴这两个牵线人物在扬州地面纵论天下事,意味着什么?贾雨村纵论了“正邪”等事,冷子兴谈了荣宁二府、“百足之虫”“一代不如一代”“成则王侯败则贼”等。作者还在(甲戌本原有)回目写到“一局输赢料不真”之类政治家“棋语”。这一切表明,这本书这个作者应和扬州有渊源。扬州的红友,可从这个角度再从史料方面探寻一下作者的踪迹,我相信会有“曹雪芹”“冷眼人(冷子兴)”的蛛丝马迹。由“冷子兴”来介绍引出荣宁二府,此人对贾家(曹家)知根知底,必是曹家近人,以后负有对曹雪芹“痛说革命家史(国史)”教引之责。此人应是曹雪芹父辈人物,和曹寅有过接触,有承上启下作用。从曹寅广纳交结明遗民文人旧臣来看,此人应是明遗民旧臣后人,其父祖应是抗清人士,忠于明朝者。此人应是反清人士,作者的思想立场转变和此人有关。此人出现在扬州境地,应是扬州人士。第二回:“(贾雨村)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甲戌朱旁批云:“写雨村自得意后之交识也”“又为冷子兴作引。”本回:“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的,旧日在都中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古董行”有什么“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古董行”“有作为大本领”可疑。“古董行”就是前朝之意,“有作为大本领”是指政治含意政治斗争,“反清”之谓也。本回:子兴道:“成则王侯败则贼了”。这就是最明显的政治纲领、政治口号,生死契约也。此人还会是“反清”的头,文化水平政治视野很高,父祖原任职务不会低。“冷子兴(冷眼人)”当然是化名假名,如从谐音、意会、拆字等法去索解,不难找到这位神秘人物。作者不会写个无来源无影踪的重要人物。
第二十八回开篇,黛玉“一腔无明正未发泄”,遂作《葬花辞》发泄。“无明”是“无名”谐音,但作者写成“无明”,参照前后文,“明”字可思,或就是“无明朝”之意,亡国家破之意。接着宝玉想到:“黛玉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也就是黛玉家遭劫难死母死父死第之扬州之现状,这也是作者亡国家破之感之慨。宝玉(作者)又想:“真不知此时此际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这是作者逃出“大大要紧的事”之大难,“大不幸之中又大幸”的解释。这几回就是作者“解释这段悲伤”。
林如海“本贯姑苏人士”,作者为何安排林如海在扬州做官?而又安排林如海夫妇还有一子死在扬州,并且二人之死连带扬州上了回目,犹如《新闻联播》上了提要,可见此事重大。《红楼梦》中很少写实名实地,也就是扬州、南京、姑苏等地。黛玉之母贾敏,作者特写黛玉避讳“敏”写作“密”,含意为此人此事是敏感之事,秘密之事。林如海,林和海都是“多”之意。林如海、贾敏和一子死在扬州,也就是很多男女老少在扬州惨遭屠戮。这是一件敏感的事,秘密的事。作者这样写,应作如是解。“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人是杀不光的,四口之家还剩一女黛玉(四之去三)——《扬州十日记》曰“某家八人,仅存三人”。黛玉成了泪人,是还泪来的。此书也是还泪来的,滴泪为血(红豆),毋忘国耻。此书应和扬州有关,否则作者不会反复渲染扬州。扬州应是此书的发源地。此书作者(或少年时)应在扬州生活过一段时期。曹寅任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使,前后有十余年在扬州主持编刻《全 唐诗》等几十种精刻书籍,不会不深刻感受到扬州扬州历史扬州群情等,影响到子孙影响到此书也未可知。曹寅喜结交江南名士(含扬州名士),其中有具有民族气节的明遗民姚潜、唐允甲等,这些名士对曹家及子孙有某些政治思想潜在影响是可能的。最后,曹寅死在扬州,年仅五十四岁(1658——1712)。是什么压力什么焦虑使曹寅早逝,曹寅积极传播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意味着什么?曹寅和林如海都是中年盛年死在扬州,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康熙五十年(1711)曹寅奏曰:“两淮事务重大,日夜悚惧,恐成病废,急欲将钱粮清楚,脱离此地。”曹寅精神已濒崩溃。“亏空”是一回事,但那是为皇帝办的公事,何至于“日夜悚惧”,急于“脱离此地”,可思。在冤魂缠绕的扬州,此君心情如何,由此可见一斑。总之,此书深刻的政治倾向、政治含意与回目的两个醒目“扬州”有关。此书回目二“扬州死人”的“骷髅意象”在告诉读书人什么,警醒读书人什么。
把曹寅和林如海对照一下,可看出两人有一些共同之处。两人都是两淮“巡盐御使”,而且都是中年盛年死在扬州;再而且,两人都子嗣维艰。书中“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曹寅家也是“支庶不盛,子孙有限”。(寅逝,寅子�继任江宁织造,�早夭,嗣子�\继任,罢官被抄被枷。)两人为何有这么多巧合点?曹寅儿子不够,就过继儿子,过继儿子也命运多舛,孙辈大概就剩个曹雪芹,还查无实据。但可看出,此写书人是了解曹寅子孙辈情况的,否则,不会把“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这句话加在和曹寅有诸多共同点的林如海头上。实在这句话是写给书外“巡盐御使”的。书中所写把扬州、曹寅、林如海绾系在一起,说明此书和扬州和曹寅有关联。
第四回回前诗:“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梦稿本、列藏本。列本“国”作“君”)一般认为前二十回回前回后诗为原作者所作。此诗明显透露有一捐躯报国者是幸存人。第四回就是历数贾雨村、薛蟠(代表清帝和清军)罪行之篇,前文已详,不赘。此诗写在第四回,就是针对“贾雨村、薛蟠”的。此捐躯报国人就是抗清幸存之人,扬州“洗城”幸存之人,“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二十六回)之人。此人或是作者父母祖辈,或是和作者有特殊关系之人,这是作者的笔中之意。
原载贵州《红楼》2010年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作者的历史之谜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在硕儒们中就争议不断。一本书能在世间传唱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并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得以流传,那里肯定有他的魅力所在。它沉积了多少代痴男们的情泪,也浓缩了多少代硕儒们探究的心血,这本书不得不誉为叹文观止惊世之作。《红楼梦》在民间已经流传275年了,她象美丽的什物,在人们的心里开成花,魅力不曾减。人们之所以喜爱《红楼梦》,我想是因为她写尽了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吧,然最大的看点缘于她是爱情小说。《红楼梦》这部被誉为具有中国最高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之所以被誉为况世之作,来自于她的传奇色彩,且带有一种神秘感,究其神秘不仅仅是她的艺术魅力,而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引起专家们的推存。那种千转迂回的伏笔写法,给世间留下众多疑问,这就是《红楼梦》的真正魅力所在。那么这么伟大的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呢?说清这些问题并非易事。《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这个问题一直是文...
·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简介资料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简介资料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
·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冒辟疆才是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大观园”在哪里?这本是一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但在在江苏如皋的冒辟疆后人看来,《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冒辟疆,《红楼梦》是一个发生在如皋冒家的故事。事实上,如皋只是“《红楼梦》争夺战”的最新入局者,在此之前,2012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曾举办“杭州与红楼梦”研讨会,旨在论证《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戏曲家洪昇,还专门拨出巨款在洪昇故乡西溪建造了一座“大观园”;江苏太仓也有人提出吴梅村是《红楼梦》作者。冒廉泉递给澎湃新闻记者的名片上,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四个头衔:“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始作俑者”、“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冒辟疆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海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1936年出生的他,退休前是中国建设甘肃省海外工程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四十岁前在兰州参加由苏联援建的国家工程项目建设,后来又外派非洲,在利比亚、加纳、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几内亚、多哥、南非...
· 小说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红楼梦真正的作者
小说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红楼梦真正的作者长久以来,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所补,有人认为程伟元也参与了撰写。一般认为,曹雪芹把自己的家族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中。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并持续至今。首先是胡适提出《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作者并非同一人。然后经过许多人多番考证,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为高鹗和程伟元。后来,对于前八十回的作者也有了争议,但缺乏充分证据。
· 《扬州十日记》作者王秀楚简介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顾名思义是记录扬州十日的书籍。扬州十日,是明末清初之时,清军攻陷扬州城后,对扬州进行的大屠杀,因为这场屠杀持续了十日,所以被称为“扬州十日”。而《扬州十日记》,就是以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将清军对扬州百姓所作的惨绝人寰的行为记录下来。人物档案姓名:王秀楚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末清初出生地:扬州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职业:史可法的幕僚代表作品:《扬州十日记》江都《王氏族谱》记:“崇祯乙酉夏四月十四日,清兵南下逼扬州,未几城陷,明阁督史公殉节。清兵屠城十日。秀楚公一门数十口,昆弟妻子妾媵及其他朞功亲属死亡殆尽。只公孤孑一身,可谓再世矣。著有《扬州十日记》一书,流传于世。书中实录皆亲历也。”南明弘光元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扬州城在史可法的地当下,誓死不降,带领城内军民殊死抵抗。形势危急,史可法向弘光帝求援,弘光帝不应。于是在坚守了几日之后,扬州城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