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辛酸“高考”路 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
蒲松龄辛酸“高考”路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
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 小说之王”,他的《 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 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 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
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骂,俚�r甚俳倡;视士如草芥,而不齿人行……
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像猪羊般被赶出场外。这些傲慢的家伙特别喜欢骂人,骂出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他们视读书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不仅如此,“上头”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内翰出司文,趾高气如云。夕发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颇有来头的学正( 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在这段时间内,蒲松龄跟许多考生一样,生活发生了困难:
羁留几两月,拆名尚未确。看囊无一钱,萧然剩空橐。盎粟储正供,竭赀悉粜却。缶中蛇不存,皮骨尽剥削。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一个个都成了穷光蛋。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蒲松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东海有名士,旋归失发落。远牒追逮至,与立三章约。五日一随场,命题试两作。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孙,减餐进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辽阔。丐活何可长?恐将葬沟壑!
家住东海边的一个考生,没等到发榜就擅自回了家乡,“上头”知道后,立即发信追了回来,并向他约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随场参加一次考试,每次考试必须作两个题目。这样时间长了,他的盘缠用尽,只能流落济南街头,以乞讨为生。有时朋友可怜他,给他一点吃的。但他离家千里,有家难归,靠乞讨生活又怎能长久?恐怕不久就会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蒲松龄进一步写道:
……独自至般阳,妄听怒嘲啁。云此有关节,案名一笔勾。佳文受特知,反颜视若仇。黜卷久束阁,凭取任所抽。颠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贤守为宽譬,拗怒无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掷握如投骰!翻覆随喜怒,吸呼为弃收。古来仅一见,闻者心骇忧……
这次“高考”,蒲松龄又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考官便营私舞弊,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当知县前来劝慰蒲松龄时,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他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击?这些考官把录取看得像掷骰子般轻率随便。他们由�糇约旱暮枚瘢�反复无常,随意决定考生的命运,真是骇人听闻,自古少有!
那时,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考试就意味�粼帜眩�“落榜”的打击让他们痛不欲生:“万人被黜落,道路涕纷纷。旋里无颜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万的考生名落孙山,他们悲观失望,哭声载道,感到无脸回家见亲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这是何等的悲惨!
写了这些,蒲松龄意犹未尽。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归之为考官太贪太黑,他对他们恨之入骨:
收录仍弃捐,悲悯怨落拓。乃复被拘留,旅食待敲扑。不得赵孟贵,徒苦赵孟恶。
赵孟设身处,无乃太酷虐!怨毒至终身,安能遽忘却?自谓矢清公,道路为一噱。
本来可被录取的却终遭黜弃,这已让人悲观失望,可是还需羁留异乡,遭受考官的打骂;来应考不但没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们的凌辱。如果这些考官能设身处地地为考生想一想,就应感到自己太残酷暴虐了。这些人让人恨一辈子,哪能很快忘却呢?他们自谓正直清白,实则又贪又黑,只能被人们唾弃!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舭训诙�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他在《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词中写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就这样,他断送了一次考取的机会。还有一次,他考试时状态很好,却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飞升”的机会……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上成功,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转而发奋图强,潜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着。可以想象,假如他在科场上春风得意,飞黄腾达,又焉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的辉煌?
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 小说之王”,他的《 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 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 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
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骂,俚�r甚俳倡;视士如草芥,而不齿人行……
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像猪羊般被赶出场外。这些傲慢的家伙特别喜欢骂人,骂出的污言秽语不堪入耳。他们视读书人如草芥,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待。
不仅如此,“上头”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内翰出司文,趾高气如云。夕发期朝至,愆期褫服巾。”那颇有来头的学正( 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这多么不近人情!
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在这段时间内,蒲松龄跟许多考生一样,生活发生了困难:
羁留几两月,拆名尚未确。看囊无一钱,萧然剩空橐。盎粟储正供,竭赀悉粜却。缶中蛇不存,皮骨尽剥削。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一个个都成了穷光蛋。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蒲松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东海有名士,旋归失发落。远牒追逮至,与立三章约。五日一随场,命题试两作。日久资斧绝,历下犹漂泊。踵决衣带断,乞食在郊郭。友朋哀王孙,减餐进杯勺。自言千里人,寄信道辽阔。丐活何可长?恐将葬沟壑!
家住东海边的一个考生,没等到发榜就擅自回了家乡,“上头”知道后,立即发信追了回来,并向他约法三章:要每隔五天随场参加一次考试,每次考试必须作两个题目。这样时间长了,他的盘缠用尽,只能流落济南街头,以乞讨为生。有时朋友可怜他,给他一点吃的。但他离家千里,有家难归,靠乞讨生活又怎能长久?恐怕不久就会葬身荒野……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蒲松龄进一步写道:
……独自至般阳,妄听怒嘲啁。云此有关节,案名一笔勾。佳文受特知,反颜视若仇。黜卷久束阁,凭取任所抽。颠倒青白眼,事奇真殊尤。贤守为宽譬,拗怒无夷瘳。良士亦何辜?陷此壑谷幽!芹微亦名器,掷握如投骰!翻覆随喜怒,吸呼为弃收。古来仅一见,闻者心骇忧……
这次“高考”,蒲松龄又名落孙山。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考官便营私舞弊,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当知县前来劝慰蒲松龄时,他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他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击?这些考官把录取看得像掷骰子般轻率随便。他们由�糇约旱暮枚瘢�反复无常,随意决定考生的命运,真是骇人听闻,自古少有!
那时,对于多数考生来说,考试就意味�粼帜眩�“落榜”的打击让他们痛不欲生:“万人被黜落,道路涕纷纷。旋里无颜色,志士死不存。”成千上万的考生名落孙山,他们悲观失望,哭声载道,感到无脸回家见亲人,有些人甚至想以死了之……这是何等的悲惨!
写了这些,蒲松龄意犹未尽。他把考不上的直接原因归之为考官太贪太黑,他对他们恨之入骨:
收录仍弃捐,悲悯怨落拓。乃复被拘留,旅食待敲扑。不得赵孟贵,徒苦赵孟恶。
赵孟设身处,无乃太酷虐!怨毒至终身,安能遽忘却?自谓矢清公,道路为一噱。
本来可被录取的却终遭黜弃,这已让人悲观失望,可是还需羁留异乡,遭受考官的打骂;来应考不但没被考官提拔,反受到他们的凌辱。如果这些考官能设身处地地为考生想一想,就应感到自己太残酷暴虐了。这些人让人恨一辈子,哪能很快忘却呢?他们自谓正直清白,实则又贪又黑,只能被人们唾弃!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舭训诙�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他在《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一词中写道:“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就这样,他断送了一次考取的机会。还有一次,他考试时状态很好,却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飞升”的机会……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上成功,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转而发奋图强,潜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着。可以想象,假如他在科场上春风得意,飞黄腾达,又焉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蒲松龄辛酸“高考”路(图)
蒲松龄造像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p骂,俚胤甚俳倡...
· 蒲松龄的辛酸科举路
蒲松龄造像。网上图片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龄已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试期听唱名,攒弁类堵墙。黑鞭鞭人背,跋扈何飞扬。轻者绝冠缨,重者身夷伤;退后迟嗷应,逐出如群羊。贵倨喜醦骂...
· 世界喜剧大师李渔:才华横溢却又热爱自然
李渔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喜剧大师之称。李渔自幼聪敏好学,因此世人称呼他为“李十郎”。李渔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很多清史中都有提及李渔简介,通过了解李渔简介得知,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是浙江金华人士。李渔雕像李渔在明末清初年间活跃,并在文学界、戏剧界、美学界有很高的建树。《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都是李渔的代表作。李渔在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因为李渔祖辈多年从商,所以李渔的家境十分优渥。李渔出生后,便过上了富足优渥的生活,等到青年时期的李渔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后,他便萌发了“人间大隐”的想法。公元1666年,李渔组建了戏班,并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李渔的戏班深受达官显贵的追捧,所以李渔也成为当时的名人。公元1667年前后几年,是李渔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一是因为戏班获得了各地人民的认可,二是因为他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时刻。其中,代表作品《闲情偶寄》...
· “名落孙山”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 【名落孙山】成Z的由
【名落孙山】成Z的由成语今说:考试或选拔未被录用的代称。出自宋・范公《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从隋朝到清朝,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通常情况下,科举考试分四步:首先是要取得生员(又称秀才)的资格,这种资格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第二步就是乡试了,乡试又称“秋闱(闱指的就是考场)”,一般在秋天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皇上委派,考中了就叫中举;第三步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时间一般定在春天,因而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也称会试;第四步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马,录取者为进士或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考中了进士,才真正有了做官的资格。那时候的读书人要想做官施展自己的抱负,通常都得参加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