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
  • 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
  • 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
  • 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环境经济学相关文献
环境保护
历史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方式方法自愿环保协定在工业国家中,自愿协定常常为公司提供平台,使其超越最低管制标准,为最佳的环保行动努力。在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这些协定常常用于弥补未能遵守的环保水平,即强制管制。挑战在于这些协定的基础数据、目标、监控和报告。由于评估效力存在难度,标准的使用常常存在问题,显然,环境可能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最关键的好处在于这有...
查看全文
环境省
前史、沿革1956年(昭和31年)5月1日:正式发现水俣病1964年(昭和39年)3月27日:阁议决定设置公害对策推进连络会议1967年(昭和42年)8月3日:公害对策基本法公布,即日施行1970年(昭和45年)7月31日:内阁设置公害对策本部1970年(昭和45年)11月24日:召集第64回临时国会,成立14条公害对策法案1970年(昭和45年)12月28日:佐藤首相裁定新设环境保护厅(暂称)1971年(昭和46年)7月1日:环境厅成立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中央省厅再编,环境厅改组为环境省。厚生省移交废弃物处理业务。2005年(平成17年)10月1日:成立内部部局水、大气环境局(日语:水・大気環境局)(环境管理局改组)与地方支分部局地方环境事务所(日语:地方環境事務所)(自然保护事务所(日语:自然保護事務所)与地方环境对策调查官事务所整合)2012年(平成24年)9月19日:...
查看全文
土地经济学
参考资料土地经济学(殷章甫,1995)
查看全文
经济学
定义在现代对于经济学的定义有数种说法,其中有许多说法因为发展自不同的领域或理论而有截然不同的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说:“经济政治学是一门政治家或立法者的学问,研究如何同时提供人民基本的物质所需和充足的利润、同时对地方或国家的公家部门提供足够的经费”。让-巴蒂斯特·赛伊在1803年将经济学从公共政策里独立出来,并定义其为对于财富之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问。另一方面,托马斯·卡莱尔则讽刺的称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Dismalscience),不过这一词最早是由马尔萨斯在1798年提出。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1844年提出了一个以社会科学定义经济学的角度:以科学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在创造财富的总体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法则,这不包含那些不属于这个过程的题材。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在他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经济...
查看全文
环境史
环境史的内涵整体内涵,可由2部分加以分析:范围--环境史家试图扩大传统史学的研究范畴,使之超越阶级、性别、种族等议题,进而深入地往下探索,直触地球本身,以之作为历史研究的目标。因此研究的范围,由19世纪的国会机构和工业机制的运作等题材,转移到以田野、森林与空气等等为对象。观念--扬弃传统上“人类经验与自然限制无关”的假设,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并非是超自然的神奇物种,因为过去的行为而造成的生态后果,已不容人类忽视。换言之,环境史家认为,人类必须摆脱往昔的幼稚和无知,需要以“全球性”的生态观,作为人类行为的指标依据。这种思考的具体实践,就是环境史的研究架构的产生。参考文献高级中学世界文化(历史篇)上自学手册,王进杰等人编著,三民书局,2006
查看全文
环境经济学相关标签
环境经济学
学科&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