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乌桓(Wuhuan Tribes),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源自东胡,是最早附属于匈奴的部落。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建安十二年(207年),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铁勒等同化。

乌桓相关文献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建安六年在仓亭再败袁绍。建安九年占领业
查看全文
曹操为何北征乌桓曹操北征乌桓时的将领军师
曹操为何北征乌桓曹操北征乌桓时的将领军师,曹操征乌桓时间曹操征乌桓时间据历史记载是在建安十二年的夏天。曹操征乌桓这
查看全文
钦氏起源(一):源于乌桓族
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末渔阳地区乌桓部奠长,属于以钦差御使尊称为氏。在史籍《魏书》中,提及一人叫钦志贲,时称其为渔阳乌桓大人。渔阳是地名,乌桓是部落名。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钦志赏是古时生活在渔阳的乌桓部落酋长。乌桓部落部落的前身就是秦朝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东胡的一个分支。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他们中的一支族人迁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即大兴安岭南端乌辽山),指地改名为乌桓族。乌桓族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步成长、壮大并向南迁徙,与建都于中原的封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进入中原各地,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在两汉时期,中央王朝对乌桓民族采取安抚和靖剿两种政策,近抚远攻,屡有御派使者到北方的乌桓族各部落,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这些御使就负有“监领乌桓”之责,常驻乌桓。早在西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
查看全文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一。概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破袁绍于官渡。建安六年在仓亭再败袁绍。建安九年占领业郡。建安十年春正月斩袁谭于南皮,袁尚和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夏四月,乌桓攻鲜于辅于獷平,秋八月曹操赶到,将乌桓逐至塞外。建安十一年四月破壶关,秋八月东征海贼管承,彻底解除关内的忧患;同时,曹操开始着手准备北征辽西乌桓,由董昭负责开凿了两条漕运:平虏渠和泉州渠。建安十二年五月,为了彻底解除关外的威胁,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无终,准备出塞作战。但是,当地夏秋季节常见的阴雨天气导致进辽西的滨海道不通。七月,曹操任命当地人田畴为向导官,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途经“白檀”,“平冈”,率领精锐骑兵万骑出大凌河,行程达800华里,出其不意的进攻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八月,距离柳城还有“二百里”时,乌桓单于蹋顿等人才察觉,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遭遇,曹操大破...
查看全文
细说历史——乌桓
? 曹操想对乌桓用兵,左右有许多人反对,曹操一概不管。 乌桓属于东胡种,在秦汉之际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征服。此后,乌桓不曾有过统一的组织。传说,霍去病打下了匈奴的东部属地之时,把乌桓各部落强迫迁移到沿边的几郡的长城左右。事实上这些部落,本来就是住在长城之外的。可能是:略向南移,移近了长城而已。 光武帝刘秀的建武二十五年,辽西郡的乌桓领袖郝旦。率领了许多“大
查看全文
乌桓相关标签
满洲历史
东北历史
三国志记载地区
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家族谱大览
1.乌雅氏族谱
原书: 抄本, 清末[189-?]. 4册. 珍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始祖 : 巴拜 散居地 : 辽宁省等地
浏览:100
乌拉那拉氏
乌拉那拉氏
浏览:0
桓氏族谱
浏览:0
吴氏·乌扎拉
吴氏·乌扎拉
乌扎喇氏(乌扎拉氏)译言吴氏。隶属满族正白旗。现居地为北京、辽宁瓦房店、黑龙江双城等地。按八旗通考内载: 先祖巴旦·巴彦奉清帝命,率师克复延安,恩赐世袭佐领,至康熙二十一年拨兵。长孙喀祺之子承袭,不获出京。次孙之子松衣讷拨归复州(原复县,今瓦房店市复州城),世居台子前北头(今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台前村),今之碾子后即此地也。有子四人。长都克讷,次郭拉喀讷,三相喀那,四妞合。因二支缺嗣,三支更为二支,四支更为三支,此三大支之所由来也。后来宗族日繁,有在京充差者,复归北京;有拨往双城者;有因生计不足,遗居双城者,散居四方,支派世代不易查考。族中之人等,令族祖恩贵,编列字号,以排世系,逐编定“佩大龙天德,宣宗宝善经,鸿文承国式,麟子传家庭”二十个字云。传知京外,兄我同宗,只云某字,即知尊卑矣。惟说前之谱。 联系电话15940826895
浏览:0
乌氏家谱
乌氏家谱
源于蒙古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乌梁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群落部名,以部为氏,乃元朝大臣济喇玛之后裔,后世的内扎萨克之喀尔沁土默特左翼都统皆为乌梁海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阿尔泰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区)、唐努山(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及西部和北部、东部、蒙古西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唐努乌梁海,即唐努图瓦)、尼布楚(今西伯利亚尼布楚)、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langh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于氏等。
浏览:0
义乌酥川胡氏宗谱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31[1905]修. 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 (西周) 满公,封陈侯,谥号胡公,又称胡公满. 子孙以其谥为姓. 永康始祖 : 胡彭,字道甫. 库川祖 : (宋) 胡彦瀔,字从善. 因赠大理寺评事,亦称廷评公. 始迁祖(一世) : (宋) 胡垣,字良翰,行文一. 由永康库川徙义乌酥溪. 垣公下三子 : (宋) 胡斯庆,字惟祥,行莘一 ; 胡斯猷,字惟臣,行莘二 ; 胡斯宗,字惟祖,行莘三. 下宅派祖 : (宋) 胡昶,行百五. 横路塘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澜,行兴五. 斯庆公之子. 中宅派祖(4世) : 胡守道,行昌一. 斯猷公之孙. 井头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津,字原济,行兴二. 斯宗公长子. 上宅派祖(3世) : (宋元之际) 胡洲,字原瀛,行兴十二. 斯宗公幼子.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