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诺尔恰

诺尔恰

诺尔恰(Norcia)是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东南部城市,属于佩鲁贾省,位于毗邻高大的亚平宁山脉的宽阔平原。

这一地区以空气和风景著称,是登山和远足的基地,也是众所周知的狩猎,特别是野猪的地点,用野猪和猪肉制成香肠和火腿,以至于在意大利,诺尔恰已经成为此类产品的名称:" norcineria"。

诺尔恰简介资料
42°47′36″N 13°5′38″E
诺尔恰相关文献
恰恩
坐标:40°01′39″N27°02′51″E/40.02750°N27.04750°E/40.02750;27.04750
查看全文
诺尔恰
地理诺尔恰位处锡比利尼山脉高处,属高原,索尔多河流经。历史早于上古时代诺尔恰已有人聚居。直至公元前205年,被古罗马人征服。于中世纪,本笃会创办者圣本笃,于公元480年出生。至八世纪,追随者于诺尔恰特意兴建一座小教堂,以纪念圣本笃降生,而自此有大批修士前来修道。十二世纪诺尔恰为教皇国领土;至1860年后,为意大利王国一部分。名人塞多留圣本笃图片广场上的圣本笃教堂城镇街景
查看全文
恰克
施雨之神跟一些其他马雅神祇一样,恰克既是一个神,也是多个神。四个恰克是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颜色各有不同:东方为红色、北方为白色、西方为黑色、南方为黄色。在16世纪的尤卡坦半岛,属东方的恰克名为恰克·希布·恰克(ChacXibChac),即“红恰克”(RedManChac)的意思。现时尤卡坦马雅农夫分辨不同的下雨情况和云的形状,并将之人格化、定下不同层级的雨神。奇奥蒂马雅人仍保留着有关下雨的重要的民间传说,内容是雨神们以斧头砍杀带着雨水的蛇。各雨神在人间分别拥有对应的人。在传统马雅(及中美洲)社会,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是祈雨的巫师,他们与雨神之间维持紧密的关系,并拥有当地及祈雨的知识。水循环的概念特别是瓦斯蒂克族对水有一个循环的观念。主宰著天空的年轻电神维拉尔(Virile)在雨季时会年轻,但在干旱季节的时候会变成老人;老人在海洋会重新变回年轻,这种概念一直在马雅的古典时期流行。祭典仪式...
查看全文
恰空
外部链接鲁特琴演奏的恰空和帕夏卡利亚
查看全文
恰成正比
查看全文
诺尔恰相关标签
翁布里亚大区市镇
佩鲁贾省市镇
家族谱大览
尼博惹士
尼博惹士
浏览:0
1.瓜尔佳氏家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印 : 出版者不详], 清道光29[1849]. 8册 : 世系表. 不得复制. 本微卷缩小42倍率请用高度放大阅读机. 远祖 : 费信勇公,讳英东开 受姓始祖 : 尼雅济布 自第五代起始立六大门 : 长门阿炳安 ; 二门阿炎阿 ; 三门琳昌 ; 四门塞得立 ; 五门吴达善 ; 六门纳英阿. 散居地 : 松江省珲春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及版心题. 书衣题 : 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浏览:100
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浏览:100
党氏家谱
了解宗族历史,上知祖先,下传儿孙,凝聚家族向心力,代代相传,永不遗忘。据说:我的祖先是从河北保定地区迁往内蒙古土旗七卜,有据可查一百五六十年前始祖党老七从土旗来到达茂旗乌克镇马四渠定居,他在这里重建家园,开垦种植,再创家业。 遗憾的是始祖没给我们留下可记述家史的物件,只能凭老者的述说从始祖党老七写起。 始祖党老七生有二女三男,长女,党大涛,次女,党二涛,长子,党三涛,次子,党有涛,三子,党老玉
浏览:1020727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
文斗镇长顺坝马桑坡一带李氏寻祖,一种说法原籍:江西 系属陇西 始祖李彦贵 迁居时间:明 李氏宗亲李应都发来资料称,该枝李氏,系属陇西,起祖江西。李彦贵从涪陵黑石里(今鹤游坪)迁入彭水县桥梓乡,居土地堂大梅树,故称大梅树李氏。自彦贵入彭为始祖,已经有第十六代。字辈:彦、南、正、胜,禄、国、先、秀、丹 文光开育化 洪应世其昌 永保天心顺 宜思祖德长 居恒敦孝友 腾达学忠良 绍述仁贤盛 同宗庆显扬。该族迁往贵州、四川、广西、湖北、黔江等地的共三十多家,特别迁往贵州的居多。 追问: 是江西连江府十字高街,起祖, 二种说法导读:在黔江西北,李家营这个地方可谓是家喻户晓,它地跨杉岭、黄溪、白石等多个乡镇。让人称奇的是,李家营的人到外面去,只要自报家门,大家都得尊重三分。这是为啥?原来,除李氏先祖奉旨选伐楠木修紫禁城、李家营抗蛮等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外,还有流传至今的李氏族训。近日,“寻源黔江”采访团经过多日的实地走访,探寻历史尘埃掩盖下的李家营这块神秘之地。 先祖奉命来武陵伐楠木 李家营这个名字的由来,应是从明朝的时候开始,当时李氏先祖李懋学迁居至彭水,族人不断发展,懋学公之孙李通带领家人迁居到今李家营一带安居乐业,如今李姓族人已有2万余人。那么当年懋学公为何要迁居彭水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大修紫禁城,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1421年5月9日这一天,永乐皇帝用近20年时间建成的三大殿,只存在了三个月,就毁于天火。天火也许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明史》上关于这次火灾的正确记载是这样的:“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史料上的记载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 毁于天火的大明皇宫三大殿,在永乐年间没有再进行重修。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因崇拜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没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老家在杉岭乡,如今在城南小学教书的李绍洪经多方走访,最终在修于清朝年间的《李氏族谱》中发现,先祖懋学公便是当时奉命到武陵山一带开采楠木的人。 李懋学本是当时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麻城县知县,因父亲去世停职在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迁徙至湖广布政使司辖区内的孝感乡定居。恰逢英宗向全国征集楠木,李懋学奉命来到四川采伐楠木。楠木采伐好后,用船从乌江运出,不料途经彭水县鹿角镇小溪龙门洞时,遇江水暴涨,船被打翻,所运楠木及所有财物全都翻入乌江,被大水卷走。幸运的是李懋学因不在船上而幸免于难,然而楠木已毁,无法向皇上交差可是大罪。李懋学不敢再回老家,四处流浪到了成都。 躲难至彭水得到一门好姻缘 说来也巧,彭邑(今彭水县)举人黄松恰好在成都巡考,在考场外巧遇李懋学。黄松见李懋学虽然生活潦倒,但气度不凡。李懋学也坦城告之其遭遇。黄松说:“如今你处境危险,不如与我一道回彭邑,此地偏僻边远,山大人稀,土地无价。”于是李懋学便随黄松来到了彭邑。 在黄松的举荐下,李懋学到大户张明帮(黄松妹夫)家当教书先生,后来张明帮早逝,黄松很佩服李懋学的人品和文才,于是将妹黄万贞改嫁给李懋学为妻。张家提出:婚后长子若是男丁,必姓张,以延续张家血脉,李懋学欣然同意了张家的要求。从此,李懋学就在张家安了家。后来李懋学长子取名世远,承张姓。 记者3年前在彭水县鹿角、梅子堡一带采访时,也曾听当地人提起过,当地张姓和李姓本是一家,而且懋学公从乌江运楠木的故事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李懋学入蜀和在张家落户是有据可循的。 提起这段历史,后世不少人都为之感慨。就像李绍洪所言,在封建社会,女子改嫁本是难事,黄松能让其寡妹改嫁给李懋学,足见其开明,也不难看出李懋学的人品确实不错。 祖训成就李家营美名 李懋学之孙李通,曾任江西布政使司洪州府知府,年迈后告老还乡,携家人迁徙至彭水县甘棠堡(今黔江区杉岭乡林丰社区)。因此李通被称为李家营李姓开基始祖。那么李家营数百年来的美名由何而来? 有人认为是抗蛮的历史成就了李家营数百年来的美名,然而不少李姓族人认为,是李氏族训成就了李家营。据李绍洪介绍,“忠孝为本,睦邻友好;勤耕节俭,重学尚礼;严教子孙,诚实守信;遵章守纪”是李家营的族训,也可以说是族规。这种族规在他们迁徙到武陵山区的时候就有的。除了族训外,还有家训,但都着重强调后世子孙要孝父母、睦乡邻。而后人也都秉承族训,这从李氏族人至今每逢清明节,仍到通祖坟前祭奠便可看出。 “五路土司三千兵,抢劫来犯李家营……龙谢甘棠封守备,自此一方得安宁。”在李家营当地民间,这首诗广为流传,诗中形象地描绘出了明末当地人抗蛮的历史。而李家营的地名是也是因抗蛮有功得来的。 《李氏族谱》记载,李通的玄孙国字辈有十四兄弟,个个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其中李国政号凤池,是当地出名的武林高手。当时湖北咸丰、利川等地的土司不服管辖,经常派兵到李家营一带抢劫扰民。有一次,李国政带领族人中的好手,与前来抢劫的3000多个土司兵大战了两天,最后用计将土司兵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土司兵不敢再来。此后,彭邑周边及甘棠堡一带的百姓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李姓族人因此声名鹊起,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因李国政带领族人抗蛮有功,后来明朝政府就命他驻守彭水县米溪槽(现彭水龙射),族人李国聘被任命为甘棠堡乡赶蛮守备,地方政府把甘棠堡一带命名为“李家营”。 李家营处于凤池山的东南麓,凤池山在黔江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但鲜少有人知道凤池山的来历也是因为李姓人。相传为了寻求菩萨保佑李氏子孙兴旺发达,李家后人李凤池拜了太平山的山王菩萨为干爹,并将太平山改名为凤池山。
浏览:0
jamat
jamat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