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唐代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简介资料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平壤附近
唐朝吞并大部分高句丽故土,分其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之;新罗吞并其余
645 年 - 668 年
非决定性
李世勣、薛仁贵
唐朝与新罗联军灭高句丽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相关文献
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与南诏的战争,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查看全文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隋朝在征高句丽时屡次遭遇惨败,加上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民变,隋朝也因此灭亡。在隋朝灭亡后,唐朝经过多年的征战,重新统一中国。高句丽对于唐朝的兴起十分恐惧。高句丽一面开始在辽东建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一面采取亲唐政策,多次对唐朝朝贡,这些行为使高句丽与唐朝之间保持了20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亲唐的容留王高建武,另立荣留王弟大阳王的儿子高藏为王,独专国政,同时联合百济出兵进攻新罗。次年新罗遣使入朝,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罗。唐太宗李世民派命令高句丽与百济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唐朝将要攻打他们。高句丽不从,还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势。第1次唐朝与高句丽戦争贞观十八年(644),忍无可忍的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贞观十九年(645)四月,李世勣...
查看全文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背景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的联盟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668年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过程第一次战争(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周罗睺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重重。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败于高句丽。据《隋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此次战役是隋文帝仅有的一次大败仗。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
查看全文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背景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今辽宁东部地区),远近戎夷咸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称公孙氏“王辽东”(在辽东地区当王)。后来,公孙虽然臣服曹魏,却一直保持着独立状态。开始时,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和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但拔奇不久兵败身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双方甚至发生战争。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城(旧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岩城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扩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209年,山上王迁都丸都(新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此后,高句丽发现自身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高句丽在外交上...
查看全文
高句丽与倭的战争
历史391年,高句丽从海上击败百济。396年高句丽好太王拿下百济众多城池后,直逼百济首都。百济王投降并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好太王随后挟百济王子和贵族为人质返国。399年,百济与倭国同盟以对抗高句丽,并且联合入侵高句丽的藩属-新罗。新罗派特使到高句丽的平壤城请求高句丽好太王援助。由于新罗是高句丽的藩属国,好太王决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丽发兵5万援助新罗。高句丽的军队到达新罗首都之际,倭国即撤兵。入侵的倭军被高句丽围追到阿罗伽倻后投降。404年,倭国再次袭击高句丽(到带方郡旧地),最后被高句丽击败。参考资料好太王碑相关条目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军事
查看全文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相关标签
唐朝战争
中朝关系史
高句丽战争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唐氏宗谱 [20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世德堂, 民国23[1934].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分页数破损, 模糊不清, 无法阅读. 受姓祖 : 唐尧. 禅位于舜,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子孙因以为姓. 始祖 : 唐辉三,字会吉. 祖籍江西南昌. 生子五 : 唐玉一 ; 唐玉二 ; 唐玉三 ; 唐玉四 ; 唐玉五.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唐玉一,字纯品 ; 唐玉二,字松溪. 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居湖北武昌府武昌县金牛镇马迹乡. 玉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烇,字畴五 ; 唐𤇭,字源川(居堰口) ; 唐(火 忽),字泉川 ; 唐(火 券),字鼎南 ; 唐烳,字凌川 ; 唐(火 间),字辉川. 玉二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琏,字道正 ; 唐炫,字道明 ; 唐勋,字道亨. 历代宗派 : 玉琳唐永兴 大廷世(开)时应(光) 道正明起继 文运天瑞祥 巨宗衍万祚 良英昭宪章 洪光安定志 绍贤士荣昌. 重修新派 : 功德魁前代 诗书裕后昆 谋垂方策九 望有典型存 积德恒余庆 敦伦自溯源 家声期显耀 绳武祖同尊.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唐氏家乘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6[1880](鸦鹊塘 : 文明轩刊修). 4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者 : 唐代伟,字高才 ; 唐代玖,字际虞,号子才 ; 唐代香,字章,号兰圃 ; 唐代菊,字华圃,号兰亭 ; 唐代錧,字得汤 ; 唐世嵿,字秀拔. 远祖 : 唐朝举. 初以房为氏. 鼻祖(1世) : (宋元之际) 唐应臣. 朝举第四子. 长于蓉城杉里,由桂迁永,居便江金陵鸦鹊塘. 生一子: 唐枫叟. 枫叟公生七子(3世) : 唐元通(此谱仅含元通公次子支下) ; 唐元达 ; 唐元信 ; 唐元富 ; 唐元钦 ; 唐元祥 ; 唐元满. 派祖(4世) : (明) 唐有聪,字作谋,号发源. 元通公次子. 自鸦鹊塘迁居新屋里. 生二子: 唐思旭,字晖吉,号临泉 ; 唐思虎,字丙蔚,号风从(止). 房祖(8世) : (明) 唐仲传,字教遵 ; 唐仲儒,字达士. 皆为文伸公之子. 思旭公之后. 仲传公下四子(9世) : (明) 唐季祖,字继善 ; 唐季宗,字承祧(下一子: 唐时槐,字王庭) ; 唐季荣,字名扬(止) ; 唐季华,字毓秀(下一子: 唐时松,字美轩). 仲儒公下一子(9世) : (明) 唐季化,字明天. 下有二子 : (明清之际) 唐时树,字梁材 ; 唐时桂,字高攀. 祖公下四子(11世) : (明) 唐时相,字国宰 ; 唐时杨,字名标 ; 唐时椿,字永茂 ; 唐时柳,字长茂. 旧派行 : 叟元友思单 文仲季(启)时光 宗祖从今盛 世代显荣昌. 新派行 : 道明德立 国用仁贤 全忠达孝 邦家永传. 散居地 : 湖南省永兴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版心题 : 唐氏续修族谱
浏览:100
唐氏宗谱 [20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世德堂, 民国23[1934].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分页数破损, 模糊不清, 无法阅读. 受姓祖 : 唐尧. 禅位于舜,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子孙因以为姓. 始祖 : 唐辉三,字会吉. 祖籍江西南昌. 生子五 : 唐玉一 ; 唐玉二 ; 唐玉三 ; 唐玉四 ; 唐玉五.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唐玉一,字纯品 ; 唐玉二,字松溪. 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居湖北武昌府武昌县金牛镇马迹乡. 玉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烇,字畴五 ; 唐𤇭,字源川(居堰口) ; 唐(火 忽),字泉川 ; 唐(火 券),字鼎南 ; 唐烳,字凌川 ; 唐(火 间),字辉川. 玉二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琏,字道正 ; 唐炫,字道明 ; 唐勋,字道亨. 历代宗派 : 玉琳唐永兴 大廷世(开)时应(光) 道正明起继 文运天瑞祥 巨宗衍万祚 良英昭宪章 洪光安定志 绍贤士荣昌. 重修新派 : 功德魁前代 诗书裕后昆 谋垂方策九 望有典型存 积德恒余庆 敦伦自溯源 家声期显耀 绳武祖同尊.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唐氏宗谱 [20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世德堂, 民国23[1934].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分页数破损, 模糊不清, 无法阅读. 受姓祖 : 唐尧. 禅位于舜,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子孙因以为姓. 始祖 : 唐辉三,字会吉. 祖籍江西南昌. 生子五 : 唐玉一 ; 唐玉二 ; 唐玉三 ; 唐玉四 ; 唐玉五.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唐玉一,字纯品 ; 唐玉二,字松溪. 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居湖北武昌府武昌县金牛镇马迹乡. 玉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烇,字畴五 ; 唐𤇭,字源川(居堰口) ; 唐(火 忽),字泉川 ; 唐(火 券),字鼎南 ; 唐烳,字凌川 ; 唐(火 间),字辉川. 玉二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琏,字道正 ; 唐炫,字道明 ; 唐勋,字道亨. 历代宗派 : 玉琳唐永兴 大廷世(开)时应(光) 道正明起继 文运天瑞祥 巨宗衍万祚 良英昭宪章 洪光安定志 绍贤士荣昌. 重修新派 : 功德魁前代 诗书裕后昆 谋垂方策九 望有典型存 积德恒余庆 敦伦自溯源 家声期显耀 绳武祖同尊.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唐氏宗谱 [20卷首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世德堂, 民国23[1934].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分页数破损, 模糊不清, 无法阅读. 受姓祖 : 唐尧. 禅位于舜,舜封尧之子丹朱于唐,子孙因以为姓. 始祖 : 唐辉三,字会吉. 祖籍江西南昌. 生子五 : 唐玉一 ; 唐玉二 ; 唐玉三 ; 唐玉四 ; 唐玉五.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唐玉一,字纯品 ; 唐玉二,字松溪. 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迁居湖北武昌府武昌县金牛镇马迹乡. 玉一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烇,字畴五 ; 唐𤇭,字源川(居堰口) ; 唐(火 忽),字泉川 ; 唐(火 券),字鼎南 ; 唐烳,字凌川 ; 唐(火 间),字辉川. 玉二公派下房祖(3世) : (明) 唐琏,字道正 ; 唐炫,字道明 ; 唐勋,字道亨. 历代宗派 : 玉琳唐永兴 大廷世(开)时应(光) 道正明起继 文运天瑞祥 巨宗衍万祚 良英昭宪章 洪光安定志 绍贤士荣昌. 重修新派 : 功德魁前代 诗书裕后昆 谋垂方策九 望有典型存 积德恒余庆 敦伦自溯源 家声期显耀 绳武祖同尊. 散居地 : 湖北省武昌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部分书衣题编目.
浏览:0
唐氏二修族谱 [1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昌堂, 民国17[1928]. 8册 : 世系表. 珍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始祖 : (明) 唐素训,字以天. 散居地 : 四川省绵阳县等地. 封面题 :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