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间诂》,凡十四卷,孙诒让(1848年—1908年)著,乃集清代《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墨子间诂相关文献
堂号之训诂堂
堂号之训诂堂,“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
墨子
生平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之繁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鲁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非儒》主要是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本篇反映了反儒思想。墨子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姓名考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一、墨氏,名翟最传统的说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仅在孟子、荀卿传后,有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
墨子
相关条目墨子墨家墨学国际研讨会墨子国际研究中心相关参考论著资料以下是相关参考论著资料: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张纯一:《墨子集解》王树瑉:《墨子校证》张惠言:《墨子经说解》谭戒甫:《墨辩发微》高亨:《墨经校诠》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杨向奎:《墨经数理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何晋编著、刘彦伯笔记:《新编中国历史文选》(附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0页。
训诂学
分类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历史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汉朝时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而在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辉煌的时候。现代则采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研究对象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是以钱大昕认为:“训诂必依...
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出身贫贱,生活俭朴。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