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东汉政治人物)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

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后因得罪相国曹操,遭处死并株连一家。

孔融简介资料
经学家、文学家
曲阜
153 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VS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08 年
孔融相关文献
东汉名士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人物生平:孔子之后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
查看全文
孔融
生平天生神童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首都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炜来到李膺家,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锐气尽出,目无尊长,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收留张俭东汉末期,发生“党锢之祸”。在这次事件中,...
查看全文
孔融
孔融是一个名士。他身世显赫,为孔子二十世孙,七世祖官至太师,父亲担任过太山都尉;他本人自小聪慧异常,被视为“神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故事就是他缔造的;16岁时,因藏匿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他和兄长孔褒争着顶罪。一时名满天下,并被视为“义士”。 孔融还是一位文士,自幼聪慧,能诗能文,为“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更是一个酒士,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士
查看全文
孔融
孔子之后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时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赞许。一门争义孔融十三岁时,孔宙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
查看全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故事,而“孔融让梨”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孔融让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与尊敬长辈。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中的《融家传》,讲述了孔融四岁时的一个情景。在后来的著名儿童启蒙书籍《三字经》里面,就写下了“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的句子,教诲小孩们道理。故事中,孔融家中有一堆梨子,家人们围坐一起准备分梨吃。孔融是家中幼子,按照常理,他应该拿到最大的那个梨。然而,孔融却主动挑选了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并将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当家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应该留给哥哥们。”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深远,它教导孩子们要懂得谦让,尊重长辈和兄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孔融的行为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教育孩子们学习谦让和尊敬他人的典范。此外,“孔融让梨...
查看全文
孔融相关标签
孔子后代
孔子二十代孙
153年出生
党锢之祸
曲阜人
孔姓
东汉官员
建安七子
三国被处决者
208年逝世
政治家
诗人
家族谱大览
孔氏家谱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钱塘孔氏宗谱[1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诗礼堂, 公元2009年. 18册: 插图, 照片, 人像, 世系表. 远祖(1世): (周) 孔丘,字仲尼.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圣祖. 南渡祖(49世): (宋) 孔珵. 迁居衢州. 钱塘始迁祖(52世): (宋) 孔万山,字千九. 定居钱塘定南乡龙潭. 萧山祖(53世 ): (元明之际) 孔沁,字心一. 由钱塘迁居萧山(今属杭州市萧山区). 沁公下支祖(54世): 孔思章,行茂一 ; 孔思德,行茂二 ; 孔思懋,行茂三 ; 孔思敞,字浩然,又字思俊,行茂四. 散居地: 浙江省杭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钱塘孔氏宗谱[1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诗礼堂, 公元2009年. 18册: 插图, 照片, 人像, 世系表. 远祖(1世): (周) 孔丘,字仲尼.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圣祖. 南渡祖(49世): (宋) 孔珵. 迁居衢州. 钱塘始迁祖(52世): (宋) 孔万山,字千九. 定居钱塘定南乡龙潭. 萧山祖(53世 ): (元明之际) 孔沁,字心一. 由钱塘迁居萧山(今属杭州市萧山区). 沁公下支祖(54世): 孔思章,行茂一 ; 孔思德,行茂二 ; 孔思懋,行茂三 ; 孔思敞,字浩然,又字思俊,行茂四. 散居地: 浙江省杭州市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孔子世家谱 _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支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罗山孔子世家族谱编纂委员会, 2013年版. 1册(约308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谱内支派众多繁杂, 详请查阅谱第129-287页. 名祖 : (春秋) 孔子,讳丘,字仲尼. 孔家老庄祖(64世) : 孔尚时. 下有二子 : 孔衍申 ; 孔衍泰. 衍申公下四房 : 孔兴鲁 ; 孔兴述 ; 孔兴先 ; 孔兴赐. 衍泰公下一房 : 孔兴璋. 竹竿镇孔家老庄片支祖 : 孔昭焕(孔老湾祖) ; 孔昭程(孔小湾祖) ; 孔宪刚(南孔小湾祖)...[等]. 孔家竹林片支祖 : 孔贞用(青山镇, 朱堂乡) 民权县支龙堂镇吴塘村片支祖 : 孔繁典. 下有一子 : 孔祥瑞. 字派 :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济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后清代为避帝讳, 弘改为宏, 胤改为衍.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孔子世家谱. 散居地 : 河南省信阳县, 罗山县等地.
浏览:100
孔子世家谱 :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支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罗山孔子世家族谱编纂委员会, 2013年版. 1册(约308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谱内支派众多繁杂, 详请查阅谱第129-287页. 名祖 : (春秋) 孔子,讳丘,字仲尼. 孔家老庄祖(64世) : 孔尚时. 下有二子 : 孔衍申 ; 孔衍泰. 衍申公下四房 : 孔兴鲁 ; 孔兴述 ; 孔兴先 ; 孔兴赐. 衍泰公下一房 : 孔兴璋. 竹竿镇孔家老庄片支祖 : 孔昭焕(孔老湾祖) ; 孔昭程(孔小湾祖) ; 孔宪刚(南孔小湾祖)...[等]. 孔家竹林片支祖 : 孔贞用(青山镇, 朱堂乡) 民权县支龙堂镇吴塘村片支祖 : 孔繁典. 下有一子 : 孔祥瑞. 字派 :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济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后清代为避帝讳, 弘改为宏, 胤改为衍.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孔子世家谱. 散居地 : 河南省信阳县, 罗山县等地.
浏览:0
1.孔子世家谱 [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10[1871]. 2册 : 插图, 世系表. 始祖 : (春秋) 孔丘,字仲尼. 长清始迁祖 : (元初) 孔沄,字云光. 散居地 : 山东省长清县等地. 兖州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