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是第一次万历朝鲜之役中的一场战斗,地点在朝鲜半岛的晋州城(韩语:진주시,现在的晋州市),发生在万历二十一年/文禄二年(1593年)的阴历六月廿一日至廿九日。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日军胜利,朝鲜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简介资料
庆尚道晋州城
万历二十一年/文禄二年(1593年)六月廿一日—六月廿九日
日军胜利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相关文献
隋唐五代军事-晋州之战
隋唐五代军事-晋州之战,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北汉主刘崇联辽攻晋州(治今山西临汾),被后周军
查看全文
第二次邙山之战简介第二次邙山之战的双方介绍
第二次邙山之战简介第二次邙山之战的双方介绍,第二次邙山之战简介:时间:公元564年(10月—12月)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
查看全文
第二次濡须之战
背景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率军夺取刘璋控制的益州地区(今四川大部、重庆大部地区)。控制长江下游地区的孙权对荆州地区(今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大部地区)觊觎已久,而当时刘备控制着荆州大部分地区(刘备控制今天湖北大部、湖南大部地区)遂趁刘备率军入蜀,派军队攻取桂阳、长沙、零陵三郡(都在今湖南地区),并与刘备留在荆州的将领关羽(当时负责守备刘备所控制的湖北、湖南地区)相持。刘备率军支援关羽,益州相对空虚。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当时控制汉中地区的军阀)投降了曹操,曹操控制汉中后,直接威胁刘备的益州地区。刘备害怕失去益州而派使者向孙权求和以湘水为界,重新分配两国所领的荆州各郡。孙权和刘备和解后,孙权就趁机会于当年八月领兵进攻合肥,因为曹魏对合肥的坚守而不能胜,最终受到合肥的瘟疫影响而撤军。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二月,曹操在接受张鲁投降后,并未率主力进攻益州,而是率主力回到邺城(今河...
查看全文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
战前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期间,经过碧蹄馆之战、幸州山城之战后,明、日双方在开城到汉城之间进入战略胶着,且皆陷入补给困难的窘境,于是开始议和谈判,双方进入停战状态。四月十八日日军自汉城撤退,延著忠清道、庆尚道向釜山方面收缩,在釜山一带的倭城屯驻,尾随而来的明军一时之间难以攻取,于是联军扼守要道,让日军亦无法向北反攻,五月十六日明朝天使已经抵达太阁丰臣秀吉所在的肥前名护屋城。明、朝联军驻防状况明军:朝鲜军:战争起因议和一度陷入僵局虽然明、日双方已经展开和谈,但是在釜山一带军力密度极高,剑拔弩张。双方议和陷入僵局,明朝方面无法接受日方继续留在朝鲜半岛的条件,但是日方希望明朝接受日本对于朝鲜南部完全控制的既成事实。日方大量部队撤退到釜山一带,供应和补给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由于以上原因,日军选择采取一次军事行动,表达己方的态度和军事实力。决定出兵晋州虽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但是日军不敢片面向明...
查看全文
陉城之战
远交近攻魏国人范雎因受魏国相国魏齐迫害而逃往秦国。到了秦国,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进言,针对穰侯魏冉屡次带领秦军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陉城之战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国决定对韩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
查看全文
第二次晋州城之战相关标签
万历朝鲜战争
家族谱大览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