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上弦,字肇熙,又字东路,号维明,宋代移居广东饶平。始迁祖来善,号集文,清季再徙台湾台中县丰原市。
詹氏系统书(台湾省台中市)相关文献
詹氏代表詹锡富
詹氏代表詹锡富,简要介绍:詹锡富,公元1920年4月29日出生,世居台湾台北市,高等科(初中)文
詹氏和詹姓关系
詹氏和詹姓关系,詹氏和詹姓,秦汉之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姓为氏之本,
苗文书写系统
历史有关古代是否有苗文,历来学术界意见颇不一致。近年在黔东南雷公山和月亮山一带的苗族聚居地发现一些碑文,当地人称为“苗文碑”,可惜残破不全,是否为古苗文,尚待文字专家研究。清朝末年,黔西县化屋乡苗族杨维舟曾用汉字偏旁部首创造一种苗文;威宁县苗族张约翰等人整理过两套苗文符号。清末民初,湘西苗族诗歌作者石板塘曾运用“六书”造字规律,借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方块字形的苗文。民初英国传教士胡托(M.H.Hutton)在黔东南的旁海镇(现凯里市辖)传教时,也创造一种苗文,这种苗文以1918年公布的汉语“注音字母”为基础,以当地苗语为标准音,故称“注音字母苗文”。抗日战争时期,湘西苗族学者石启贵运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吉首)苗语为基础,创造苗族拼音文字,后来又简化为速记苗文。同时期,贵州松桃苗族教师龙绍华曾运用国际音标编写东部方言的苗文课本。这几种苗文或曾兴起一时,但皆未能留传至今。1905年,来自英国的...
台中市林氏宗祠
台中市林氏宗祠位于台中市南区的林氏宗祠,建于一七九六到一八二0年清嘉庆年间,由于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资所建的宗庙,在资金充裕下,建筑与装饰的讲究可想而知,不仅规模宏大、装饰雕工精美,光是一间宗祠就有三对龙柱,为其它宗祠所不及。林氏宗祠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0年),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里杙(今大里市),自立堂号为“尚亲堂”。道光年间,林振乐、林夺魁、林大梁及林梅等人商议,将宗庙迁祀到旱溪庄的“祖厝内仔”(旧地名,今祖圣公园)。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三川殿为白蚁侵蚀而倒塌,故暂将祖先神位移到太平庄(今太平乡)林凤鸣家祠中祭祀。日据时期大正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林子瑾等人发起募捐,筹备中部地区林姓大宗祠,中部地区多处林姓族裔包括雾峰林家、竹山敦本堂、社口林家、潭子摘星山庄林家、树王林家及地方士绅等集资兴建,并推举林献堂为建筑实行委员长、林耀亭为副委员...
瀛山书院与詹氏功名
瀛山书院,不仅因“一代儒宗”朱熹讲学过而闻名,更是由于它培养了大批士子而著称。这座迄今有九百年历史的书院,位于原遂安县(现并入淳安县)西北陲的郭村(今姜家镇郭村),距今县城四十公里,其创始人是邑人詹安,初名为“双桂堂”。据《遂安县志》载:“厥后朱子访詹体仁于此,往来讲学,所题‘活水源头’之句,使人循环讽咏,其风轨皋然,可遇诸‘天光云影’间”。当年,这书院房舍除了“格致堂”等主体结构以外,还建有大观、得源等亭榭,一时成了文人学士云集之场所,也是培养士子的“摇篮”。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因詹安的第五代孙詹骙高中状元,遂取“登瀛”之义,改名为“瀛山书院”。后因年久岁湮,书院圮塌,其间虽经多次修葺,但末恢复旧观。今仅存大观、得源二亭和“半亩方塘”及朱熹的《咏方塘》诗碑(清代闵鉴重书)。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瀛山书院的创始人詹安,北宋末年举人。他嗜学重教,“躬教五子,皆登科第”。书院创办之始...